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五行 文字般若与五行管理(1)



人类之迷,或许就在超光速的世界之中。

一、相对论的般若解读

爱因斯坦并不赞成超光速现象的存在。这是因为:如果存在超光速的物质,则相对论本身会受到挑战,而难以立足。

相对论的成就是伟大的,为人类的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中对人们重要启发之一是关于“时间隧道”的一讨论。

即:一个人穿越时间隧道回到了十年前,将家门前的树砍倒,再回到现在。请问门前的这棵树还在吗?

aihuau.com

这个问题难以回答,这关乎时间的本质。

现代科学是很可爱的,他们给时间下的定义是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进而认为时间是绝对的,相对于人的主观而存在的。在相对论中,时间由两个(或以上)物质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物质的重量决定,因此,时间是相对的。

时间到底是什么呢?

现代科学的困惑在于:唯物主义将人的心智排除在客观世界之外,这是由于他们将个体人的概念与集合人的概念混合使用,从而导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冲突 。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借用爱因斯坦的经典公式E=MC²来进行讨论。

公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我们可以把C进一步分解为S/T,S为位移,T为时间。这个公式则变为E=MCS/T

为什么公式中会出现C²,或C×C,或CS/T呢?这可以从上面时间隧道的讨论中得到启发。想一想,这个人穿越时间隧道回到十年前,是否还有想砍树的念头;或者他砍了树,是否还有回到现在的念头。

如果我们不只是将主客观对立起来,而且将二者统一起来,或许能够给出更为合理的解释。人的心智(心理)其实也是光电运动,人对世界进行观察时,所有的信号,最终都被转化为光电信号,这可能就是公式中出现C×C的原因。第一个C是人体系统内的光速运动,而第二个C是人体系统外世界中的光速运动。

至于为什么是C×C,而不是C+C,笔者确实不得而知。不过笔者试图忽略这一问题,而起用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公式E=MC²给我们的启迪。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是螺旋上升的、发展的,同时,笔者注意到该公式在十进制的条件下,描述了事物的上升(直线)运动;而五行是五进制,它描述的是事物的螺旋运动,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方式注意到的是螺旋运动。

下面让我们将E=MC²,放在五进制的五行模式中进行思考,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答案。

这里需要特别对C进行说明。

信息是外界在人心智中的反映。人心(思维之心)的运作原理是光电的运动。光子和电子是很相近的 ,正如人类在电脑成功后,又在研究光脑一样。

信息通过听、看、触觉等转化为光电信号形成人的心智。而光电子绝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人的生命系统中不断运动的。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在E=MC²中,存在C×C了,因为是人在看这个世界(科学上称为“人择原理” )。

不管科学仪器如何先进,都不可能摆脱光子的作用,人的思维也不可能脱离光子的运动而存在。这便是科学的极限,这便是相对论难以容忍有超光速物质存在的原因。

正如历史上人们认为原子是世界的基本单位一样,现在我们认为光子是科学认知能力的基本单位。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可能会发现,有超光速的物质存在;人类会像禅宗所标榜的一样,通过放下,通过另外的渠道,重新认知这个世界。

信息是C,而不是光子,单个的光子不构成心智,而是众多运动着的光子的运动模式,构成了心智,这就像光子和光线的关系一样。 声音是信息,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对耳膜的振动,传递给人。不过声音信号是要被翻译(转化)为光电信号为人类思维所使用的。所以信息在本质上是光子的运动,作为一个单独的光子是不可能成为信息的,更不可能成为人的心智。

这里的C是S÷T,所以不是一个单独的要素,是S和T的某种形式的组合。

运动的物质是光子,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具有物质的一面(粒子),又具有能量的一面(波)。用公式表述为:C=E(能量)÷M(质量/物质)×S(位移/空间)÷T(时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信息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能量、物质、时间、空间因缘聚合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佛法中,“诸法不自生,亦不由他生”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旨趣。

如果说信息的组合的产物。那么,物质是否是组合的产物呢?我们可以将M移至公式的左边M=E÷C÷S×T,这样物质也是能量、时间、空间和信息组合的产物。由此理顺推,空间、时间、能量亦复如是。

让我们再回到图一,则可以发现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都无自性,都是缘起。它们的自性本空,这样世界 不是“空”的吗?

这说对了,本文是从《金刚经》中参悟出来的。此外,所谓的“文字般若”,其实就是文字的空相,本文不过是用五行的方式来表达而已。

再说五行其实是阴阳的产物,阴阳是太极的产物,太极是无极的产物。说到底还是“空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下观”。

二、唯识、五蕴与五行

(一)、唯识又称为法相宗,讲“胜义有”,般若,讲“毕竟空”。五蕴皆空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的宗旨。

《心经》中谈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即是五蕴,蕴义:聚集。将“五蕴”纳入“五行”系统,将会有助于我们对《心经》的理解。

“色”即是“物质”,几乎所有关于《心经》的注解都是如此。

“受”是感受,是对某种作用力的感受,力背后一定有能量的存在 。如果这能量正好是自己需要的,则会感到快乐,如果是不需要的就会感到痛苦。

“想”为“心相”,对应的是信息。

“行”是行动,是运动,对应的是空间。

“识”对应的是“时间”。

将“识”解释为“时间”让人难以理解。从接引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如果将“识”对应为“时间”,似乎也不错。为了进一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唯识的角度做进一步的讨论。

  唯识的基本思想是:“三界唯心,万法为识”

 文字五行 文字般若与五行管理(1)
唯识 将心法分为八识,分别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未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将“八识”纳入五行系统则为:

阿赖耶识,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故称藏识;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又称第一识,其它七识都是由其演变产生。

为了说明阿赖耶识与“时间”的关系,这里引用憨山德清大师的一段话作注脚 :

“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无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无一物;以唯识故,万法冲然。盖万法唯识变现耳,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无片事可得。┅┅因迷此心,变而为识,则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赖耶识,亦名藏识。此识乃全体真如所变者,斯正所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乃真妄、迷悟之根,生死、凡圣之本”

从上面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因迷此心”,“真如”变为“识”,此识名为阿赖耶识。万法乃是“唯识”变现,即阿赖耶识变现。现,现在,当下。这是一个时间概念。但读者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分析有些牵强附会。为了防止读者的误会,我们试着用时间来分析阿赖耶识的特征,看是否是相吻合的。

1、 《解深密经》云:“阿陀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时间也是奔流不息的。

2、 前五识所缘的器世间相,既不是前五识单独变起的,也不是心外的法,是阿赖耶识所变的,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都是阿赖耶识变缘的相分。如果说阿赖耶识变成了器世界,又变成人的根 身。那阿赖耶识到底是什么物质呢?如果说是物质,那是什么物质呢?没有人能验证它的存在,没有办法找到这样的物质。如果说阿赖耶识是能量,能量本来就是存在的,不存在变现的问题,与阿赖耶识的特征不符。如是说阿赖耶识是信息,信息为心感知的对象,是心所有法 ,而不是心法(识),与理不符。如果说是空间,“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里的妙明真心,即是真如。因心迷,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赖耶识。所以对佛来说是真如,是妙名真心,对凡夫来说,是阿赖耶识。就像老公对老婆来说是老公,对孩子来说是父亲。其实都是一个人。既然空间是阿赖耶识所变,故而空间也不可能是阿赖耶识。最后剩下的只有时间最吻合。

3、 让我们再来看“十八界”的理论。佛法中“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构成了十八界。当人看见一个物体,比如:杯子。首先要眼根不坏,客尘——杯子在眼前被看,第三还需要有眼识。此三者的因缘聚合,人便看到了杯子,三者缺一不可。前两者都比较好理解,但对眼识这一看不见的东西,却实在不好理解。但我们把“眼识”理解为“同时性”,则问题就解决了。眼根是好的,色尘(杯子)是存在于同一空间的,但是,眼根是昨天去看的,杯子是今天才放到房间里的,那么,也看不见。因为缺少眼识——同时性,时间不对。

4、 如果将阿赖耶识理解为时间。那么末那识作为与生俱来的我执,则容易理解了。末那识对应的是能量,对人来说,是人的生命能。执著生命能的长时间存在,这便可以理解为“妄执阿赖耶识为我”。人有能量才能主宰客观世界,需要保持生命的能量,生命能被称为“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7934.html

更多阅读

《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模拟题三 解析 选模拟题及解析 4

一、单项选择题(1~50题,每题1分,共50分。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到题目中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电子头脑风暴法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少缺点,下列几项中不属于它的缺点的是(D)。(A)效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文及译文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会因由分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解读:自然无量真

净空法师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法名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一九二七年二月生于安徽庐江。少年时求学于国立第三中学及南京市立第一中学,四九年到台湾,服务于实践学社,公余之时研习经史哲学。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先生、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学习

声明:《文字五行 文字般若与五行管理(1)》为网友绝不放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