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研究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生应该如何面对就业?在早几年,恐怕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基本就不存在。别说是研究生了,本科生就已经是天之骄子了,就业怎么会有问题呢?但由于近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高等教育脱离实践等体制的弊端又始终没有真正解决,加之大学生们对就业市场的客观认识及相应观念和技能的准备没有到位,因此使得现在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越来越突出了。前一段,我曾就大学生的职前准备写了一些文章,并到多所院校和大学生朋友有过较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我想,这位研究生朋友的问题其实蕴含着一连串的子问题,如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的就业有何不同?研究生的职场竞争力是否强于本科生呢?研究生应该怎样做好就业前的准备?……
这里试着对这样几个问题逐一作以分析,先说关于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的就业有何不同?按照我国高校的规定,普通专业的研究生学制是三年,也就是说,研究生毕业意味着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之后还要在大学里多学习三年,三年的学业如果顺利完成,可获得硕士学位,如果是在原专业基础之上的深造,可获得本科生难以具备的专业深度;如果是跨学科的读研,则具备了一定的复合知识与技能的功底,在知识的占有与学习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可达到相当的程度,这些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应该有的收获。但与此同时,直接读研的过程也比本科生直接就业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且不论考研遭遇坎坷,一考几年,如果遭此厄运,账就更没法算了。假设考研一举中第,本科毕业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为没有就业工作,没有薪资收入,三年下来和同届就业的同学相比,学费、食宿等方面的支出与收入的负数相加,经济上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更为突出的代价是三年的时光仍然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和大学同届直接就业的同学相比,又少了三年的实践经验,如果在读研期间没有更多地侧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是更多局限于书本、课堂和实验室,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听课、试验、写论文的上面。如果再遇到所在大学的不负责任,为了创收一味扩招,一个倒是带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学生,这种读研无非是等于大学多读了三年。待到三年后研究生毕业(有的实为大七毕业),相对于那些当年直接进入职场一线的大学同窗,在实践经验方面可是整整落后了三年啊。这种经济代价与实践经验的严重反差所造成的严重失衡,会在这些好不容易带上硕士桂冠的研究生们的心理造成严重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研究生面临就业问题时,面临的现实状况是,他们并没有相比大学生就业更具优势的先天条件。因为读书多,因此心理预期高,人力成本高与动手能力低构成的反差,对于用人单位说来,研究生的综合性价比远不如本科生甚至大专生来得实在。因此在这种客观的市场状况面前,面临就业选择的研究生,最为重要的是平和心态,如果觉得多读了几年书,有了硕士学位,就功成名就,有了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用人单位看重的不是外在包装,而是能够使你胜任岗位职责的实际工作技能。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固然说明了你的知识积累、学识水平、应试能力达到了一定高度,但这并不能与岗位所需的实际应用技能划等号。尤其要摒弃那种“多读了三年书,少挣了三年钱,就业了应该尽快把这些投入收回来”的短期速成的观念,为什么许多用人单位宁要大专生,不要研究生呢,就是因为心态的不端正,学历越高,就越呈现“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高分低能”状况。
有鉴于此,我的观点是,研究生就业时一定要将心态放平,如果在应聘时能自然、有效地凸现你的学识技能的功力,从而获得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客观公正评价更好,即便自己的潜在实力没有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也应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从普通岗位做起,甘愿领受和普通大学生相同的薪酬,尽快缩短自己与社会实践、岗位职责之间的距离。一旦你补上了自己在实践经验方面的缺失部分,你自身厚重的专业知识功底定会逐渐得以显现,人才价值才会得以充分弘扬,这就是所谓厚积薄发的道理。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才会有效地转化为职场中实际的相关技能,你作为研究生的潜在优势才会得到真正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