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市与中国传统财神文化
关键词:阿里巴巴上市 财神文化 创业融资 投资者关系管理
11月6日上午10点,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B2B公司(1688.HK)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开盘价30港元,较发行价13.5港元涨122%,早盘前半段窄幅振荡,一度下探28港元,11:08点后开始单边上扬,午收35.8港元,较发行价涨165%,晋身今年港股新股王。到收盘时,阿里巴巴股价达到39.5港元,市值飙升至1980亿港元(约260亿美元)。
在阿里巴巴上市的案例中,有三个现象却值得深思:首先是其市盈高达300倍,其次是24个月禁售期阻碍套现。第三个是阿里巴巴的精神领袖马云对投资者颇有些不敬之辞。
马云称,“企业家不是跟着投资者,而是投资者跟着企业家走。在日本我听他们的,在美国我也听他们的,但是在中国就得听我们的,因为我们了解中国的市场。实际上我想走,谁也拦不住”,“我想改变公司,谁也挡不住!投资阿里巴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能够像阿里巴巴这样给股东带来高额回报的公司并不多”。他甚至放言:“投资者可以炒我们,我们当然也可以换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投资者多得很。我希望给中国所有的创业者一个声音——投资者是跟着优秀的企业家走的,企业家不能跟着投资者走。”
这三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敬财神的文化精神相违背。笔者想以阿里巴巴为案例来说说中国传统的敬财神的文化。
中国自古有敬财神的传统,不仅在开公司做生意的时候要请个财神的象征物来讨个彩头,逢年过节更是要给财神烧上高香,祈祷其保佑自己来年能够发财致富。
传统生意的财神来自主顾,也就是直接的消费者,把他们当作神来敬仰自然无可厚非,但那些以投资为生计的钱庄当铺等金融机构怕就不是那么高尚了。
创业者大都对资本家战战兢兢,敬之若神明,把他当成财神爷来看待。中国自古是敬仰财神的,但不知道财神是不会无故地散财的。财神的判断也有失误的时候,尤其是当代的财神们,其实都是有着明确的回报预期的。
其实面对切身利益,恐怕谁都不会那么高尚,除非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在物质化的社会中,说一个人“不食人间烟火”就等于说他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中,或者是无能或者是无欲之辈。
做生意需要本钱,本钱或者是在开办企业之前通过自身原始积累或者是东拼西凑来的,假如能够有人提供启动资本,那就是生命中的贵人了,自然是要敬的。
但就如笔者在以前的数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资本也是有压力的,也是要对他们的“银主”的利益负责的。同时,投资人也经常有“看走眼”的时候,因而那些“打了水漂”的资金的本金与利益回报压力就会累积起来,并期待在最好的项目上取得预期之外的收益。
虽然阿里巴巴的市盈率高达300,但还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追捧。在10月15日,阿里巴巴开始上市路演的时候,基础投资者的阵容就包括工商银行旗下工银亚洲、新鸿基地产郭氏兄弟、地产综合企业九仓集团主席吴光正、嘉里集团控股股东郭鹤年及 AIG(美国国际集团),而台湾首富郭台铭和阿里巴巴最大股东雅虎也通过国际配售分别认购了1亿美元股份。
资本在阿里巴巴确实也得到了意外的收益。以软银的投资回报收益为例:
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美元。若再加上2005年雅虎入股时曾套现1.8亿美元,软银当初投资阿里巴巴集团的8000万美元如今回报率已高达71倍。软银中国控股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薛村禾对媒体预测:3-5年内阿里巴巴的市值将至少是现在的5倍。
而阿里巴巴的上市保荐人之一摩根士丹利发表的研究报告预计,阿里巴巴B2B业务2007年净利润将由上一年的3.57亿元迅速增至11.59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8%。另一保荐人高盛的研究报告则称,以国际上众多电子商务上市公司的收入计算,阿里巴巴2006年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66%,如仅计算内地电子商务公司,其市场份额更高达70%。
当然,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言论不能排除有稳定股价等方面的利益驱使,但毕竟阿里巴巴的上市不仅对网络行业,而且对所有的创业者都具有很有借鉴作用。
有互联网的分析师认为,阿里巴巴借助于互联网,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中小企业做了两件事,一是向全球买家展示中国企业,二是向中国企业提供国际买家,将中国企业长期以往的商业习惯向更高一级的行为阶层推进,使他们迅速地向网络商务靠拢,并得以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从而为海外企业所熟悉。在中国互联网的覆盖率仅为20%的时候,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经突破百亿美元,上冲200亿美元,那么当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增长到40%乃至更高之后,阿里巴巴平台的优势将更为凸显。
而目前已经上市的网络企业还仅仅停留在娱乐与生活应用方面。比如门户、IM、搜索、网络游戏,除了阿里巴巴,这些都是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成功,介入实际的商务领域的还不多。这就给了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提供了足够宽广的想象空间。
巨人网络在纽约上市的时候,史玉柱说“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笔者看来阿里巴巴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中国有4200万中小企业,投资阿里巴巴事实上就是投资中国的中小企业,是在投资中国的未来。
资本是追求利润的,利润也只有在相应的市场中才能够实现,因为有中国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马云才能够出豪言。
但对马云的未来,笔者有跟其他很多同业相同的担心。
担心的核心是如何能够完成市场从免费到付费之间的过渡,即使仅仅是将习惯于“吃免费午餐的中国网民与企业”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收费用户,那都将是巨大的压力。其次是来自企业内部的人力成本风险,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保护下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员工的权利越来越难以侵犯的情况下,员工把自己的股份到二级市场中套现的可能性也是难以回避的。有阿里巴巴内部人员居然从价值观的沦丧与兑现的机遇等角度预言,阿里巴巴上市之时就预示着其灭亡之日的到来。第三是来自资本层面的风险。马云在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不到5%,仅为“象征性持股”。对照其他几家上市的网络公司,盛大董事长兼CEO陈天桥持有75%股权,网易董事长兼CEO丁磊持有52%股权,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持有25%股权。
在笔者看来,持股比例过低在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得马云自己的话语权埋藏了巨大的隐患,王志东之于新浪,还有其他很多从资本控制下的创业中被排挤出来的前车之鉴,都值得马云小心走以后的道理。
从创业者到职业经理人之间的角色转换会有很多对其个人就是更大的潜在风险,内部的策反、在投资者的预期回报难以兑现,心理压力难以承受的前提下,难免会行使资本的权利,那就是把马云架空或者找到一个替代者,让马云这个创办人出局。投资者关系管理(IR)从来就是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需要注意的头等大事,这不单纯是职业道德问题,而且也牵扯到自我保护问题,也是需要有未雨绸缪的应对策略的。
当然,这是相当个性化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制订与谋略执行,而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了。
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马云真正做满了两年,将其股权兑现后,就会如其他许多创业者那样,从创业者转变成为投资人?
其实变成投资人,这对创业者而言也未必是坏事,毕竟还是以“财神”的身份出现的,即使有再大的资本回报压力,即使创业者对代表资本的“财神”也越来越没有以前那样盲目崇敬了,也还是比没有资本的强。
能够拥有阿里巴巴这样成功的公司是我们的骄傲,也是中国数以千万的中小企业的需求。
阿里巴巴的马云与新东方的俞敏洪都是教师出身,这也是中国教师界的骄傲。笔者与他们一样,也是教师出身,是需要以他们为榜样的。
贾春宝
2007年11月10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