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6月26日)



由于关注经济并随手写下自己关于经济的解读,同时,在价值中国首届最具影响力的百强评选中,与众多经济学家为伍,持续地被热情的朋友关注,越来越多的朋友称呼本人为经济学家了。同时,那些朋友们都尊敬地称呼本人老师。这是很鼓舞人心的称谓,至少说明身边的朋友对本人分析水准的认同。

本人不希望被称为老师,这已经在2006年10月的某篇文章中阐述清楚了,同样也不希望被认为是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因为那意味着肩上的责任大了。而且同时也有说不出的感受。但同时也在心里增加了许多责任感。

 

一、先来看中国的经济学家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的经济学家大体都是接受过正规的高等甚至研究生以上的教育,而且都是在名牌大学带研究生的教授或者是在科研院所里专攻某些课题的研究员。

但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经济、贸易与金融等专业的教材,都是从外国的教科书中改编过来的,加之教授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所以都是镀了一层金,喝了许多“洋墨水”的,不管是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带有相应的舶来特色。甚至相当比重的都已经把教学与工作仅仅当成工作,忽视了其民族与国家的属性。我们搞不懂,为什么我们接受的教育水准越高、学问越渊博,在学以致用,想要报效祖国的时候,就越感觉难以适应。

我们不由得问自己:是我们学的东西有问题,还是市场环境有问题,或者是我们自身有问题呢!

先看所学的东西。从来没有人系统地总结以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状况为背景的经济学理论,更不要说实操了。同时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是现成的,而且是自成系统的,更重要的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实践基础,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索性就执行拿来主义的策略,把那些系统理论引进到中国来,或者把优秀代表派到外面去取经。或者中国缺乏研究中国本土经济规律的土壤。

但实际情况却是,那些解决方案到了中国,竟然没有不走样的。从教育救国变成了教育误国,这确实是相当可悲的事情。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6月26日)

再看所处的市场环境。中国特殊的历史市场环境是任何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忽视了历史与现状因素,就妄谈经济与企业管理,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改变中国被动的经济状况只有两条路:或者改变现有教学内容与师资队伍的构成,那就需要加紧制订充分考虑到中国历史特色的重新审视现有的高等教育与留学就业的机制——似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或者是尽快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而使中国的经济体制向国际化与发达国家的体制靠拢。这相当于彻底把中国的社会制度“漂白”,这难度更大。

再来看我们自身。在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留学生,满怀的是“施夷长技以治夷”的梦想的,但那假如专注于生物、化学、物理、技术、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还可以,通过学习外语而感悟对方的思维方式,并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为自己所用。

高考扩招为所有贫苦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走出穷乡僻壤、接受高等教育,并享受与老外直接对话并,曾经被我们引以为自豪,竟然成为为美国人培养人才的基地。如此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控制是部分思维方式。但在新时代的留学,假如学习的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资本运营等,就会倒过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具,客观起到帮助列强来瓜分中国经济的效果。

通俗地说,就成为高智商、高素养、高学历的“洋奴”。

中国制订的政策,都是遵循经典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但那套理论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来搞经济建设,我们与资本主义思想做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战斗,却一直没有看到所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坚持了却不知道这两者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之间的矛盾。就是我所说过的“三足鼎立”。

 

二、再来看中国当前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构成的。

经济学家通常都是要在论坛、峰会与媒体上发表言论的。要让他们对每句话、每一点态度都负责,是很难得的。经济学家都是在某一个机构挂名的,他的观点很大的程度上也是该机构的观点,就如股评家总是要加上一句“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每一包香烟的包装上都要印上一句“吸烟有害健康”一样,每个经济学家在对某个经济现象或者事件发表评论的时候,总是加上一句“仅代表个人观点”,但还是要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其身后的机构。

这个时候,那个机构就成为这位经济学家的言论背书。所以机构都是要承担责任的。当出现了路线与方向性的分歧,就会在政策的制订时产生混淆视听的效果。

在文学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文责自负”。

经济学家的言论是带有相应的导向性的,在政府是需要经济学家为政策制订提供依据,来创造稳定的社会状况的,要告诉民众——不要慌乱,要平静和谐,要相信政府将把一切都搞定的。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是为投资人服务的,他们的职责就是在平静中寻找最佳的投资领域和时机,以求为资本获得收益最大化。

由此,经济学家自动分成两派:或者是即使面对已经掀起的惊涛骇浪都要息事宁人,或者是在表面上看不出机会的时候,找准进攻的方向与时机,然后各为其主。

有些是理论派的经济学家,他们只对以往的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并归纳出共性,更倾向于历史型的分析方法,为后人提供规律性的技术支撑;另一些人则习惯于站在经济发展的船头,甚至是了望塔与桅杆上,海风袭来的时候,感受在惊涛骇浪中的起伏与刺激。并为经济发展的大船指点未来要走的航线与方向。

 

三、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呢?

每个人都有其擅长的领域,有适合自己做研究所需要的个性。所有的未来都将变成历史,所有的历史都从难以预测变成不能改变,对历史的评论与总结所得出的结论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后人的导向。

客观的历史是单一的,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得到各异的结论,就好像同样看半杯水,乐观与悲观者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倾向一样。对自己的影响也是不同。

我们是活给当下的生存与荣耀,还是活给未来的墓志铭与敬仰,自身的水平问题,造诣问题、性格问题都将决定一个人的态度,而外部的生存环境又会有相应的影响。

快速发展会带来生活水准的提高,也会让以往的那些评价标准不再适合,会得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发展慢了会稳健,会赢得自身的主权,却会承受“沉舟侧畔千帆过”的郁闷,激进者又不干了;

万花筒虽然只有三片玻璃,都会折射出斑斓的世界;皮影只有几根丝线,都能够演绎各种精彩的故事。

经济学家要面临从历史与未来的思考,从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从舆论环境到职场环境,从投资收益到自身利益保障等方面的思考,这么多的因素影响下,人的选择原本就已经变得相当复杂。

最后才是个人需求的未来与现状条件的满足之间的矛盾,光明与阴暗面的博弈。

 

虽然经济学家在国家的经济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我们还是遵循对别人宽容一些,对自己却是需要苛刻一些的原则的。其实,我们无意要求每个经济学家都成为“铁肩担道义”的经济领域侠客。不一定需要“痛并快乐着”的执着,不需要孤独的得不到喝彩的财经明星。

做经济学家也好,做经济学家的管理者也罢,社会也需要为不同的人提供相同的生存土壤,让他们有足够宽松的环境,百家争鸣,但在取舍方面,原则问题是不能放的。

有人视名利如尘土与垃圾,另一些人就成为名利的奴仆。即使都是说真话的也许会导致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受到损害,说假话却会客观保护国家与民族利益不受侵害。要取得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出让部分权益,而且经济发展得越快出让的权益也就越多,现在的功劳从历史的坐标上看就未必是一种荣耀,甚至是一种耻辱;现在的功臣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就会被后世鞭挞。

经济学家!都是有自己的祖国的,都是要面对未来的!

那么,经济学家们,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愧对后世子孙,没有无意间提供卖国的战略方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足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6949.html

更多阅读

热烈庆祝首届中国医师节6月26日 热烈庆祝国庆节

热烈庆祝首届中国医师节(6月26日)  2011年6月26日是首届中国医师协会“医师节”,设立“医师节”的意义是“为在全国进一步树立医师的白衣天使形象、弘扬白求恩精神,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1998年6月26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

声明:《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6月26日)》为网友美丽式遗憾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