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之后,正是人们深刻反省之时。世界范围内爆发的经济危机迫使人们重新反思全球化的利弊。曾几何时,全球的经济学者都在宣扬经济全球化的美好蓝图。然而,一个并非专业经济学者的美国专栏作家理查德·隆沃思在数年前的专著《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一书里忧心忡忡地写道:“全球资金市场两个星期的交易量,就超过全世界每年贸易和投资之所需。另外50个星期的交易活动,全是投机。”这种投机行为的危险,就在于让一块钱避险,就要以两三块钱进行避险操作。因此,“投机性的经济活动,规模是真正经济活动的12倍”。这意味着,资本市场上的多数资金,都在进行一场豪赌。

从管理的角度看,次贷危机反映出风险控制跟不上金融创新速度。有专家分析,在华尔街开始大规模地推出次按揭贷款衍生产品的时候,实际上那些投资购买这些衍生产品的机构,对于原来的传统业务有很好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方法、手段,但对新的产品,他们可能就不一定有那么好的风险控制手段了。所以,当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他们依靠机构的力量就很难控制住自己的风险了。同时,这个产品的上市,各种次贷衍生产品的上市,尽管有中间的评级机构给他进行一定的风险评级,但实际上这个风险评级也并不是做得很恰当,很多评级没有考虑到次贷衍生产品隐含的风险,给出了不是特别恰当的风险评级,这样也给市场带来了投资决策判断的误导。值得一提的是,在次贷危机带来的“哀鸿遍野”冲击中,德国基本上“无恙”。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德国金融机构没有参购美国次贷衍生品;而且80%的德国出口商品以欧元结算,以美元结算的比例仅占13%,这也就使得短期内美元贬值对其出口的影响较小。德国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实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的“避险”。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应该说,全球化在全球创造繁荣、和平与稳定,使大多数人在许多时段受益,但它也对世界文明、我们悠久的传统和固有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对很多经济体和几乎所有人来说,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它往往不是一种持续和必然的受益进程。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它给人类带来的是破坏,甚至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