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自语:蜜蜂当中的工蜂,蚂蚁当中的工蚁,主要功能都是保证种群吃饭的。那么真正叫做“工人”的不应该是现在的“农民”吗?怎么人类当中的“工人”却是脱离粮食生产的?】
为何会有这么多“农民工”?——以“农民”做定语的“工人”?即便是你在外多年没有回农村老家,即便是你跑到人民大会堂发表意见,这个“农民”定语还在。
他们到底是农业人口还是非农业人口?他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是代表农民还是工人?
他们与“农”的关联可能就是出生地概念,甚至连出生地都不是,而仅仅是父母的祖籍——对农民工的下一代来说,他们因此和同样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同伴同学有着不同的身份标签——农民工子女。如果不想背负这个名称,就改称为“留守儿童”。他们和“农”的关连也仅限于一年甚至几年才去看一次孤守在农村的爷爷奶奶。但是,很多人还是很自然地觉得“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的称呼对这个人群非常顺口合适。是谁让他们成为了一个特殊群体?
农民工原本在农村的老家都是有土地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尽管农村很苦农民很穷农业很危险,但是当年那场改天换地的土地革命的成就是不容推翻的,尽管后来老胡汉山们又硬是拿回去了一些房产,尽管新胡汉山们在市场化的名义借口下又巧取了一些去,但是,只要农民愿意固守土地,尚未发生对农民的土地剥夺而导致作为农民而无地可耕。即便是土地被库水淹没,也可以在他乡免费合法地获取另一块土地,而且是连同一座被城市居民视为一生所求的房子。
但是,中国农民在没有被强迫驱赶的情况下,自己抛弃了被开发商抗议为“太贵”的土地,闲置了被市民叫喊“买不起”的房子,跑到城市里去了,造就了新时代的产业大军后备力量,农民工连同随之进城的家属和子女,总数已经达到2亿5千万,而且还在增长之中,“农民工”成为新时代的热词。
农民工队伍的形成和不断壮大,用事实诠释了“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不是危言耸听。农村不苦农民不穷他会跑到城市里去,干那些市民们宁愿下岗吃低保也不愿意从事的行当?农民工的队伍都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讲,这些人过去是生产粮食和肉的,现在变成了吃粮吃肉的了。如此大量的劳动力流失,土地靠老弱病残去粗放耕作,农业还能不“真危险”?
如果问为何农民要跑到城市里,自动受领这顶带着歧视味道的农民工帽子,这个问题是否有点白痴?在市场化产业化的今天,任何一个产业(包括农业)都是在利润指挥棒下运转的,经济学称为“利润最大化”,商谚说是“无利不起早”,农民抛荒土地而进入城市做最基层的产业工人,惟一说明的就是从事农业的利益连最基本的单纯出卖低级劳动服务都不如。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到产粮大省河南省的代表团里讲,说要让农民种粮比打工受益更多。言中之意就是要扭转大量中坚农业生产劳动力变成脱离农业的“农民工”的趋势。表面上看,这个办法既解决了农业劳动力流失问题,又釜底抽薪地解决了农民工过多的问题。
为了阻止青壮年农民的流失,各地农村也出台了自己的土政策,如克扣留守子女老人的待遇,取消或减扣分红,不给子女划分新的宅基地、承包土地收回等等,“土政策”的理由同样非常充分:你人都走了,不对本地有任何贡献,凭什么要其他乡亲养活你丢下的老小?
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让很多人颇感自豪,自豪地已经可以用骄傲一词来描述了。每一届的两会政府报告当中都描述着更加让人骄傲的数据。有人甚至开始制定中国赶超欧美的时间表了,说在未来二三十年甚至是十几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不要忘了,中国现在的基本国策——以农业为根本。自八十年代自农村开始的改革以来,政府已经同农民签订的新一轮土地承包合同,期限截止到2020年之后。换句话说,在理论上,中国目前这种工农业格局到十几年之后,如果续签土地合同的基本政策不变再续签下去,意味着这种格局几乎是永久性的。
但是显然,如张五常老先生所担忧的那样,“惠农”不可避免地导致农民长期固守在土地上。而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一个农业人口占到国民总数2/3的国家,怎么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怎么可能在二十年内赶超世界第一?如果“让种粮好过打工”的政策真的足以引起农民工的倒流,当届政府可能就创下了人类有史以来迁徙规律上的一个先例了——逆城市化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