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生产损耗 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三)



《理论经济学》第五编非自偿性损耗及其抵补(第20章)

第二十章第三节

三、非自偿性损耗对社会总生产的影响

非自偿性损耗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除了非自偿性损耗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之外,还因为,损失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在不同年份是呈不规则变化。至于影响所及,显然是多方面的。以下仅对几个主要方面,加以考察。

 

    1、概要分析

    重大的自然灾害或社会性原因,均会造成众多生产资料的灭失;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有可能一方面使无法通用和难以搬迁的生产资料成为无用之物,另一方面造成某些积压的产成品不为社会所需要。这些情况从结局讲会造成社会总产品价值增长速度的变慢,甚至大幅度下降。

上面已经指出的19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无论从工业产出量还是从一般经济产出量的变化看,都是大幅度下降。总产品价值量的减少和总产品实物量的减少,在此是一致的。总产品价值减少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大量毁坏、灭失,如我们前面引用的日本1930年的情况,能够投入生产过程的多种基本生产资料就显著少于1924年。其次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生产资料大量闲置,设备利用率很低,与此相联系,吸收的新加劳动量也将减少,从全社会讲就是常年劳动量将相应减少。以上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吸收的活劳动总量不变,即常年劳动量不变,社会新创造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由于进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总量显著减少,社会所使用和生产过程中消费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必定是减少了。即社会总产品价值c+n中,n总量不变,c总量减少了,年产品价值总量也就减少了。不过这时候更加可能的是,不仅c总量减少了,n总量也同时减少了,即使实际的劳动力总数未变,每个劳动者的年劳动时间往往也是减少了,c+n总量的减少当然是更加显著了。在第二种情况下,既然社会实际消费的生产资料总量和实际吸收的活劳动总量两者都减少了,c+n总量同样是显著减少了。

    必须注意,上述显著有别于通常年份的特点或差异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量的活劳动只能创造出同量价值;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说来,在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其所代表的使用价值量却存在着显著的甚至巨大的差别;并且对于不同的国家说来,使用价值量的差别立刻转变为价值量的差别了。劳动强度的各国差别,意义与此相同。

   但如果仍然分析的是一国之内的情况,就标准的生产过程而言,尽可以假定,同样数量的活劳动在同样长的期间比如一年内,劳动的总时间是相等的。这时候,不管劳动生产率是否发生变化,他们就总是创造出等量的新价值。这时候事实上不必考虑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劳动者文化知识等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实际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紧相联系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界限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大量原来的复杂劳动转化成了简单劳动,与之相反,某些原来的简单劳动,其社会地位则上升了。所以就新价值的创造而言,在一国范围之内,作为社会的平均数,可以撇开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这时候更重要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问题。单就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而言,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总趋势,每个劳动者平均计算一年中的工作日数和单个工作日的实际劳动时间均将减少,平均计算每个劳动者全年新创造的价值总量也就有减少的趋势。不过一则这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二则因为社会吸收的劳动力总数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劳动力总数还是呈增加趋势,所以此时社会全年新加劳动总小时数也未必减少,从而新创造的价值总量也未必减少。

    但是,如果由于体制性的、政治性的或者说社会性的原因,造成社会全年新加劳动总量的变化比如显著减少,比如我国1960年代初期的情况,这时候社会就不属于一般的稳态运行了。此时随着社会常年劳动量的减少,新创造价值量自然也是减少了。

    社会性因素负影响重大的年份,非自偿性损失剧增显然会显著减少社会生产总量。如果我们上溯到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生产资料大量遭受非生产的毁损的年份随处可见。至于当代社会,战争对基本生产资料的严重破坏有目共睹。重大自然灾害的破坏既难以预测,又无力抵御。这些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众所周知。

    非自偿性损失——不管何种类型的非自偿性损失,对遭损企业的利润状况所造成的是负面影响,这是不说自明的事。不过,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影响的具体方式和表现,却也是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对于众多的小企业说来,非自偿性损失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在管理者的心理上也显得是偶然的不测事件;与之相反,对于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企业说来,“意外”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常规了。就实践讲,规模巨大的现代企业的坏帐准备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坏帐冲销已是常规性的必须的财务操作。这样提取的坏帐准备,本来就是用于弥补那难以预料,但在巨大数量的经营活动中,难以避免的坏帐之类。但因为这毕竟不同于与生产的工艺进程相联系的常规性成本支出,所以对于各个企业仍然表现为意外的损失,是利润的扣除。

    其次,虽然非自偿性损耗是意外地、个别地降临到企业头上,但因为从整个社会讲,一定比率的非自偿性损耗是必然的,所以,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总利润量将会相应降低。

    一国企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点:

(1)劳动者的新创造价值中,体现为工资部分和剩余劳动部分的比例。其他条件相同,后者所占比例越大,利润率也越高。

(2)非生产部门所需费用,包括非生产部门需要的一般生产资料和该部门劳动者的消费基金。这些费用,通过税收等途径,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剩余劳动,其中为非生产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表现为社会的积累。以此种方式取走的新价值的大小,相应地成为影响各企业平均利润水平的重要原因,这时候,所谓平均利润率就是指平均的企业利润率。

(3)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样数量的活劳动所需要的资本量就越大;与不断增加的资本总量相比,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量及剩余劳动量都会有下降的趋势。但十分重要的是,这只有撇开了和别国企业的竞争的条件下,才会是正确的结论。而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差别显著的不同国家企业的竞争,就象一国同行业内劳动生产率高低不同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其中劳动生产率高于一般水平者,其劳动耗费会加倍地被社会所承认。所以,在世界性全面开放竞争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企业的利润,不仅是本国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体现,而且很大数量的利润是来源于国外。

由此也就解开了一个重大的谜: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相比,同样数量的活劳动显然推动着数量大得多的资本,即推动着价值大得多的过去劳动。但这些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往往不仅未见下降,而且实在可观得很,陷入窘迫境地的倒屡屡是欠发达国家的民族产业。从物质基础条件讲,欠发达国家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显然是不利的。这也是欠发达国家向世界市场的开放只能逐步完成的主要原因。欠发达国家能否迎头赶上取决于多方面条件。

(4)总体经济运行处于高潮阶段还是低落阶段。

(5)社会产业结构的失衡程度。

    (6)非自偿性损失的存在及损失额的大小,对利润率有直接的影响。非自偿性损耗还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关键是积累问题。遭受非自偿性损耗而又不能从其他途径得到抵补的企业,因为其利润将等量地减少,甚至亏掉老本,对于这些企业说来,能够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追加价值当然将因此而减少。而且一般讲其实际的损失还会超过非自偿性损耗量,比如企业的经营环境会恶化。

   从全社会的角度讲,为了维持一定规模的存量生产资料——这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必须有额外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以便适时地弥补社会的非自偿性损耗。我们过去在作社会再生产计算时,往往假定,每个标准劳动者n,全年生产中消费的生产资料价值c量,恰好等于他正常地从事循环生产所需要的存量生产资料的价值,后者我们以a来表示。按此假定,a就等于c。这时候,如果不考虑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与社会再生产的扩大相联系的逐年积累的结果,c总量的增加就表示a总量的增加,c的增加量就等于积累量。如果不考虑活劳动总量的变化,c/n的变化就表示a/n的变化。

    但我们实际上早已指出,a与c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一年消费的c量与a量的比率会因产业结构的差别、具体产品品种的变化、企业的生产过程发生纵向的分化、运输储存条件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又知道,在全社会范围内非自偿性损耗的存在。显然,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量,是社会现存生产资料的负的增量。如果当年生产开始时,现存生产资料总量为a,非自偿性损耗率为z%,常年劳动量为n,积累率为x%,那末,一年生产结束,生产资料存量等于a+nx%-(a+nx%÷2)z%。如果将为各生产部门生产的新积累生产资料以△a表示,则期末存量生产资料价值等于a(1-z%)+△a(1-z%÷2)。

但无论单个企业还是全社会,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及投入使用,和现存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直接地讲两者是分离的。

 

    2、社会总生产举例考察

    假定,某年生产过程开始时,社会以在产品、储存的生产资料、使用的劳动手段三种形态存在的生产资料总价值量a为10000。如果全社会平均计算,非自偿性损耗率为2%,那么,当社会处于简单再生产状态时,即撇开正常的积累和与此相联系的增加的生产资料生产,社会就必须在本年度额外地生产出200生产资料。下面作连续三年的再生产计算。但在下面的计算中,对新创造的价值因多种原因而发生的减少仍予以撇开。即仍然假定,按年计量的新创造价值与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数量相等。

    接着上面的条件,各生产部门的存量生产资料a等于10000,设,存量生产资料的年平均周转次数为1.08,即年c/a=1.08,年产品中c总量等于10000×1.08=10800。因为这里的a量是指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存量生产资料,所以也包括了长期投资,包括了在建工程形态存在的特定种类的生产资料。因此,当设定了全部存量生产资料价值的年周转次数时,第十六章单独阐述的长期投资对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影响因素现在就也已经包含在内了。这时候,对存量生产资料价值周转次数的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劳动生产率水平、产业结构——其中包括长期项目在社会总生产中的比重及增长量等等。

  合并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设n1+a+ n2+b=2500。此外假定,非生产部门劳动力总数ng=2500×6.5%=162.5。生产部门的平均c/n比值为10800/2500=4.32。设,非生产部门平均计算,每个劳动力需要的一般生产资料的价值只及生产部门的三分之一,即非生产部门需要的一般生产资料ag=10000÷2500÷3×162.5=216.667。向非生产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实际就是非生产部门当年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及追加的生产资料,它也不同于非生产部门的存量生产资料。但在此可以不考虑其存量生产资料和当年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差别;同时也可以不单独考虑非生产部门一般生产资料的非正常损耗问题。因为对于非生产部门说来,这一切都归结为社会的生产部门当年要为它们提供多少生产资料。为什么如此呢?因为,社会的生产部门向非生产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全都表现为社会积累形式,而不是再现的生产资料。因此可以认为,216.667已经包含了弥补非生产部门的非正常损耗所需要的量。先算出n1+a=c2+b时的基本比例关系。n1+a=10800÷(4.32+1)=2030.075。两大部类基本比例:

8769.924c1+a+2030.O75n1+a=10799.999

2030.076c1+b+469.925n2+b=2500.001

第一部类占81.2%。现在考虑再生产的发端表式。假定(1)生产部门增加劳动力26,需要的生产资料为26×4=104。非生产部门劳动力总数不变。(2)为非生产部门维持原有规模而生产的一般生产资料ag=216.667,非生产部门消耗的生产资料不转化为商品或类商品。(3)生产部门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生产追加生产资料350。为非生产部门追加提供新装备40。(4)生产部门的非自偿性损耗等于[1000+(350+104)÷2]×2%=204.54。以上几项合计:104+216.667+350+40+240.54=915.21。据此计算第一年再生产开端表式。n转移量=915.21÷(4.32+1)= 172.032,n1+a=2030.075+172.032=2202.107,n2+b=469.925-172.032=297.893。发端表式:

9513.102c1+a+2202.107n1+a=11715.209

1286.898c2+b+297.893n2+b=1584.791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3300。2202.107-1286.898=915.209,名义积累率为915.209÷2500=36.61%。各生产部门的实际积累率为(350+104)÷2500=18.16%。

关于非生产部门对社会整体生产从而对各生产部门的影响,我们在第十三章已作了考察,现在作点补充分析。我们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看到,非生产部门对一般生产资料的需要——即使仅维持非生产部门的总规模不变,从社会的角度讲,也是表现为积累的形式。显然,社会的非生产部门整体规模越大,即其实际占用的社会劳动量越多,社会以这种形式表现的积累量也就越大。就这一点讲,非生产部门对生产部门的发展所起的就是限制作用。不过,这实际上是容易理解的,历史上古典或封建时期,数量庞大的非生产性工程,对当时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事例比比皆是,就直接影响讲,就是造成社会生产物质条件的积累极其缓慢,甚至造成基本生产设施的大批毁坏。

    但这还只是限制在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问题。实际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消费基金(工资收入),虽然对社会生产整体不是表现为积累,但对于各生产部门所属的企业说来,却是表现为向社会提供了剩余劳动。因为这是通过向企业征税等途径对企业新价值的相应扣除。从全社会或各个企业的角度讲,非生产部门所需要的一般生产资料和非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都来源于各生产部门劳动者的新创造价值。因此不言而喻,适当限制社会非生产部门的整体规模,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是件重要的事。从这一点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一些非生产部门向生产部门的转变,向商品生产或类商品生产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时候对于广大企业说来,原来对自己的一部分新价值的扣除,就转变为企业正常的必须的成本支出了;这些新增加的成本支出,会在本企业的产品中得到再现。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转变意味着,原来看起来无偿但却往往难以选择的接受服务之类,现在是对新种类商品或类商品的选择性购买了。当然,过去已经指出,某些非生产部门向生产部门的转变,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有关社会条件的形成相联系的,也并不是所有的非生产部门都会转变为生产部门。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极高水平,商品生产自然消亡时的遥远未来,当代意义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限才会不再存在。

    至于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则是一目了然的。一句话,既影响生产部门的正常积累,也是生活消费的限制因素,并且,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率越高,这种负面影响就越大。

扣除了社会为非生产部门生产的生产资料,再扣除非自偿性生产资料的损耗,各生产部门的有效积累率或实际积累率为18.16%,而名义积累率远大于此,为36.61%。

    现在考虑第二年生产。假定和第一年生产相比,存量生产资料的周转率略有提高,年c/a比值由原来的1.08提高到1.09,原因是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等等。此时,同样多的存量生产资料,将转化为较多的产品。c等于(10000+350+104)×1.09=11394.86。现在,各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总数等于2500+26=2526。社会的平均c/n比值等于11394.86/2526=4.5110293。据此计算两大部类基本比例。n1+a=

11394.86÷(4.5110293+1)=2067.646。基本比例关系如下:

9327.212c1+a+2067.646n1+a=11394.858

2067.648c2+b+458.354n2+b=2526.002

一部类占81.85%,和上年初相比,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增大0.65个百分点。第一部类基本比例的增大实际是相当快的,之所以如此,除了积累的生产资料投入了新的生产过程这个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本例假定,存量生产资料年周转次数提高0.01次,年产品总价值和c/n比值都因此而相应增大。

    假定第二年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总数都保持不变,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率仍为2%,各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积累量为435.636,社会为非生产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总价值也有所增加,在上年末256.667的基础上再增加18,总数为274.667。各生产部门生产资料的非自尝性损耗价值等于(10454+435.636÷2)×2%=213.436。社会的名义积累量等于435.636+274.667+213.436=923.739。据此计算第二年的再生产开端表式。n转移量=923.739÷(4.511029393+1)=167.616,n1+a=2067.646+167.616=2235.262。本年度发端表式:

10083.332c1+a+2235.262n1+a=12318.594

1311.528c2+b+290.738n2+b=1602.266

    全社会产品总价值13920.86。2235.262-1311.528=923.734,社会的名义积累率为923.734÷2526=36.57%,各生产部门的实际积累率为435.636÷2526=17.25%。

假定第三年生产,社会劳动力总量仍保持不变,但其中的非生产部门有15%转变为生产部门,此时非生产部门相应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随之转移到生产部门,即274.667ag+

162.5ng →(233.467ag+138.125ng)+(41.2a+24.375n),后一部分并入生产部门。一般讲,部分非生产部门转变为生产部门,会使社会平均c/n比值的提高变慢,因为通常新转移过来的部分c/n比值比较低。现在各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总价值等于10454+435.636+41.2=10930.836。如果年c/a比值由原来的1.09提高到1.093,生产部门存量生产资料转化成的产品价值等于10930.836×1.093=11947.404。本年初社会生产劳动者总数等于2526+24.375=2550.375。第三年的社会平均c/n比值预计等于11947.404/2550.375=4.6845676。计算两大部类基本比例,n1+a=11947.404÷(4.6845676+1)=2101.726,两大部类基本比例:

9845.676c1+a+2101.726n1+a=11947.404

2101.727c2+b+448.649n2+b=2550.376

    社会平均c/n比值,本年初比第二年初提高4.6845676-4.5110293=0.1735383,而第二年初比第一年初提高4.5110293-4.32=0.1910293,第一部类所占基本比例也逐年有所增大。在此基础上计算第三年的开端再生产表式。

    假定第三年各生产部门生产资料积累415.575,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率明显降低,从原来的2%降到1.5%,生产部门的非自偿性损耗价值等于(10930.836+415.575÷2)×1.5%=167.079。上年末非生产部门已形成的劳动条件总规模,减去转入生产部门的那一部分后,现在是等于233.467。假设,第三年再为非生产部门追加一般生产资料46,为非生产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共为233.467+46=279.467。以上几项表现为积累的生产资料共等于415.575+167.079+279.467=862.121,n转移量=862.121÷(4.6845676+1)=151.66,n1+a= 2101.726+151.66=2253.386,再生产发端表式:

10556.139c1+a+2253.386n1+a=12809.525

1391.265c2+b+296.989n2+b=1688.254

社会总产品价值14497.779。2253.386-1391.265=862.121,名义积累率为862.121÷2550.375=33.8%,社会的生产部门实际积累率为415.575÷2550.375=16.29%。

    这三年的年产品价值总量依次分别为13300、13920.86、14497.779。第二年比第一年增长4.67%,第三年比第二年增长4.14%。年产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和反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基本价值构成c/n比值的增大,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本章和过去所作的考察可以知道,影响和制约着c/n比值增大和年产品价值增加的主要有下列因素:

    (1)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的追加生产资料价值的大小。在适度的积累率的范围内,追加的生产资料价值越大,年产品价值和c/n比值增大也越快。

    (2)社会生产劳动者总数是否增加。随着劳动力总数的实际增加,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和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都将增加。但为即将增加的劳动者生产相应的生产资料,将限制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追加的生产资料及社会平均c/n比值的增大。

(3)非生产部门的一部分向生产部门的转化。与这种转变相对应,年产品价值会随之增加,但因为通常新转变的这部分企业c/n比值较低,所以社会平均c/n比值的增大也会有所减慢。

(4)各生产部门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越大,对c/n比值和年产品价值增大的负面影响也越大。

(5)非生产部门对生产资料的需要量。为非生产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价值越大,社会平均c/n比值的增大就越慢,年产品价值的增加也越慢。

(6)存量生产资料的年周转率即年c/a比值的大小。周转率越高,c/n比值和年产品价值总量就越大。

(7)年产品价值和c/n比值的绝对量,二者基数越大,新的增长就相对越慢。

 

 如何降低生产损耗 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三)

3、企业对非自偿性损失的弥补

不妨对全社会的企业按经营状况加以分类,来看非自偿性价值损失的抵补问题。对于各个企业说来,不论价值损失是怎样发生的,如果新的生产过程继续要以原有规模或扩大的规模进行,损耗的价值就必须以适当的途径得到抵补或补偿。只不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成本耗费,是表现为原已存在的价值在新生产出来的商品中再现;而超过一般水平的耗费,当前我们特别关注的各种意外的、难以预见的、偶然的损失,本质上是对企业新创造价值的扣除,一般地是对利润的扣除。比如当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意外损失或灭失,除了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损失是计入营业外支出,实际上就是由本可以实现的利润来抵补。

以价值补偿来源为特征,可以把各类企业按经营状况好坏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盈利企业;第二类是发生亏损,但仍能用自有资本抵冲亏损的企业;第三类是破产企业,或虽在运行但不能用自有资本抵冲亏损的企业。

    第一类企业。如果对各种非正常损失,经过相应的财务处理,从本企业的营业收入得到了抵补,最终的结果企业仍然是盈利或保平。显然,就这部分企业而言,撇开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别,企业经营中的各种损失——不管属于何种类型,都已得到了抵偿;并且这些企业中的相当大部分,尚有余力以利润的相应部分用于积累,使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得到扩大。但很明显,相应的非正常损耗价值,是由这些企业本可实现的利润即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来抵补的。

    第二类企业。一定量的非正常损失,部分地或全部是用本企业的积累资本抵冲的,就是用以往年度的积累抵冲的。所以,这也是历年积累的净损失额,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讲,就必须由其他企业的积累即盈利企业积累的相应部分来抵冲。

    第三类企业。那些虽在运行,但不能用自有资本抵冲非正常损失的企业,即使尚未正式破产,但实际上这时候发生的非正常损失已经不可能由它自身来承担了。因为它实际上已经是无本经营了,新发生的损失最终是由相关的债权人承担了。类似地,破产企业所造成的损失,通常总要大量波及他人。这第三类企业所造成的非正常损失,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讲,也只能由盈利企业的追加投资来抵补,包括盈利企业的追加投资或开办新企业。

    我们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还看到,当有些企业倒闭、破产时,不仅很大数量的生产资料遭到非生产性的损失,劳动者的工资也会被显著压低,甚至难以追索。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这表示,一方面,非生产性耗费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工资成本被强迫压低。这实际是强制性地以一部分新创造价值抵补企业的非自偿性损失,虽然通常数量比较有限。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加以分析,亏损企业或资不抵债企业,自然不仅是由意外的非自偿性损耗引起的。例如,过量消耗的原材料也不可能从售卖的商品价格得到补偿,低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也会造成严重亏损,此类事实比比皆是。由此反映的一般规律是:从全社会整体生产的角度讲,用于生产经营的一定量价值,如果是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的必须条件,那么,其中的一定量价值的损失,不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必须由同量价值来抵补;实际上,是作为社会生产的某个部门、某个企业的存量生产资料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新的形态来运作。

    因此,当社会遭到数量巨大的或集中性的非自偿性损失,例如某年遭到巨大的自然灾害损失,如果社会为此增加税收,以支付因巨量灾损而必须的基础性的生产设施建设费;或者,减少社会的公共福利性支出,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支出,这时候,社会就是以相应的新创造价值,集中抵补一部分非自偿性的损失。

    归结起来,非自偿性价值损失的抵补,其中的一部分直接来自相应企业的一定形式的支出,本质上是新价值的扣除;其中的另一部分,则由社会积累基金的一部分在总量上抵补。事情的基本性质正如我们前面已经阐明了的。

    我们在这里没有研究消费资料的非正常损耗问题。这是因为,一旦消费资料真已属于消费者所有,这些消费资料的非正常损耗,就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并无直接的联系了。与之不同,企业的价值的非正常损失,归根结底是以生产资料为载体的价值的非正常损失,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品,则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早已知道,企业尚未销售出去的消费品即尚未被社会承认的产品,仍然是企业的存量生产资料的相应部分。

但是,我们上面是说,消费资料的非正常损耗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并无直接的联系”,换言之,间接的联系是确实存在的,其联结点同样是新创造价值。例如,当已经属于消费者所有的消费品因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大量毁损时,社会的新创造价值总量中,可以用于积累的量和可以用以抵补非正常毁损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客观上就都会受到限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7079.html

更多阅读

如何建仓之具体的操作方法 电解除锈具体操作方法

如何建仓之具体的操作方法——简介 建仓是指建立订单,投资者可以建立买入单或卖出单。若价格上升,则买入单获利,若价格下降,则卖出单获利。投资者需要根据对行情走势的判断自行决定是买入还是卖出。如何建仓之具体的操作方法——方法/

声明:《如何降低生产损耗 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三)》为网友甜蜜的爱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