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有一批学者既包括专业的学术研究人员又包括一批所谓的独立学者,就“广东模式”进行了激烈探讨,对“广东模式”提出了尖锐批评。其实,依我看来,“广东模式”集中体现的是我们三十年代以来发展的思路,而之所以被灌之以“广东模式”的标题,其原因在于广东是最典型的代表。

不可否认,改革进行了30年,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地方难以让人满意。现在我国的增长模式正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这些突出的问题很多是长期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工资的相对比例不断下降、污染日益严重。同时,我们所进行的一些改革并未到位,不合理地恶化了平民阶层的利益,例如医疗、教育、房地产的改革。探询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经过一段短暂时间的皆大欢喜式的帕累托式改进以后,我们的改革就步入了一种有人受益、有人受损的改革进程之中,或者说,改革是有成本的。但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这种成本落在谁头上滋味都不好受,更何况这种成本是落在多数的平民阶层的身上,让多数人难以同步享受到改革的利益。 出了问题,我们就要认真总结经验,探求原因,找出对策。但是,这一过程是最容易出偏差的。现在有一部分人,在“广东模式”问题上大做文章,给这一模式列出许多特征,将孩子和洗脚水一起泼出去,还声称要给人解放思想。毫无疑问,批判问题比建设容易得多,但是义愤填膺不能代替理性思考,某一模式出了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将这一模式所有的行为都否定。从这些人的观点上看,他们也不能给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从他们虚虚实实的话外之音上看,他们向往的是计划经济时代强大的政府管制,认为把权力尤其是经济权力交给政府,才能解决这一切问题。当然,考虑到种种原因,他们又不能言明,我就替他们说白了。他们的路子究竟是否可行,实践已经证明,读者心里也会有数,我不就不再费口舌了。 我们现在的改革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正视,然后找出确实可行的路径,逐步却解决,实现科学发展。但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谨慎,防止有些人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鼓吹他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继续保持前进,逐步增加民众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