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 《赢在中国》第三赛季之“九进四”评论(3月20日)



基本的创业激情和主动放弃的逆向选择

——《赢在中国》第三赛季之“九进四”评论

关键词:《赢在中国》  九进四  创业激情  逆向选择  游戏规则

参加《赢在中国》比赛的创业者,经过海选而进入1080,再进入108将,再进入36强,层层选拔后在36强中通过小组赛得到直接晋级12强的机会,同时再在剩下的人中根据现场表现,并以观众现场投票的方式得到进入9个名额中的机会,得到了进入“九进四”的机会的选手,则可以得到再往前走一步的机会,那胜出的四个人将与那些直接晋级的人角逐下一轮比赛——并进而逼近总决赛。

按说为了避免成为被淘汰的那五个人,每个人都应该竭尽全力,这不仅是给自己创造继续比赛的机会,更为节目增加了精彩程度,至少是提高了可视度,这就是《赢在中国》节目策划中的高明之处。

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九进四”是在任何比赛中都是很好看的阶段。

在第三赛季的“九进四”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场景。而这是在以前的比赛中就已经显露出端倪的,假如开始还没有什么奇怪的,那么到现在就值得策划与主创团队警惕的了。

——那核心就是从层层闯关的过程中脱颖而出的选手,逐渐没有了大家所需要的激情与进取,或者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创业与参加比赛的激情,或者是在得到了晋级的机会却打“退堂鼓”,而宣布退出比赛。第36号选手盘和林 被淘汰,很大的原因在于“缺乏基本的创业激情”(俞敏洪语),记得在36强比赛的时候,他就如此评价过该选手。

而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32号选手“老匪”董克勤居然在评委即将宣布他们的淘汰选择之前,宣布“主动放弃”,直接原因仅仅是他早已订好了回悉尼的机票,怕由于晋级而导致录制下一次节目与自己回澳洲的日程发生冲突。

——选手原本是有选择的主动权的,但与权威的评委大胆地就创业的激情问题分庭抗礼,在可进可退的关键时候选择放弃,这原本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勇气。

而这次的放弃却遭遇到了从评委到观众,甚至到主持人王利芬的声讨。

这种戏剧性的情节,想来也是符合逻辑的。

创业选手在那里争夺得不可开交,现场观众与评委则作壁上观,以犀利的评论来得到现场更多的喝彩与掌声,其实在这种比赛中,参赛选手都是配角,真正的明星是评委。

当小角色突然从激情与狂热中转换一种思路,就会有索然无味的感觉。而那就会给游戏规则的制订者以及场上的“大明星”被愚弄的感觉。既然参与了这个游戏,就要按照规则玩到底,原本这就是潜规则,但你偏偏不按常理出牌,这是最让人难以容忍的。这大约也是让从主持人到评委恼火的根本原因。

 

似乎任何幕后的人或者是大戏中的主角都成为戏弄的对象,“我们给你机会,你却表示不需要机会的施与——真真是不识抬举”。其实不管是熊晓鸽、史玉柱还是俞敏洪,这些风云人物都需要得到那种被追捧的感觉,在海选阶段,另一位极其不尊重评委甚至风险投资商的选手居然表达了“你只要给我投资就好了,错过我将让你后悔终生”的意思,在通常角度而言,这显然是自杀型的表现,除了把他淘汰出局之外,别无选择。

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评委在赛场上与选手飙戏的情节了。

那最经典的一幕出现在某位被俞敏洪评价为缺乏应有的“创业激情”的选手,并现场来了一段极其具有煽动性的“小草与大树”的即兴主题演讲。或许俞总想借此机会多展示下“新东方”的企业文化内核。但这种裁判员下场展示的方式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任何放弃的人,都会给观众以遗憾,对评委是一种无言的嘲讽,更是对游戏规则的重新审视与批判。

还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女性参赛选手杨帆,在36强的比赛中主动放弃了进入12名的机会,当时的说No都让人难以理解,也构成了逆反的苗头,这不仅给评委心里埋下了“不爽”的种子,更由于全场给予她的是期待、尊重与宽容,而使得后来者更加肆无忌惮。

那场比赛在没有结束的时候,就有很多观众已经猜到了最终结果——那本不是很难,也许即使不是因为她的才气与辉煌的履历,出众的能力与外表,那因为她是个女性(赢在中国也需要女性选手打到最终的总决赛,即使那女性未必真的那么厉害),另一个身份是海归(不管是从国际性的节目形象还是从吸引“海归”回国创业的角度而言,这对于舆论导向也是积极而正面的)。仅此都已经有充足的理由让她晋级了。

但她的退出却令大家感觉到了一丝戏剧性甚至是嘲讽的意味。

 

应该说,在前面两个赛季就有些选手有半途退出的想法,只是没有今年这般肆无忌惮。

大约《赢在中国》仅仅是一场创业秀,至少在创业者与部分观众的感觉是如此。而“秀”到了一定程度,假如没有了规则的更新与完善,就难以激发更多的激情了——或许36号的激情不再并不单纯是性格特质,相当程度上更是激情释放了之后的一种疲惫;创业者需要激情,但创业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更是睿智、决策与控制。

创业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苦行僧般的自虐。创业应该是独自承受苦难与艰辛,并有闲情逸致欣赏路上的鲜花与风景,更应该是与团队之间互相鼓励与共同成长的过程,那过程或许是几年、或许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肯定不是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几天的热血沸腾。

 

或者《赢在中国》给创业者带来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与其像个演员那样地承受聚光灯的“烧烤”,还不如回去消化参赛所得到的收益,并让自己现有的生意做得更有起色。这就是部分参赛选手的必然选择。

既然每个参赛选手都表示自己收益丰富,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别人导演与主演的故事里,陪别人做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呢?

毕竟来参赛的选手的企业都是处在命悬一线的阶段,而自身都是企业的决策者甚至是关键的经营管理者,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还要继续玩那耗费时间,未必对自己企业的市场拓展有实际回报的游戏呢!

 

而《赢在中国》节目诞生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得令全世界瞠目,让所有投资者眼红的阶段,同时毕业生与社会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既然大批的学生从校园出来之后转瞬就失业或者待业,为什么不趁他们年轻的时候尝试着做老板。这一方面满足下他们的虚荣心,同时也杀杀他们的锐气,更进一步是为投资者提供了无穷的选择空间,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对那些正在创业或者做着创业梦想的人,又多了很多前车之鉴与前辈的忠告等一举数得的效果的。

那些风险投资家的钱也大体是外资,是要通过好项目与好团队从中国市场上赚钱的。很值得回味的是《赢在中国》是谁的赢?是那些得到了投资者认同的创业者,还是投资者身后的国外投行的VC们。

本人并不认为中国的创业环境真的好得不得了,客观而冷静地分析,中国的创业环境甚至不如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这些已经在以前的多篇文章中有深入论述;而《赢在中国》的主旨仅仅是通过倡导创业而传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部分解决中国经济中所必然面对的就业压力。

 

主动放弃,在人生的抉择上,是一种境界;在做事上无可指责,但在做人的准则上,却是不敢恭维。其实任何时候尊重别人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你的投资者、目标市场、媒体以及竞争对手都应该有基本的尊敬。

《赢在中国》是有游戏规则的,就如制订规则的人总是不希望你蔑视规则,做“叛逆的独行侠”的,任何轻视游戏规则与制度的人,很难想象会在自己的企业中能够建立铁的纪律与令人信服的制度,因而就会动摇整个企业的根基。

当出现这样的逆向选择,这也算是《赢在中国》评委与主创团队所遭遇的尴尬了。而尴尬正是由那些被称为“精英”的创业者中的一部分所带给他们的。

 

这样的创业者,就让他走吧!这样的企业,就让他自生自灭罢了。

 

贾春宝

2008年3月20日星期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804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陈情表》第三课时说课稿 采蘑菇二课时说课稿

原文地址:《陈情表》第三课时说课稿作者:快乐之心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

声明:《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 《赢在中国》第三赛季之“九进四”评论(3月20日)》为网友念夕夏温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