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Taffler是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金融和投资Martin Currie教授。David Tuckett是Leverhulme基金会研究员、伦敦大学学院(UCL)心理分析学访问教授。他们合著的论文《Emotional Finance: Understanding What Drives Investors》(情感金融学:理解驱动投资者的因素)发表在《Professional Investor》杂志(专业投资者)2007年秋季版上。我的认识是,该论文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最新进展,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为我们已经熟知的行为金融学的已有研究成果——羊群行为、惯性或反转交易、启发式偏差、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行为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们的原因是什么。而且我发现情感金融学与我们的现实市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里向大家做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有兴趣的茶客最好是读读原文。
情感金融学科旨在表明情感是如何驱动投资者的行为的。它利用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所提供的洞见,分析想法和感觉在人类思想中的关系。情感金融学认为,不确定性影响着所有的投资活动,尽管随之产生的焦虑、怀疑和压力往往受到压抑。它还强调,在判断方面理智为何往往作用甚微。
人们倾向于以下面两种心态处理焦虑情绪:“抑郁”(depressive)或“偏执-分裂”(paranoid-schizoid)。放在投资者身上,当处于“抑郁”状态时,他们承认市场固有的不可预知性,在市场中的投资同时具有吸引人和不吸引人的特征,而且判断总不是完美的。换言之,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观点。
当处于“偏执-分裂”的心态时,投资者试图通过将好的和坏的感觉割裂,来避免现实的痛苦。感觉良好的想法使人兴奋,而那些感觉糟糕的念头受到了抑制。这使投资者忽视决策的后果,或者将结果归咎于他人。“偏执-分裂”状态的特点是不信任和持续紧张行为(非常精辟,在当前市场中,人们对所谓次级债危机的表现就是对管理当局的不信任、对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过于紧张)。
投资者必须面对信息缺乏和未来不可知等不确定性。两者都会导致焦虑,从而造就将新投资带来的“兴奋”与潜在损失的“痛苦”相分离的机会。在“抑郁”状态下,对损失风险的评估是根据潜在收益进行的,因此这种机会意识到了潜在损失。在“偏执-分裂”心态下,投资者将风险和回报分开,因此没有进行恰当的思考;似乎投机没有不利方面。
一些市场操作可能加剧了这些危险。投资者使用的复杂的风险量度,不可避免地是建立在过去市场行为的基础上,同时可能会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未来是可以考量的。这使得交易在参与者未完全意识到怀疑程度的情况下发生。
情感金融学意味着,所有风险评估方式都应被视为避免潜在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的方式。使用它们可能会导致行为风险的深化——在对负面风险关注不足的情况下,追逐令人兴奋的投资机会和工具。
实际上,所有金融危机都遵循着同一条情感轨迹:因某些新想法而兴奋、兴奋情绪主导市场、然后是神经过敏、恐慌和责怪。新想法(郁金香、互联网股票、衍生品)使人们相信:某种革命性事件正在发生。这会转变成愉悦和繁荣;情感决定“现实”,正如互联网股票在18个月内上涨500%一样。也就是说,一种“偏执-分裂”心态占据主导地位,而可能导致审慎的一种焦虑被否定。怀疑论者被忽略了。然而当泡沫破裂时,我们看到了恐慌和情感突变,然后是愤怒和谴责,但令人惊讶的是,却很少出现愧疚或吸取教训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往往会责怪别人使自己被套。对现实的判断仍处于“偏执-分裂”状态——因为人们否认自己有责任。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的市场,每当市场下跌的时候,股民对政府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是群起而攻——亏损是政府的无能造成的。可当市场上升的时候呢,没人去称赞和感谢当局——挣钱是自己的本事。目前的次级债危机不也是这样吗?当“偏执-分裂”心态占据主导地位时,高风险贷款“安全”打包为复杂的投资工具,然后被投资者看做消除了风险;而当某些对贷款不负责任的行为发生,或者是打包产品找不到下一个“傻子”接盘的时候,危机爆发了;然后呢,我们看到了投资者是怎样将责任和责难放在别人身上的——呼吁当局为危机负责。
理解情感在所有投资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涉及到各国央行、市场监管机构,和我们所有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