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明星式传播的“三不原则”
关键词:明星 专家 传播 顾问式营销
物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原理:任何单位都可以被划分为更小的单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领域都是同样可以被越来越清晰地细分的。而只有在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领域做到了极致,才能够成为专家;甚至在某特定领域成为难以取代的人,进而做到相对垄断。而任何心无旁骛地做到“小到不能再小”到极致的人,本身就是专家。
做到垄断的过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成为专家的过程也是很痛苦的,是要挨饿的。
比如生产型企业就是采用价格屠夫策略,将竞争对手限制在外面,在这个时候,就看谁能够禁得住饿了。只要在对手被饿死而自己还残存一口气在的时候,才可以享受对手的那一片市场空间,就可以享有更高的定价权。
从中国制造的产业化历史看,长虹还是格兰仕都是价格策略的执行者与受益者。
当然,在更高层面的竞争就会是从单一的产品到产品线,从单一的工厂到系列的工厂,从单一的品牌到系列品牌之间的竞争。是肯定会从人才策略到产品策略,从品牌策略到资本战略的转移的。
一旦你成为在专业领域的专家,就需要进行传播。而越是在媒体与大庭广众之下,越是在传播的时候,专家就越是需要保持神秘感。专家是需要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是需要戒贪的。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专家只适合说三个方面的话:实用而指明思路的话、专业而权威的话、神秘而简洁的话。
一个专业人士在传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顺序应该是从专业性、神秘感到实用性再到亲和力的。
时刻要记住:在媒体传播过程中,主角是那个在传播你的平台,而不是你自己所扮演的这个角。即使你自我感觉是可以持续时间再长的恒星。从传播的本质上你都是流星。
这首先是从自我保护的传播策略出发的。
做一个“打杂的”,充其量是匠,而不是专家,核心就是“谁依附谁”的问题。
做匠就要依附市场,要看媒体的脸色行事,要指望传播活着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够深切地感觉到,匠是有强烈的生存压力的;而专家则是可以等市场与媒体上门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面对媒体、面对传播平台、面对整个市场,你只能是客。
客大了肯定是要欺店的,虽然如此,但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成为可以欺店的客,也不是什么有前途的客。
其次,也是体现尊重对方的角度考虑的。
不要以为你多说话就会让人感觉你辛苦,其实刚好相反。如果你在访谈性的节目中说话太多,就会抢别人的风头,就会丧失你的神秘感,就会沦落为别人的注解着,由此就会出现倒挂。你成为主持人的陪衬。并难以得到别人的羡慕。
媒体的作用是传播权威,是传播专家的渠道,而不是让专家来填充垃圾内容。因此你需要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展示平台,尊重平台、尊重主持人。
当然,更重要的是,尊重传播并不意味着要成为给媒体帮腔的人。相反某些时候,适当地跟媒体“唱反调”也是专家进行自我传播的重要策略。
那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个性,是原则,是在捍卫你自己思想体系的完整性。
第三,时刻要记住专家传播中的“三不”原则:
不打杂:打杂的是匠,不是专家;是戏台上跑龙套的,不是独当一面的角;是被人呼来喝去的书童,不是学界泰斗的老爷。
不为别人提供注解:从《四书五经》到后来的儒家道教,再到佛经与基督教的那些经文,都是由后人去注解前辈,由学生去记录老师的。为人提供注解的是学生,是晚生后辈。专家只有在面对比自己造诣更高的或者是领域内的前辈,才需要提供注解,那注解本身也是为我所用,使得自己能够更加自圆其说。
不成为别人理解深奥问题的桥梁:桥梁是注定要被踩在脚下的,是需要从墓碑变成条石的。专家是要成为墓碑上所铭刻的人,朝拜者心中所膜拜的人,而不是被踩在脚下,成为别人的工具。一旦你沦落成为别人的工具,那么你就连匠的境界都无法达到了。
总之专家所遵循的核心原则就应该是——做神秘的实用主义者;在大众面前是神秘的,在个案客户面前是实用的!
贾春宝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