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人弃高考折射教育投资风险
文/王易见
刚刚看到一则消息------重庆出现万名高中生放弃考大学,笔者非常感叹,这个经济、科技、教育高度发达的时代终于有人醒悟,并开始重新审视读书的价值。
一篇博文称选择读书就是选择打工的命,虽然这句话比较牵强,但它的确是当前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一说法和笔者的题目不谋而合,因为读书和打工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打工却只能让大多数人过平平庸庸的生活,如果说教育投资只能换来平平庸庸的生活,这不是教育投资的失败又是什么呢?
当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所有行为将会呈现出投资的特征,包括结婚、生子,甚至于教育,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倾向,是因为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价值体系会高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拿育来说,这对很多人而言恐怕是一笔不菲的投资,投资的成本包括他读书期间的所有费用成本和机会成本,而投资的回报将是此人毕业以后三五年(请注意,一般毕业过五年基本和学校没啥关系了,毕业五年后的事业几乎都建立在前五年职场经历的基础上)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和他所获得的财富。今天很多人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拿不到高薪,就很直观的折射了教育投资的风险,当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立刻为社会创造价值,不能立刻获得应有的财富,那我们为什么选择读书?
似乎读书的作用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但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看了很多评论,他们的着眼点都是“读书无用论”,这是很错误的,我说,教育投资的风险很大,并不代表读书就完全无用,读书还是有用的,但它已经不是最佳的投资方式了,需要大家泼泼冷水。为何如此呢,请看如下分析:
现代教育不具有实用性
正如当年韩寒所说,这个时代不需要全才,也不可能塑造全才,因此,学校教育大而全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教育的质量,还会造成极大的浪费。问一个超级简单的问题,你从小学到大学,前前后后学了那么多知识,学了那么多科目,毕业以后你用到的知识有多少?有多少知识能直接为你创造财富?很遗憾,在我看来,除了语言文字和基础的数学知识之外,90%以上的知识基本都被荒废了。也就是说,在过去十几年的学习中,你至少有90%的时间是浪费了,只有不到10%才是有用的,这里还不计算你读书所耗费的金钱,单单在时间上你就至少损失了差不多十年,请问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呢?也许有人会说,你学的这些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培养了学习能力,那就更荒谬了,为了培养能力去学没用的东西,这明显不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的东西受用,能学以致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事实上,现代填鸭式的教育只能让学生成为书呆子,什么都学不到。
现代教育唯分数马首是瞻的本性
现代教育唯分数马首是瞻的本性真是害人不浅,也许有人会说,采用分数作为衡量标准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们明明知道这种衡量标准本来就是错误的,为什么还去遵循呢?唯分数马首是瞻的本性让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其后果就是学生的分数和能力极不匹配,培养出一堆高分低能的废人。而且,应试教育造成“重复劳动”和“事倍功半”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一道相同的题目往往会做千百遍,浪费时间,你们扪心自问一下从小学到高中做了多少套重复的试卷?做了多少重复的题目?
这里不妨提供一个建议,最好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适当减少课业负担和考试频率,让学生们多做有质量的功课,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少做重复劳动,同时增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和活动,而初三,高三将重点放在升学上,这样可平衡素质和分数之间的矛盾。
文凭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现代教育模式夸大了文凭的作用,当年的大学扩招美其名曰是为了让更多人获得文凭,找到好工作,但是当这一谎言被戳穿的时候,下一个谎言被继续编织了出来,不过谎言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当学士逐渐失去光环的时候,硕士又蹦了出来,当硕士重蹈学士的覆辙之后,博士的命运会如何呢?
很显然,文凭的作用其实很有限,水木周平说过文凭20年以后会变成一张废纸,我估计不用二十年,就现在已经几乎相当于是废纸了。也许有人会说,没有这张纸你就无法跨进社会的大门,但现如今是人人都有这样一张纸,你有了也不占优势,因此,我们应当将着眼点放在差异化竞争上,而不是如何得到这一张废纸。更何况文凭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被文凭束缚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能力的人。
总之,读书已经显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用,实际上,它已经成了“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其投资风险暴露无遗。也许有人会说,对现在的孩子而言,不读书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其实,社会上有很多东西是学校里面学不到的,必须要进入社会才能体会得到,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社会感知社会,学校并不是你的必经之路,你也不必担心过早进入社会会遭遇什么,因为无论读书与否,迟早你会踏入社会。读书人和现在的打工一族颇有类似之处,打工一族不忍心放弃稳定的工作去创业,因此永远不可能成为老板,读书人也是一样,选择传统的读书路线加毕业以后为人打工的生存方式,注定一辈子只能平平庸庸的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