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听课笔记 经济解释听课笔记(6)



昨天有同学问我,抵制家乐福的现象怎么解释,因为家乐福降价了需求却没有增加。当时我说如果家乐福免费的话,那抢的人就多了。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这样解释,就象下雨天伞虽然没有降价,但卖得要多一些那样,家乐福的问题显然不是价格降低那么简单,而是整条需求曲线都向左移了。

也就是说什么东西会影响需求变动,或者需求量的变动是两回事。需求量的变动就是价格引起的,而需求(曲线)的变动,则是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这些课本中都讲过,但是同学们都不记得了,本来很简单的问题,结果把答案搞错了。

 高中信息技术听课笔记 经济解释听课笔记(6)

我不是替自己做广告,我的三卷本经济解释大致上是做得最好的,还有一些需要修改和补充的部分,我自己过一两年会再修改。

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些概念的问题,概念的问题是比较奇怪的。我知道在这么多学问之中,概念在经济学里是特别重要的。其他的学问里,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当然重要,但不是任何时候都重要,而经济学里特别重要。概念错了就全错了。

为什么概念那么重要呢?你们知道科学跟经济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似的地方,但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把物理学的概念如出一辙的搬到经济学里,有些地方是适用的,但适用的地方有多少是个问题。

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理论要简单,而简单的理论变化可以非常复杂,可以有千变万化。所以你要对真实世界花很多功夫,才能理解一点。你要对真实世界理解很多,才能解释现象,这是我跟科斯都深信的。有些人取些方程式,以为就可以推出世界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听说就是这么推出来的。

但这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不是爱因斯坦;第二,爱因斯坦推出相对论,我不认为他完全没有观察的启发。爱因斯坦是天才,这是无话可说的,但他也一定受到某些现象的启发。

经济学方面,分析和观察是很重要的。理论要简单,只是需求定律,还有我今天要讲的局限变化。但是变化的复杂性要做得很细腻,何谓量、何谓价,你要掌握得很准确,然后对真实世界认识很清楚。

假如概念掌握不清楚,推理就会出问题。经济学的概念,它的演进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从斯密讲起,到了李嘉图、米尔,然后到马歇尔,就是到了马歇尔,这是19世纪的伟大天才,初中生都知道马歇尔,他对价格理论还是搞不清。

斯密对价格的概念也没搞清,经过这么多年,今天的概念在我来看大致上是好的了。我自己对经济学的解释和推测,就是简单理论加上很细腻,很多的变化。(因为)我对概念掌握得好,所以基本上是没错的,没错好几十年了。

所以你们看三卷本的经济解释,我对收入的讲法,我说租值,我说收入,我说利息,说到盈利,这些概念你们要反复重读。这些概念大都不是我发明的,有些是,但大部份不是我发明的。

我是跟着以前的讲法,得到很多大师教诲,然后自己全身投入进去,要用理论来解释世事,然后我就掌握了概念。

如果对概念掌握得好,你在解释世事时,推理来去纵横,很少有错。

我绝对不是想批评任何人,但就连我非常欣赏的杨小凯,对概念掌握得也不好,不是说书上教两句你就掌握了,他对比较优势定律掌握得不对。

这是杨小凯呀!如果杨小凯当年不是被关十年,他超越我们之上应该不是困难的事。你们要理解,他在见识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他没有正式读过本科经济。他到普林斯顿几年就拿了博士,你不能说他不厉害,我做不到。

但是对概念的掌握,你差一点,就中计了。杨小凯有一篇文章,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有新观念,但是我一看他那个推理的方法,以为自己有个新的理论,其实是因为他对传统的概念掌握得不够好。如果掌握得够好的话,他的推理会不能,可能还会走得更远。

所以我们说这个基本概念,我只有今天一堂课来讲,能讲多少讲多少,尽量讲重点。如果不明白你们再去看我的书。

我首先要从收入说起,收入的英文是income,有很多说法,但我始终选择费沙,费沙认为,任何资产,只要使用可以增加收入的都是资产。一块地、一匹马、一棵果树,这个收入是个川流的概念。

所以费沙在他最有名的书(《利息理论》)里第一句话就说,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句号,第二段。

所以大师落笔就是这种风范,你可以想象,他是想了很多才想到这个说法。他的意思就是说,收入是不断转变的,是川流不息的。

一棵果树种下去,不是结果时才有收入的,果树长大是收入,开花是收入,结果是收入,风吹果实掉下来也是一种收入(负收入),所以它的收入是不停的。

我们先说传统的,用英文Y代表收入,时间可以是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是一年,我先把它记下来(公式见图表)。

这个Y0、Y1、Y2是每个时期的收入,这是现在的收入折现,也就是财富。所以财富是预期收入的折现,不是川流。其他都是川流。

通常来说,这个Y0就等于资本,资本等于总财富去掉现在的收入。但如果这个时期够短的话,Y就会接近于零,所以严格来说,财富和资本是相等的。

这个到无限的话,这个方程式就会有这个情况,这个方程式非常重要。Y在每个时期的收入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可以把它变成相等的数量,因此可以有一个固定的收入,这个收入叫 annuity income,可以用Y上加一杠表达,所以就出现这个非常重要的方程式。其中i是利息率,你们要记住。

当没有市场的时候,因为我们不知道利息率是什么,因此我们不可能有资产,但是我们可以有资本。而利息率是不需要有货币的,只要有市场就行。

当我们看科斯定律的时候,一定要有私有产权。有许多情况下没有市场,但我们还是可以用这个概念,只是在边际上利用。如果完全没有市场,那就连边际上使用都不行。

有一点市场,可以在边际上考虑。这里所说的边际,并不是杨小凯那些人所说的边际,我说的边际概念,任何变动都是边际,不一定要到无限小才是。任何转变都是边际上的转变。

在很多情况下,未必到无限期,这不重要。而是后边这个方程式才重要。如果你知道这个方程式,这个收入就等于财富乘以利息率;那么财富乘以利息率等于利息。所以费沙的伟大结论: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

记住,这点很重要。

这个方程式重要,弗里德曼的世界名著《消费函数理论》(1957),弗里德曼跟我说过无数次,说这本书是他平生最重要的著作。

简单来说,其实应该是从费沙那里搬过去的,但弗里德曼超越了费沙。你怎么证明它是对的,这是很难的,所以说弗里德曼是天才,说起来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才十几岁。

基本思想是很简单的,这些收入上上下下,弗里德曼说,人们不是因为一时的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费,也不是因为(短期)收入减少才减少消费,他们的消费是看这个(总财富)的,你的财富增加,收入增加,你不会因为今天没有工作而减少消费。

严格来说,这是费沙的观点,在我推荐的英文读物里,有将费沙有关的作品放到里边。说起来这是侵犯版权,但是为了学生,他也不会吵的。

在费沙的那一章里,他的解释就是说,你想增加平生的消费,那你就要增加总财富,而不是这个(一时收入)。他的解释是我见过最精彩的,很难见到比他更精彩的了。

他的意思就是说,你如果想增加平生消费,你可以选择年青时消费多些,也可以选择年老时消费多些。他说不管你怎么选,你要选的职业是能够带来这个(总财富)增加最大的。

这就是 wealth maximization 这个假设。就是整体极大化,有人说极大化的这个整体是效用,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

可以不以用效用这个概念,可以。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可以抽象就抽象。象utility,效用或功用,是没有这样东西的。但很多都这么用,象经济学里边的 utility function(效用函数),很多人都这样用的,包括贝克尔也这么用,他是大师级的,也这么用。

但我个人的选择,就是空中楼阁,没有的东西,用得越少越好。因为你原则上看不见,效用这种东西,如果没有边沁就不存在。重要的是需求定律,也就是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变动,而需求量变动跟价格变动是此起彼伏的。而这个需求量是看不到的,真实世界有的只是成交量。

就这么一点,已经搞得满头烟了。你再搞出个效用来,原则上是看不见的,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不用就不用。我就用这个(整体极大化)。这样简单一些。

你拿两块钱和一块钱让我选,我当然选两块钱。我的老师阿尔钦可能对贝克尔有影响,他当年教我的时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价格理论家。他说不可以放弃效用这个概念,他的理由就是说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在市场成交的,所以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用财富来度量的,这种情况下就要用效用,争取效用极大化而不是财富极大化。

举个例子,比如友情,友情是不能买卖的,其实很多人是出卖友情的。再比如说对儿女的爱,能不能出卖?一个人的声誉也是很难出卖的,比如我张五常的声誉,也不是很多人在市场上卖给我的,如果我的声誉能出卖,那我就发达了,我可以把不好的卖掉,只留下好的,但这是卖不掉的。

阿尔钦把这些称为 non-pecuniary goods,也就是不可以用金钱度量的,就要用效用。我不同意。

我不同意的原因很简单,我承认象声誉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的,但是它是可以替代的。比如说我来教书,你们没有给我钱,而我过马路还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我被撞死的机会很小,但不是零。所以我肯定是放弃了生命的一小点来教你们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说某样东西一定要能够在市场成交才能够看到价格,你只要找到替代物,因为阿尔钦也同意,替代定律就是说可以用任何东西替换任何东西。只要我付出够少,换回的够多,我就愿意换。

我对自己的儿女怎么会不爱呢,但是只要放弃一点儿对他们的爱,而换到足够多的金钱或物品,那我就减少对他们的爱啦。比如我本来要今晚给他们打电话,如果你给我1000元,那我今晚就不打了,改成明天打。

因为有这个替代定律,那些所谓non-pecuniary goods,是可以被替换的。而你考虑这个问题只需要在边际上考虑,分析它在边际上的转变,而不需要知道总财富的多少。所以争取极大化是可以不用效用的。

我在1972年发表的论文,讲到儿女产权与中国婚姻制度,讲到童养媳、盲婚、娶妾侍等行为,解释中国的婚姻制度,我没有用任何的效用分析。只是用了争取财富极大化的假设。

很可惜,在那篇文章后边有一段很长的,对效用理论的批评,把效用理论批得体无完肤,连我的老师、贝克尔都批评进去了。非常精彩。

但当年我寄去的英国杂志《经济学报》,编辑回信说太长了,能不能缩短一些。我又懒得做,就将最后批评效用理论的一段删掉了。结果文章发表出来,布坎南和塔洛克(Tullock),他们看过我的原文,又见了发表的文章,就骂我说怎么把最精彩的一段删掉了。结果我去找原稿也找不到了。

所以从我个人来说,我是反对效用的。不是因为它推不出来,而是因为它本身不存在,所以很容易陷入套套逻辑,一不小心就容易中计。所以可以不用就不用。

所以你看看这个方程式里,这个利息等于收入,这是很重要的。还有这条方程式,用总量代替了无限的分析,这是很重要的。

上边的分析是很复杂的,但下边这个不复杂,这是很重要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计算投资,都是用下边这个方程式来计算,非常简单。这个方程式非常好用,它简单、够快。

而费沙的说法,任何投资都是要争取这个极大化。如果这是一个固定的无尽期的收入,那你争取这个极大化和这个是一样的。

所以收入的极大化到底是指哪一个,不要搞错了。通常来说都是指这个。我那篇讲中国婚姻制度的文章里分析,我不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儿女没有爱,而是从父母争取这个利益的极大化角度来分析的。种种行为都可以从争取财富极大化来解释。

跳开来讲,有一次我跟阿尔钦书信来往时,提到费沙说“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但是我说,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当你这么看的时候,利息等于收入的全部,同时利息也等于成本的全部。

这里要跳多几层,到了讲生产成本的问题时,你来来去去都要知道这一点,所有成本都可以用利息来代替。

我可以再补充一点,收入减掉消费就是储蓄,而储蓄就等于投资。费沙在一般性的理论中,资本这个概念,古典经济学怎么都搞不掂,直到费沙才搞清楚。1930年左右搞清楚的,任何可以带来收入的东西都是资产。这些收入的折现就是资本。

在这个时期里,你有收入而不用,就相当于储蓄,也就是投资。所以你在田里种菜,拨一根草就是投资,你下点肥料也是投资。

对于投资应该怎样看?比如我收藏一张画,是消费呢?还是投资呢?这个问题人们搞得乱七八糟。

实际上,当这张画挂在墙上时,我看一眼,这是消费;但是这幅画将来可能升值,所以这又是投资;所以有人叫我买画。我说我买画是为了收藏,不是为了“收视”,如果为了“收视”,我家里哪儿挂得了那么多画?

那有人叫我买幅画回去,我没有地方挂了。那我如果不是为了升值,我还买回去干什么呢?所以买一幅画,你收回来是为了“视”,还是为了“藏”,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还有我常常爱举的一个例子,一个人睡觉,是应该视为投资呢?还是看作消费?这很难考虑。所以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你要知道应该怎么处理。

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地上街,也就是为了让男人多看她一眼,你说是投资呢还是消费?我觉得还是投资的机会大一点。

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我接着讲。

刚才我已经讲了财富、资本、收入、利息、利率等等。我还要补充一点,市场上的利率可以很复杂,你去银行存款的是利率,香港的大耳窿借钱也是利率,宏观经济里乱七八糟,有实际利率,还有非实质利率,五花八门。

费沙的概念,是假设没有金钱存在;也假设没有风险。他的理论就是因为人的消费是迫不及待的,因为人的寿命是短促的,你现在不消费,到死了就来不及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说投资是有回报的,你买了红酒放在那儿,放久了就会升值,这是投资回报。

所以利息是一个价格,这个价格是你提早消费就要付的价格,这是费沙的看法。他不理会通胀、不理会风险,也不理会交易费用。

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利率可以有很多种,变化可以很大,但这些是细节。你要掌握这个利率是一个价格,不是时间的价格,而是将消费时间提前的价格。

很正确的概念,但是有问题,也就是没有加入交易费用。顺便提一下,你看格林斯潘,还有目前我们的央行,象前一段林毅夫说央行还有很多加息空间。严格来说,这都是没有正式读过费沙的经济理论。

象格林斯潘,20年时间里,利息率轮上轮下达八次之多,你的利息率根据费沙的观点,是应该跟投资回报率相等的。投资回报率的高底是由市场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把利息率调上调下,到底是想调控什么呢?

利息率应该是由市场决定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利息率就应该是多少。而在现在的金融制度也,这些人通过利息率去调控经济,是大错!我认为央行今天的做法也是大错!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很多年前就说过,不是今天才说的。我当年就说,格林斯潘把利息率这么轮上轮下,迟早要闯祸。后来果然就搞出那个次贷风波。现在很多人都在骂格林斯潘,因为他说利息率太低了,但这不是利息率太低的问题,而是你这么轮上轮下,投资者该怎么做投资呀?

所以就象这次次贷里,投资者的预期就是个大问题。我个人认为,费沙的理论因为假设了风险和交易费用不存在,在很多地方是被简化了,但是基本上是正确的。很难找到这么清楚的分析的。所以我把它放在你们的推荐读物里。

今天可能讲不完所有概念,因为去到租值那儿就很麻烦。租值的变化很麻烦。因为我讲的跟你们书上是不一样的。有些书是一样的。

成本你们书上译成cost,但在经济学上这个词是有不同用法的。外国人平时说的cost,跟我们的成本用法是一样的。但是在经济学中,cost就翻译不出来,最接近的翻译应该是代价,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机会成本,这有问题。因为没有成本不是机会成本,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那就用不着加“机会”这两个字。就象所有价格都是相对价格,也不用加“相对”这两个字。

成本永远都是机会成本,就不用加机会两个字。成本的定义,就是最高的代价,最高的放弃的东西,你为了某样东西会放弃的最高价值的东西。

这很简单,常常都是用这一句。要放弃的最高价值如果不受影响,成本就不会变。比如说我要去理发,50元理一次,这是理发成本的一部分。但是我还要花一个小时,一小时我可以做很多东西,我要放弃的最有价值的那样,就是我理发的成本。也就是说我放弃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加上那50元钱,就是我这次理发的成本。也就等于我理发的价钱。

科斯一早就说过,成本跟价格是同一回事,就象是同一个钱币的两面。大家都有最高代价的含义在里边。

为什么大家喜欢周末去理发?因为他们放弃的那段时间成本相对来说不值钱。我去理发,你说有个好电视节目,我说不看了,也就相当于放弃的这个价值。

你说有人请吃饭,我说我不吃了,要去理发;但如果你突然说,有个很漂亮的女孩要见你,那我就会说我不理发了,因为我的成本变了。这个女孩越漂亮,我的成本就越高。如果那女孩不漂亮,我就仍然去理发,因为成本没那么高。

许多人常常看错这点,比如你要建个泳池,你就要考虑建筑成本是多少钱,然后清洁维护是多少钱,每个星期都要请人维护,把所有这些费用加进去,把总成本的现值再加上土地,然后考虑是不是要建。

但如果你建好后,隔壁小孩跑来玩,有没有影响到成本?其实它影响的是泳池对我的用值。

如果突然有人说,这儿地下可能有油矿,那你的成本就增加了。因为你的成本是建筑成本比如是20万,然后每年维修费用折现成一个价钱,但是因为建这个泳池我的花园也没有了,花园值多少钱也要算进去。

任何的局限转变,到底是影响利益(用值)呢?还是影响成本?你不用管,只要知道永远都是考虑最高的代价。

这就是问题了,历史成本不算成本。它可以误导,但它本身不是成本。你在修建泳池前要考虑建筑成本,但是建好以后就不要考虑了。因为它是历史成本。

一套房子里买回来了,要把它租出去时,你要考虑的是要花多少钱装修再租出去,而不要考虑你是花了多少钱买的。因为那笔钱已经覆水难收。

这里所有的成本都是要折现后来相比的,如果你不折现就无法比较。Stigler的教科书好就好在他把所有的成本都折现了比较,很多教科书是不折现的。

装修好了以后,装修费也是覆水难收,不能再计算。你要考虑它的成本时,就只能考虑如果它是一个花园会值多少钱,而不能再考虑装修费用了。

如果你把泳池改装成花园,会带来房子的升值,那升值的这部分就要考虑进成本。

所以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一旦下注你就只能考虑它的其他成本。

但有些历史成本是会带来误导的,我记得在美国时买一个相机镜头,很少用,全新的。我买的时候是500美金,但没有用,然后登报想卖掉。因为买的时候是500元,所以我以为市场价格还是500元,所以我登报时就卖350,因为我已经用了几年。

结果一登报,很多人到我家来抢,结果400块钱卖出去。原来我不知道,这个镜头的市场价已经涨到1000多块钱了。我的信息只是买回来时的价钱,不知道现在的市价。

所以说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但因为资讯问题,历史成本可能误导价格。

大致上,假如说最高的放弃代价没有变,成本就没变。记住这一点,历史成本不是成本。第三点就是,所有成本一定要折现。

现在谈谈租值,这比较难。大致上来说,租值是从土地租金来的,因为经济学家认为土地不会消失,所以他们认为地租是不会消失的。比如政府要抽土地税,不管抽多少,那块地还是在那儿。

假如说这个教授去教书,你抽的税太高他就不去教了。但是那块地却一直在那儿。

但这个说法其实是错的。如果你仔细看清楚,一块地本来用来种菜,你抽的税太高的话,他就可能改为种麦子,或者什么都不种。

经济学上租值的概念,马歇尔之后称之为“准租值”(quasi rent),也就是说不是土地,但也算是租值。

“准租值”怎样“准”法呢?就是说它跟土地的租值有类似的地方。

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价格转变,行为或者供应一定会多少改变。如果从变的角度看,是没有租值的。但是在变中,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从不变的角度来看,那就是租值。

也就是说价格转变,某些行为或供应不变,这个行为对于价格转变来说,就是租值。我举个例子,假如我是教授,大学付我多少薪水给我教书,比如说10万元一个月;现在如果你把10万元减到5万元,但我没有辞职,还有继续教书。这样看,我以前收入10万元中,减掉的5万元就是租值。

你再扣3万元,我还在教书,那这8万元都是租值。如果你再扣下去,我不干了,那这部份就不是租值。

但你要想清楚,你给我10万元的时候,我可能教得非常卖力;你减掉我2万元后,我可能边教边打磕睡,这其实也是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2万元就不是租值。

但如果减了以后,我还是教得非常卖力,那这2万就是租值。

这里有一个20世纪非常有名的例子,就是当年的“猫王”普莱斯利,他是20世纪最红的歌星,收入也是最高的。你们都知道他是谁吧。

猫王唱歌之前,是开货车的。莫名其妙去录音,因为他的唱法受人赏识,一夜之间就变成年收入数千万美金的歌星了。

那么猫王的收入大部份是不是租值呢?这是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当然是租值,因为他开货车的,现在变成大歌星,你把他的收入一块块切走,一直切到1000元一个月,他还是在唱歌,没有回去开货车,这样看他的收入大部份都是租值。

但是你要看清楚,猫王替甲公司打工,那家公司减他的薪水,每个月减少5000元,可能他就跳槽到乙公司去了,这就是行为的改变。

他当然没有去开货车,唱歌的行为还是没变,但是他从甲公司跳到乙公司,这就不是租值了。你再减他的薪水,他可能选唱些别的歌,也可能改行去拍电影,那也是行为转变了。

所以猫王的收入其实不是租值,因为只有在价格转变的时候,供应行为不变才是租值,而猫王在收入下降时,行为是会发生转变的。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到我下次讲到生产成本的时候,你们就要知道租值是个怎样的概念。

我在《经济解释》的第二卷里,对租值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有很详细的解释,从斯密一直说到罗宾逊夫人。罗宾逊夫人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她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是没有理由的,纯粹是因为政治原因。因为她在文革时支持中国共产党,所以就拿不到奖。

在她的名著《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不完美竞争的经济学》)里,大约40年前写的,第八章说到租值,讲得非常精彩。

她的思想在我那本《供应的行为》里解释过,她的思想从斯密的传统里可以找到,所以很多东西都是从斯密那儿开始的。

最后,我要讲盈利。盈利英文叫做profit,不是利润,跟利润是不一样的。

投资是应该要有回报的,这种回报是一种利息的回报。但是盈利这种东西,我把它称之为“无主孤魂”。

你在投资时可以追求财富极大化,也可以追求效用极大化,虽然我不太喜欢这个概念。你也可以争取收入极大化,也可以争取租值极大化。但是你不能争取盈利极大化,这点是不可以的,你们要很小心。

你们可以争取回报极大化,但是不能争取盈利极大化。在这一点上,课本里的说法十本有九本都是错的。

盈利是一种“风落现象”(windfall profit),莫名其妙的起风了,果实落下来。你不知道风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发生,是不能折现的,来无影去无踪。这些是不可以有理论的。

你不能用盈利理论来解释行为。就象香港在韩战时,盘尼西林价格上升几倍,西药商赚了很多钱,但他们不可能知道这事会发生,然后去进货。

在这事发生后,你可能会预期它会继续存在,但如果它象预期那样出现的话,就不是盈利了。就好象最近米价涨得很厉害,猪肉涨价也很厉害,它们涨价的时候,农民收入突然增加,这些就是盈利,是不能预期到的。当不能预期到的时候,如果你去增加养猪,而猪肉价格继续高涨,那么这种预期就会改变行为,因此也不再是盈利。

这种无从预期的风落损失或盈利是存在的,但不能作为理论的基础,因为人的行为不会因为它的出现而改变。有的收入人们知道是风落,有的却不是风落,所以处理起来是很困难的。

我在20年前,已经预测到收藏艺术品会有暴利,那我为什么会知道呢?因为我看到日本的现象,我看得很准。当日本经济发展很快的时候,有一个现象,他们把那些艺术品价格都炒高了。一个人有钱就去搞收藏,把艺术品价格炒得很高。

后来日本经济垮了,80年代后期,西方人又把画买回去了。后来中国经济兴起,我就知道这种现象会出现。我也算看得蛮准的,但买的时候却买不准。我以为日本人喜欢西方的印象派,中国人也会喜欢。谁知道中国人不喜欢,他们喜欢徐悲鸿、齐白石,喜欢国画。

因为当年日本人把印象派炒得很贵,我买不起大师的,就买了一些稍有名气,我又买得起的。在国外这些画的收藏价是在上升,但是中国人没有兴趣。

我也收藏中国画,但这么多画家我买哪张好呢?当年我对自己的收藏眼光没有信心,如果有信心的话,当年我是可以买很多的。可以把全副身家都放下去买。

我搞了个基金,把钱放进去专门搞收藏。那这些赚的钱是不是风落呢?有的是风落,有的不是。因为事实上我是看准了的。只是没想到它涨得这么厉害。齐白石的画当年10万元一张,现在300万,涨了30倍,20年升值30倍是很不错的。

我有一个朋友,15年里他的收藏价格升了70倍,当然是有运气。风落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的。

10多年前我就看到农产品会涨价,1992年我就说得很清楚,十年之后农产品价格会大升。结果到了1996年我写成文章,到2003年我又给文章写了个后记,说对不起,看错了。因为我预测是10年后会升,但7年后我觉得自己可能看错了。好在最后我还补了一句,目前看错,但未来还是要升的。

要做投资,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应该是大有可为,但是做不来。前几年我看好农业,就想承包几千亩土地,没有做到,然后我就承包了一个果园,哎呀输到一塌糊涂。所有农产品价格都上涨,偏偏只有水果价格下降。

所以呢,这也是风落,不是风落盈利,而是风落损失,做梦都想不到的。我怎么能想到呢?荔枝到今天批发价只有3元钱一斤,米都要十几块一斤啦,你怎么想得到呢?我的果园打电话来,说枇杷都跌到地上了,我说算了,我不要了,你们拿去吃吧。

今天还有什么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7105.html

更多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听课笔记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更是有一种“让我一次上个够”的感觉,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计算机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课题:统计分析数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对期中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数据筛选、数据排序、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期中考试成绩统计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3 高中通用技术说课稿

高中信息技术 说课稿《图文混排》说课稿说课人:邹林圣一、学情分析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初中时就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或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较为熟练,对各种操作都较容易上手,在学习当中可以带动和指导其他学生,但许多乡下

声明:《高中信息技术听课笔记 经济解释听课笔记(6)》为网友高姿态还要继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