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听课笔记 经济解释听课笔记(7)



声明:本文系本人听张教授讲课时的录音整理,未经张五常教授审阅。未经张五常教授及主办方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发表、转载或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因研究或学习需要转贴的,也请注明出处,谢谢!

局限的选择 第二讲

张五常

 

讲到利息问题,这个利息是一个价格,如果是在投资的时候,这个利息率和投资回报率应该相等。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是很多的,有很多术语。

金融学的发展,到了60年代出现风险的时候,利率是有决定性的作用的。这些书里都有。

现在的把利息调来调去,是不符合经济原则的。格林斯潘调息调了8次之多,结果搞出次贷风波。政府介入利息的变化,对市场是一种损失。因为利息是一个价,这不就是价格管制吗?

因为投资回报率是不会跟着利息而变动的,你要稳定市场,就要稳定货币的币值。你要让利率自由浮动,而现在政府不让利率自由浮动,因为那些好事者可以掌握利率,他们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老实说也有利可图。

我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只要知道什么时候加息,我是可以在金融市场里赚很多钱的。所以格林斯潘的自传,你看他写的话题,就知道他并不懂经济。

我并不想影响政府的政策,这不关我的事。但是年青人不要受误导,在货币方面政府的功能就是要稳定币值,稳定币值是为了协助市场成交。假如币值不稳定你怎么搞?

林毅夫说过很多次,说利息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这就是他没有学好经济。这是最基本的投资理论,就是说利率是一个价,是由市场的投资机会来决定的,为什么要由政府来决定?

第二个问题,昨天有个同学问,折现怎么折法。经济学就是要解释人的行为,我不是说要告诉那个人怎么做,不是要教他怎么做,他怎么做我怎么知道?如果那个人没有知识,我们不能说经济学只能解释有知识的人的行为,没有知识的人行为就不能解释。

这是一个科学方法论上的问题,1953年,一位很著名的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学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他是调查运输公司,问运输公司付货车司机薪水时,有没有依照边际产出定律来付酬,因为经济理论说,请人的工资是等于边际产出的价值。

那个傻子就去问波士顿的运输公司,是不是按边际产出来定工资。那些公司都不知道什么是边际产出,结果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有的说不知道你说什么。他写了文章出来,说边际产出理论是没有用的,运输公司都不知道是不是根据边际付酬。他说根据经济理论,每家公司都要争取利润极大化,它的边际产出就应该等于工资,但现在那么多公司都不知道,所以边际产出理论是没用的,有很大的疑问。

这篇文章在美国引起了长达20年的科学方法大辩论。有一个叫做 Fritz Machlup的美国经济学家,很大名气的,蠢到死,写了篇文章维护经济理论。他说波士顿那些公司,不是有意的将边际产出稿得跟工资相等,他们只是无意识的这么做的。他说这就象你开个车,在转弯时开得慢一些,但自己不觉得,自然就会减速。

他用这种心理去解释。后来贝克尔也参与了,弗里德曼也写了一篇很有名的《科学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其实都有问题。

这就有点象折现,你说要折现的利率,在竞争中的人知道(怎么折现)吗?他当然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一块钱比两块钱少,这一点他知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的话,他一定会选两块钱。

在逻辑上来说,他只要知道选择两块钱,收入极大化的假设就可以成立。不用他知道什么折现率。

但我的老师阿尔钦,在1950年写了篇文章。那篇关于波士顿的文章是1948年发表的。阿尔钦的文章在我推荐的英文读物里有。阿尔钦的文章就是回答这些傻瓜的争论,这篇文章重要,他根本就没有讨论那些一块钱两块钱的比较问题,他根本就不用知道。只要你能生存,你就是按边际产出定律去做的。

有个例子我当年也说过,这个例子是我跟赫舒拉发后来想出来的。说是有一大群傻瓜,真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白痴,他们去开加油站,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开。一个把油站开在山上,另一个开在海洋中心,乱开一通。

但其中有个傻瓜刚好把油站开在公路旁边,过了没多久,其他的油站都倒闭了,只有留在马路边的油站生存了下来。那生存下来的这个傻瓜,就是在争取财富极大化。你说他不懂折现,不懂得边际都好,但是他生存了下来,不适者淘汰

所以这个问题,后来科学论里大家都知道,这是科学方法论里早就有答案了的。

如果A的出现,会带来B的出现,它的验证是没B就没有A,如果没B有A,那理论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A出现,导致B出现,结果因为没A,结果没有B,这个(验证)就是错的。

那怎么办呢?你说波士顿那些运输公司老板是争取财富极大化,所以他的工人工资会依据边际定律来处理。但是那人说不对呀,我问了那些公司老板,他们没说争取极大化,所以理论是错的。这是很大的谬论。

你说争取极大化是A,什么意思也没有,一群白痴去开汽油站,你不要因为他们傻就不依照这个争取财富极大化的规律,他们能够生存就是(争取极大化)。我们经济学只是用来解释行为的,而不是要考虑应该怎么做。

那个人(开错了地方)是因为无知,你就说他无知,因为他的信息费用增加了,(所以倒闭);那你要解释他的行为,解释一个卖菜的人的行为,和解释一个大学教授的行为,在某些方面是有不同,因为大学教授读过书,卖菜的没读过书,信息费用不同,因为局限有了变化,所以他们的行为也有所不同。

但你不能说,因为这个人不懂得折现,所以你的经济理论没用。我的理论不是要让他知道(该怎么做)的。

昨天我想了想同学们提的问题。有时候为什么要问老师呢?我记得我当年进赫舒拉发的办公室的时候,他问我,说你旁听我的课五六次了,都能够背得出来了,考试也考了第一,为什么还要来听我的课呢?

我跟他说,我不是来学你的经济学,你的经济学我在书里就可以学到。我旁听你的课,只是想学你的思想。所以你要跟老师的时候,要能够跟进老师的想法。你的老师如果是蠢的,那你就倒霉了。

但在另一方面,老师是能教你书本上教不到的东西的。因为书你可以自己看,但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你不知道。要能够把这本书解释得清楚,你就一定要有老师的提点。这也是老师好不好的关键。

有些老师是不知道重点的,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说重要的东西根本不重要,那就害死你了,真是害死你了。

所以你们自己要学老师的,我当研究生时就是学老师的。一个老师说这点重要,第二个老师说另一点重要,其实什么重要,我自己来决定什么重要。

假如你自己不知道什么是重要性的话,那做学问是很难做的。学问如茫茫大海,学无止境是没得学的,你学什么?

你一进入学问就要抓住重点,你自己要判断,如果老师说什么重要,你不一定要同意,你可以自己判断。因为我学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我是为了解释而学经济学的,我很固执,我不听你说的,你能解释什么?

以我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我认为这一点重要,那一点不重要,我可以不理。没有这个判断的话你做学问没得做的,怎么做法?很难做的。你去看书,都会觉得是那些书是发神经的,当年我的老师教了很多经济发展学说,差不多半寸厚的参考书目表,我认为都是不用看的。

当年很多同学很用功,读得几乎发神经,但其实他虽然刻苦读,但一个重点都没有。要知道有哪几点是值得你思考的。

我说过很多很多次,你去任何一间图书馆,考古历史那些我不说,你进到任何一间经济学的图书馆,你让我挑百分之一出来,剩下99%全部烧掉,一点损失都没有。所以你们要跟老师,要知道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的。

 

我今天要讲这个生产成本的问题,这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几年前我写《经济解释》三卷本,没写之前我当然洋洋大观从头想到尾。我知道自己所有经济理论控制都没有问题,就是这个生产成本的问题,我一想起就害怕。

因为经济学者对真实世界的生产成本知识几乎等于零,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思考生产成本。为了这个生产成本我已经想了几十年了,很难搞的。

我跟科斯聊过,跟阿尔钦也聊过,跟斯蒂格勒也聊过。阿尔钦的想法跟我有一点接近。但是大名家象斯蒂格勒、弗里德曼,在他那本《价格成本理论》的书中第五章,所有的曲线算是写得最好的。但严格来说他对生产成本也没有掌握好。

到了我写《经济解释》的时候,我知道一写到这里我就要糟糕了,任何其他理论你说什么我都能掌握得到,但生产成本我想了这么多年,没有什么办法。

我想了这么久都是想生产成本理论,从一开始写就想,到了写这一章的时候,在第二本《供应的行为》里第三章,我写得非常之满意,我认为这一章是我的得意之作。

你们在读到生产成本这一章的时候,一定要反复重读。因为古往今来只有到这一章,才知道生产成本是什么。你去看弗里德曼,看马歇尔,没有任何人教过生产成本。我这一章完全没有理论上的疏失,几乎近于完美的境界。可能还可以加长一点,但是这一章毫无疑问,首先被人家抄去,一定能够传世。

因为我可以说,在我之前,生产成本是没有理论的,全盘胡说八道。这个问题怎么会出现呢?你可以看从斯密到李嘉图到米尔,到马歇尔,到罗宾逊夫人,到斯蒂格勒,到弗里德曼。他们有个传统,他们的传统全部搞错了。

你们要明白,从斯密和李嘉图开始的时候,对生产的分析就是农业而已,土地加点工人。后来到边际分析的时候,土地放点工人下去,土地是固定的,人加上去,就会有边际产出的下降曲线,你们都念过这个定律。

在这个定律中,因为土地不变,增加劳力,这条曲线大致上等于劳动的需求曲线。然后将这条曲线转过头,转一转横轴和立轴,就变成了成本曲线。

那有长线和短线,你们都知道。短线是一种生产要素变动,长线是所有要素都变动。

但是农业还可以这么说,到了工业就不是这样了。工业是很复杂的,技术频频变动,生产要素千奇百怪,你怎么能够产生固定的生产规律呢?

你们知道这条曲线,有短线,有长线。做成几何图是满有趣味的。有条边际生产曲线,变成边际成本曲线。有边际成本曲线就有平均成本曲线,然后又有长线的边际和长线的平均。然后还有一条“高漏”曲线(?),画了以后就叫做生产成本曲线,假如这条生产成本曲线有长线和短线,不同的生产成本曲线加起来,就变成了供应曲线,供应曲线又叫做供给曲线。

那么市场的供应曲线和市场的需求曲线,这个交叉点就莫名其妙的成了市价。

这全部都是全盘胡说八道!

 

就算是农业上也没这么复杂。再放到工业里看就更是全盘错的,你拿这些曲线去问出版商,去问印刷厂,笑死他们的。

所以这个问题,就是生产成本的问题,搞得一团糟,就是因为经济学者不懂真实世界,他们不到外边去走走,不到工厂看看。

我对生产成本的认识是工厂里学来的,我到厂里去看,我们家自己有人开厂,我就到厂里去到处看。无论你说是塑胶,还是出版,我都大约知道他们的形式。

有的经济学一开始就是错的。有一条需求曲线,这很重要,但是经济学家以为有条需求曲线,就一定要有条供应曲线,为什么要供应曲线呢?我没有说需要什么供应定律呀。唯一的定律就是边际产出下降定律,这是重要的。

边际产出定律如果不是一条定律,你可以不断加水,加肥料,在一亩地上种出养活全世界的麦子来。假如没有边际定律的约束,那是不行的。

我以前说过这个故事,我4岁时妈妈让我去上小学,因为我哥哥要上一年级,要人送他到学校去,所以我也跟着去。

当时老师出个题目,说5个人建一幢房,要10天建完;老师问,10个人建的话,几天能建完?让我回答,我就答不出。

那个答案是5个人要花10天建,那10个人就只要5天建完。可是我当时4岁,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放1000个人进去,那么小的地方,你1亿年也建不成。这就是经济学的问题。

结果从进学校那天开始,我就被老师罚站,简单的答案,但是我就不回答,因为我怎么也觉得建不起来。所以我妈常说,人多手脚乱。

边际产出下降定律就这么简单,假如你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只是一样变,那边际产出一定是下降的。因为有这一点,所以就可以变出很多产出函数出来,老师不会教这么细的问题。

我们再看回来这个问题,你有需求定律,有一条需求曲线,但你解释行为不需要有一条供应曲线。

比如说一个有垄断权的生产者,他是画不出一条供应曲线的,事实上的竞争情况就是这样的。你可以不画供应曲线,你甚至不需要画成本曲线,不是画不出来,而是太多了。你要怎么看这个问题,问题就是你要画就画,不要画就不画,那你究竟要画哪一条呢?

需求曲线在某些假设下,可以只有一条。但生产成本方面,你稍微改动就是一条,可以画出几千几百条来,每个情况都不一样。

我的老师阿尔钦,他是知道哪些情况是重要的,但问题是他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是不画出这条曲线,解释就跟传统脱节了。因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有需求曲线,也有生产曲线,但是按他的分析是画不出生产曲线来的。他没有办法接受。

我的观点是,画不出来就不画,没人叫你画,画不出来并不表示他的思想不重要。他的思想很伟大,但是不全面。他的思想简化起来有12点,其实只有两点是重要的。

第一,       加急生产不会导致浪费,但会导致成本增加,这一点是对的;每一件产品的平均成本会增加。英文里叫做 quick make waste,加速会带来浪费。但我的老师说,加速不导致浪费,他说 quick make higher cost,加速会带来成本上升,这是对的。

为什么是对的呢,这又要回到边际产出定律,一件事三个人做是这么快,你要加到十个人,它的速度是会变快,但是成本会增加。你放1000个人下去,就什么都建不成。

所以说边际产出定律,是假设某些生产要素改变,而其他因素不变。如果所有要素都变,就没有边际产出下降的问题了。

阿尔钦的意思就是说,你赶急的时候,一定会走向边际产出下降,因为你不可能在短期内保持那么高效率。

第二点也是对的,他说产出的量够大,生产成本就一定会下降。他的看法是,你没有产出前,你要想到生产量是多大,如果量够大,那生产的机器和设备就不一样。如果你的量够大,投资的机器是不一样的,你每换一种机器,产出的程序是不一样,成本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你产出的量够大,成本是会下降的。如果你去卖咖啡,你每天卖10杯咖啡,你不去考虑降低咖啡生产成本的方法,但如果你的量够大,那你就会去选生产成本较低的方法。

这一点阿尔钦也是对的,现在遇到问题了。生产量增加时,平均成本下降;而生产速度增加时,生产成本上升。

从这么简单的角度来看,产出的成本的平均曲线可以说是个碗形的。因为你通常画的时候,那个横轴是代表产出的速度,速度越快,单位时间的量也就增加了,所以你看开始产出的时候,量增加而减少的成本动力,是大于速度增加而提升的动力。而到了某一点,就掉头了,因为它在不断加速的时候,整个成本最后就会上升。

所以这个碗形的平均成本曲线,这个解释是有些问题的,但大致上是我所知道的最好解释。因为以前我解释不了,为什么会是碗形,因为如果不是碗形的话,生产量一直增加,成本就会一直下降,那就会变成一个生产者或机构就可以供应整个市场,也就不存在竞争了。

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 nature monopoly,自然垄断。但这只是解释这条碗形曲线一个比较可取的看法,因为以前基本上是没有解释的。你们看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解释怎么完下,但是没有解释清楚怎么上升。

但是阿尔钦的说法跟传统不同,因为传统在画这条平均成本曲线的时候,他是假设科技不变,假设生产系数不变,而阿尔钦的解释是这条曲线一直都在变的,所以不同于传统,基本上不能让人接受。

它的复杂性是个大问题,在我推荐的读物里,有没有 Cost and Outputs在里边?没有,阿尔钦在这篇文章里讲到了这个问题。整个问题都是因为成本的概念被搞坏了。

 

这个上头成本的问题,经济学的解释是搞坏了。最早是马歇尔提出来,很多经济学家都研究过,上头成本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但是大家一开始就搞错了,以后就相约成俗。上头成本这个词的英文叫 overhead costs,你们译为“非经常性成本”,我们叫上头成本。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一开始就处理错了,结果很多人都不用。我现在把这个上头成本来拿来解释,你们不要这个概念,我要。

我们回到阿尔钦那边,他认为生产的“向前看”(计划),是有个“节目表”的,比如你每天生产多少件,有了计划以后,你要买什么机器。然后你就预测,产品能卖多少钱,要多少机器和人手作为成本。他的成本是在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就算出来的,但现在问题是任何生意一开始投资下去,就有很多是覆水难收的。

现在我讲讲上头成本的问题,阿尔钦说过,一种叫直接成本,是根据马歇尔的,一种叫上头成本。比如你开一家餐馆,有成本问题,有些是你不生产就不需要付的成本,比如说装修、请经理、厨房、买家俱等等,这些是直接成本。

但是根据我上次讲的成本的定义,是不计历史成本的。历史成本不是成本,这问题就来了,我开餐馆花了500万装修,签好租约,请了工人,这算是什么成本?我可以决定继续开,也可以把租约退掉,那要给人钱(违约金);请了个经理,也可以炒鱿鱼,当然会麻烦一点;我买餐具花了100万,现在要卖出去,可能拿回20万,那这20万算是我的成本。但是这20万跟100万之间的80万,我该怎么考虑?

我这个餐馆已经开了,装修好了,我的直接成本就是不做生意不用付的那些钱,比如说电费水费,食材,按天计的工资等等。但是除了这些,我不生产不用给的之外,还有很多我不开门也要给的。

比如说租金,还有装修我已经给了钱,但历史成本已经不再是成本,那怎么算呢?如果你只是计开餐馆的直接成本,买条鱼回来算成本,我只是按直接成本来计算收费标准的话,那我当然会血本无归。我之前投的几百万上哪儿去了?我应该怎样计算收费标准才对呢?

传统上说,马歇尔说,上头成本就是比如你花了的500万,那些装修成本,但是我之前已经说了,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开张做生意要付的直接成本当然是成本,但是如果你给客人的价格只计算直接成本,当然要破产。

那你怎么计算产品的价格呢?实际上是,你能够收多高就收多高,只要人家出的钱能够让你收到最多的价格,你就会按那个价收。一碗饭成本5毛钱,你能卖到5块就卖5块,能卖到4块就卖4块。你认为卖什么价能赚最多的钱,你就会卖那个价。

那回头来说,我之前投入的这500万怎么算呢?我说过这不是成本,覆水难收。那我怎么办,怎么计算?比如一碗饭卖5块钱,我的米钱是5毛钱,加上那些人工,直接成本是2元,我没有理由只收3块5呀,也不能说收了5块其中1块5是还当年装修的钱,那些是能还就还,因为已经是覆水难收了。

你可以收任何价钱,但是你要记住一点,就是你卖4块或5块一碗的时候,你能不能卖出去。你要计算的实际上是卖多少钱一碗使得(总)利益是最大的。就是这个问题。

他们以前说成本就是我的装修什么的,但那些其实不是成本。一个对成本的看法就是,我能不能卖出去,我的餐馆能卖多少钱,就是我继续经营的成本。因为成本是最高的代价。

但是如果不卖的话,什么才是成本呢?一碗饭,我的直接成本是2元,现在我可以卖4元,5元或者6元,现在假设我卖5元时收入最大化。我卖6块可能卖得少了,赚得少;我卖4元虽然可以卖多些,但总利润还是少了,那我就卖5元。

而这5块钱里,直接成本是2元,我赚了3元。我怎么会有3元赚呢?是不是因为我买了那些东西呢?假设上说是,但未必是。我为什么可以赚3元呢?

5元这个价格,就是我跟同行竞争的(底价),因为他们不可能卖低于5元还有得赚,因为他也要装修,要建厨房,要请员工。假如他要赚钱的话,就要卖5元以上才能跟我竞争。

假如你说我是要卖5元才能赚回装修的钱来,那你还投资干什么呢?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嘛!如果我卖5元钱才能赚回历史成本的话,是因为我在租餐馆的时候,就到四周考察,觉得这里可以卖5元钱,(所以才按这个标准投资)。

如果我开了餐馆后,有竞争对手突然说他们只卖3元一碗,那我也只能降价到3元一碗。那我的直接成本是2元,现在我只赚1元,不够还我的装修费。而我如果要把餐馆卖出去的话,现在就只能按净赚1元折现来卖。

但如果没有竞争对手呢,我直接成本2元的一碗饭,可能卖到12块钱。因为吃面的人会给,我卖12元,那就赚了10元。

所以我可以赚多少,只要不会受到竞争,我就卖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那500万是不会影响我的卖价。

在这种情况下,上头成本的重点,就是不是预先决定的,预先决定做不做,如果决定做了,那投资装修不算成本,成本是你能够收多少钱就收多少。

你卖的价格,是会大于你的直接成本,而多出的这部份,是不会被竞争取消的,这就是租值,这种租值就是上头成本。

租值是成本,因为它是最高的代价。所以上头成本以前的解释是错的,他们以前的算法,上头成本就算那500万,这是什么算法,钱已经投进去了,就不是成本。成本是每一天都向前看,比如卖8块,6块或者12块。因为你要加入竞争的时候,或者你租金优惠,或者你人力优惠,或者你机器优惠,比别人要便宜。你不要看错了,你看对了可能就赚到钱。

你卖东西的价钱,能收就收,比直接成本多出的那部份,乘以一个总量,如果折现后用现值算,就是上头成本。这个上头成本不是预先计算好的,你预算的投资已经是覆水难收,能收多少就是多少。

所以上头成本是每件产品平均分配的,你每碗饭的直接成本是两块钱,但是你卖6块钱,这是每碗饭的上头成本,不会被竞争取消。

如果这么看的话,经济学过去对上头成本的说法是错的。既然下了注,就不再是成本,下注以后(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上头成本不是事先决定的,是事后你能收多少就多少。但它也不是盈利,盈利是风落,不能预测的事。上头成本是租值,租值是成本。

 

我再回过去来讲,再回到碗形成本曲线,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写这章的时候,对印刷商说,你要给些真实的数字给我,你可以不给,但是我希望你给我很精确的数据。

在书里就有个出版的数据,很多不同的,很精彩的。为什么要选出版呢?因为我们脱离了农业,农业不是没有上头成本,而这些麻烦的东西不是那么重要而明显。所以你要选研究对象,要选些棱角分明的,农业有上头成本,但是有复杂性,它的生产成本的问题不容易分析清楚。

假如你要做产出成本分析,当然要选个有代表性的行业,要有相当的复杂性。我不是说边际产出下降没用,它是有用的,但是很简单,理论越简单越好。

但你要用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经过复杂的蹂躏,要选个全面性的行业。我就选印刷出版,因为它是出了名的复杂。印书印得越多,每本的成本越低,那就是说印书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一直向下的,不是碗形的。这是大家都同意的。

在这个情况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印刷商存在呢?于是我就订了一本书,叫助手去找出版商,把所有的资料给我,就是书里边用到的。那个资料一出来,立刻天都亮了,因为很明显的一件事,你可以在书里看到相关数据的分析。

那些经济学者完全不知道什么回事,你看我的那些数据解释,你说印书的成本曲线,究竟是哪一条成本曲线?

一条是印刷厂的成本曲线,一条是出版商的成本曲线,因为是出版商叫他印的,出版商自己要算价钱;还有一条是批发商的,另一条是零售商的成本曲线。起码有四条,在书本里说,出版只有一条,那到底是指谁的成本曲线呢?所以错得一塌糊涂。

那本书的印刷,是不是印得越多成本越低呢?是的。那有没有垄断的情况出现?有,但就是这本书,你交给出版商,通常他交给一个印刷商,(因此有垄断)。

但对于印刷商来说,他不是以这本书的印刷量来做单位,如果他要计数,那他的量是以书号为量,而不是以书数为量。

外边经济学家是以书数为量,如果以书数为量,那印书的平均成本当然一直下降。但假如以书号为量,它的生产曲线是弧形的。

你的书如果印个几千本,当然是交给一个印刷商,那这个印刷商怎么计算价钱呢?他们是以书号来定价的,如果你叫印刷商给你报价,他会算一下你的书多大,什么纸,如何订装,你把资料给他,他会报个价给你,如果你要2000本,他可能说4万元。他不会告诉你平均每本是4块钱,还是8块钱,还是20块钱。

你给他一个书号,2000本的书号,他算一算价钱,会报个总价给你。你自己当然可以自己除出每本的成本,但出版商不会那么蠢,先算出一本的成本,再给你乘以2000得出总价。没有人这么算的。

用书号来算,那平均成本曲线就是碗形的了。到了书交给批发商的时候,他(算成本)就是一本本的算,他也是碗形的。到了零售商也是如此,不是按书号计,曲线也是碗形的。书店卖给客人,也是一本本算,也是碗形的,因为你摆一本书到书架上,就会产生成本。摆的书越多你成本越高,还有的卖不出去。

所以人们常常说,印刷量越大成本越低,会导致垄断问题,这就是看错了。是把量看错了。在出版方面,是以书号来计的。

而在书店方面呢,也常常算错,这些经济学家真是蠢到死,你不要以为外边都是一间公司一间公司来算的。你以为那些那些书印个30万本,那些书店摆都摆不下。因为它是不可能印到30万本的,不用问价的,这是行规来的。你交给我,我交给你,大家就是赚个运输费。

我的朋友在东莞开厂的,说得最清楚了。他说所有东莞做塑胶的厂,都是我的工厂,而我的工厂也是所有其他工厂的。

有的外商来订货,跟厂家说我要看看你的工厂,厂家就会跟同行说,喂,把我的厂牌挂上去,我要带客人来看工厂。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是行规,不需要讲价的。

就象订书一样,来不及装订的,你只要加个运输费,就可以分给别人去订。这个问题引起许多其他问题,比如说什么叫做公司?叫做一家公司?

在外边这种做法,在机器上投很多钱,24小时开工,只要有订单就大家一起做,一起发财。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看到所谓的博弈理论,就是胡说八道。说人都是勾心斗角,不是你整死我就是我整死你。可能是整死你,也可能是整死我,但是有钱大家也可以一起做。

这儿有个真实的例子。有个美国商人来订镜框,大约半米多高,后面是木板,要怎么上油漆,怎么加胶片,要求都在那儿,他要订50万个,而且说如果这批做得好,以后每年给200万个你们做。

朋友就来问我该怎么做,如果10万个镜框来算的话,大概是13块钱一个,我跟他说如果用美元计价的话你一定要以7.2来算。然后他就开始全深圳广东四处找厂家,六月份要交50万个,他先要做个版,客户满意了再请验货的,因为13块是包括运费等等所有费用。

到了最后,都算进去他每个镜框可以赚1块半,这是很不错的利润了。而那个美国人把镜框买回去卖给中学生,可能是学生上劳作课要用到镜框,一年要200万个那么多。

 小学音乐听课笔记 经济解释听课笔记(7)

所以你们要明白生产成本考虑的问题,跟课本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谈了一个定单,然后就拿着订单打电话给厂家,能做就做,选个好的版给客人看,他认为好就下单。生意是这么做的。

这个问题就是说,我的坚持是对的,你一定要了解真实世界。

最后还要提一点,我以前讲过很多次的。就是这个专业生产的成本降低得很厉害的。就象刚才我们说的镜框,50万个,可以11块半做一个,你到工厂里如果只订个10个8个的话,那起码要4、50块钱一个。

为什么专业生产会赚这么多呢?我最喜欢的例子就是圆珠笔,它原来是叫原子笔的。它的发明是个很大的新闻,大概是在二战之后,所以叫做原子笔,因为刚发明了原子弹。当时卖广告说可以随意写字,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质量是很差的,那里边的油墨经常漏出来,现在好得多了。

你们想想一枝圆珠笔里有多少发明,它里边有金属,有一粒滚珠,油墨是石油的副产品。你现去买一枝圆珠笔,一块钱一枝,但如果要你自己去做一枝圆珠笔出来,你大概几千万都做不出来,因为你完全不知道它的科技如何发明。

圆珠笔当年发明时,发明人注册了专利也没有用。明显的他有发明专利保障也没有,因为太好赚了,每个人都抄他,你去告吧,你告他就赔钱,但个个都抄。在当时这是重大发明之一。

你如果看那个圆珠笔发明的故事,是说不能抄的,但全世界都抄,因为太好赚了。

现在看这个问题,中国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大约6000万人,现在多了20多倍,我不怀疑在明朝的时候,是有很多人饿死的。我也不怀疑,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比明朝时要高很多。起码在寿命预期上长了30年,大家都知道。

这跟当初马寅初,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有很大不同的。你们说僧多粥少,人多不够吃迟早饿死,但现在中国比明朝初期人口多了20多倍,生活水平却更高了,这怎么解释?

唯一的解释就是分工合作可以带来很多倍的利益,也就是说可以减低很多成本。一块钱的东西,如果你自己做的话,1000万你也做不到。

有三个原因,并不是比较优势定律所说的。弗里德曼认为比较优势定律是经济学最重要的定律,我认为不是。我说如果完全没有比较优势问题,专业生产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斯密的原因,就是分工合作。在他那本伟大的《国富论》或者叫《原富》里,一开头,第一章的第一节,就讲了制针厂的故事。算起来分工合作,每个人的产出平均值来说,比自己一个人做全部,增加何止几百倍。

所以斯密的贡献是很大的,他是天才,从制针厂就引出这个道理。所以你看这些大师是如何思考的,这个大师写了这本书,开头第一段第一句,就是这个例子,他的意思就是说分工合作是使市场的利益增加。

第二点是指熟能生巧,在专业生产中,熟手的生产力是提高很多的,这一点也很重要。大约是39年前,我去参观一家工厂,是件工制的。厂里生产洋娃娃,有个工人用笔点眼睛,点多少个赚多少钱,他什么都不做,只是点眼睛。一个大篮子放旁边,他点完向后一抛,洋娃娃一定是脸朝上落在筐子里,油墨不会沾到别的地方。我在那儿看了很久,真是熟能生巧。

第三点很重要,那就是知识的累积。知识是可以累进的,有人改进以后是会有很顽固的习惯性的,那能过不同的人把各种专业知识累积,是可以大大减低成本的。

你看看家里的东西,任何一样东西都有着几十种知识的累积在里边,人类知识的累积是无数人参与发明的,因为人多,发明的东西多,全部加起来价值就不得了。所以今天我们多了20多倍人口,就解释了为什么马尔萨斯、马寅初的理论都是错的。

好了,问问题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7092.html

更多阅读

初中听课笔记范文10篇 经济解释听课笔记(10)

声明:本文系本人听张教授讲课时的录音整理,未经张五常教授审阅。未经张五常教授及主办方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发表、转载或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因研究或学习需要转贴的,也请注明出处,谢谢!局限的选择 第五讲

小学音乐听课笔记 经济解释听课笔记(9)

声明:本文系本人听张教授讲课时的录音整理,未经张五常教授审阅。未经张五常教授及主办方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发表、转载或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因研究或学习需要转贴的,也请注明出处,谢谢!局限的选择 第四讲

幼儿园听课笔记 经济解释听课笔记(8)

声明:本文系本人听张教授讲课时的录音整理,未经张五常教授审阅。未经张五常教授及主办方金禾经济研究中心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发表、转载或将本文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因研究或学习需要转贴的,也请注明出处,谢谢!局限的选择 第三讲

声明:《小学音乐听课笔记 经济解释听课笔记(7)》为网友凉城古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