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的历史资料
勾股定理又叫商高定理、毕氏定理,或称毕达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亦即: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
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周髀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的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本人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战略规划有十年的时间,越研究越有心得,越觉得企业完全可以运用“勾股定理”的原理去经营,遵守这个原理,任何企业都可以越做大,越做越强;任何企业遵循“勾股定理”的原理都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任何面临危机、遇到瓶颈的企业遵循“勾股定理”的原理都可以重新站立起来。因为大禹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治理天下,那么我们企业家依然可以运用勾股定理来经营企业。请大家与我一起来研究勾股定理在企业中的妙用。
a2+b2=c2
我把企业的产品称做“勾”,把企业文化称做“股”,把品牌称做“弦”。那么:产品2+企业文化2=品牌2
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要想打造百年企业,只需要在产品、企业文化和品牌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就可以了。让你的产品品质遵循平方级的提升,企业文化遵循平方级的强化和发展,那么你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传播就会得到平方级的发展和巩固。
企业产品建设战略(勾股定理中的“勾”)
产品是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求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创意等。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
(1)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是产品整体概念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2)有形产品,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
(3)附加产品,是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保证、安装、售后服务等。
产品又可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渴求物品四类。
(1)便利品:消费者通常购买频繁,希望一需要即可买到,并且只花最少精力和最少时间去比较品牌、价格的消费品。
(2)选购品:消费者为了物色适当的物品,在购买前往往要去许多家零售商店了解和比较商品的花色、式样、质量、价格等的消费品。
(3)特殊品:消费者能识别哪些牌子的商品物美价廉,哪些牌子的商品质次价高,而且许多消费者习惯上愿意多化时间和精力去购买的消费品。
(4)非渴求物品:顾客不知道的物品,或者虽然知道却没有兴趣购买的物品。
产品有以下七个等级关系:
(1)需要集:指构成产品集之基础的核心需要。
(2)产品集:指能满足某种核心需要的所有产品类别组成的集合。
(3)产品类别:指产品集中具有某些相同功能的一组产品。
(4)产品大类(又称产品线):指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的一组产品。
(5)产品类型:指在某一产品大类中不同的产品项目所构成的不同形式。
(6)品牌:指产品大类中一种或多种项目的名称,用以区别各种项目的来源或特色。
(7)产品项目: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与产品等级有关的术语和产品系列及产品组合。
产品系列,是指一组式样不同但其功能可以相互配合使用的相关项目;产品组合,是指某一企业所生产或销售的全部产品大类、产品项目的组合,产品组合又叫做产品的各种花色品种的配合。
产品组合有一定的宽度、长度、深度和关联性。
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一个企业有多少产品大类;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包含的产品项目总数;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规格;所谓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是指一个企业的各个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相关程度。
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和关联性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1)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宽度,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特长,使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资源、技术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营效益。此外,实行多角化经营还可以减少风险。
(2)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长度和深度,可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以招徕、吸引更多的顾客。
(3)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关联性,则可以提高企业在某一地区、行业的声誉。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稳定基石
美国现代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这样描写过:现在世界上进行着一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流血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这场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质量。谁的质量好,谁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我国自建国初期就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第七次世界质量大会的主题是:“质量第一、永远第一”。社会发展到今天,质量成了热点,成了追求,成了衡量和鉴定一切的总标准。
邓小平同志说:“工业生产,包括出口产品,中心是要抓产品质量,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党的第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企业产品质量低劣,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同样反映了这个企业全体职工的素质,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存。
可见,质量成了当代追求和竞争的焦点。概括起来就是: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竞争。“市场”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设计规划出来的。
以质量求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稳定基石。“质量决定效益”已成为国际上的定论,然而在我国开放之初,却还有一小部分企业尚不清楚质量与效益的因果关系,朦朦胧胧地运用着五种求效益方式,即:向速度要效益;以数量谋效益;将低劣混效益;用假冒骗效益;以质量求效益。在某种情况下,上述五种方式均能取得本部门的经济效益,可前四种是不稳定的,而且有损社会的效益,最终将企业前途断送。只有“以质量求效益”才是唯一稳定有效的手段。
众所周知,30年代——美国质量;80年代——日本质量。
在30年代,美国产品的质量很高,畅销全世界,经济效益极好,美国人富得流油。对比之下,日本产品质量很差,经济效益不佳,为了寻找出路,发动了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全面破产,194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0美元,后来美国人戴明博士帮助日本重振经济,从抓质量入手,推行了“重质量,重视企业信誉,以质量上的优势来保持经济上的优势”这一经济战略。与此同时,日本为了民族生存也提出了“以质量打开市场”和“用户是帝王”等口号,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结果在80年代出现了奇迹——高质量的日本产品占领了国际市场,压倒了美国,于是1981年日本人均生产总值由20美元跃为12000美元,增长了约600倍。
日本的奇迹是,质量越好,成本越低,销路越广,效益越高。由于日本掌握了威力最大的当代战略武器——质量,其攻势越来越猛,优质低价的产品大有攻占美国全境之势,迫使美国多次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限制进口)。实际上贸易保护政策是行不通的,不仅外国人反对,美国人也反对。于是美国被迫“向日本投降”——派人去日本考察学习,并请戴明博士出山重振本国经济,提出了“质量要革命”的口号,这事实证明了“质量决定效益”的可信性。也得出了如下关系式:
质量——信誉——发展——效益
我们完全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没有质量便没有一切。所谓质量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对质量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和作用程度。也就是在生产和经营中完善产品质量以及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看法和态度。质量意识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是企业的一种潜力和潜能。同时,也是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结晶。质量意识的形成和增强需要一个过程,有人概括为:“模糊”阶段,“明白”阶段,“行动”阶段和“自觉”阶段。遗憾的是,现在我们正处在“明白”和初级的“行动”阶段,还须努力达到真正的“行动”阶段以至“自觉”阶段。到那时“产品质量”就会稳定而有序地保障。以上仅仅是基本的质量意识,更高的质量意识则是:以技术为基础,以市场为目标的进行不断开发、提高 、力争创出一流的新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