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被主流经济学视为灵魂。
但是我知道,经济学经常谈论的问题还有生产过剩、通货膨胀以及失业。商品被分为货币、货物、劳务、知识产权等几个门类。现实是,几乎每一个门类都存在着“过剩”问题。
生产过剩据说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表现,是厂商们危惧的问题,厂商们经常面对供大于求库存积压和销售不畅。经济学家们的忧国忧民的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不过就是替厂商当销售经理而出谋划策。
一本关于经济危机的专著解释说“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辽宁人民出版社,吴大琨)这“大量”和“大批”,哪一个不是和盈余联系而是能与稀缺并论?
通胀是每一个货币当局的心病,而通胀的实质就是货币的生产过剩。据说我国今年要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了,不知道稀缺论者如何解读这个政策。货币政策时而从宽时而从紧,有些国家无限注资,有些国家紧缩银根,似乎难以用“稀缺”二字一言以蔽之吧?
居民们也常常为失业而担忧,而失业就是劳动力的过剩,低工资的本质则是劳动力可以提供的劳务的过剩。失业这种劳动力积压过剩也是经济学家的常规课题。人口增长过快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348几乎当前的所有大麻烦“都是人口惹得祸”,但是,好像谈论人口过快增长问题的很多,而谈论人口短缺的较少。
朱鎔基当任期间,也是以稀缺为灵魂的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走牛阶段。但是有记忆的朋友都知道,朱鎔基当时有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就是“减产压库”,不知道那些口念西经的幕僚们当时有没有告诉总理稀缺是经济学的灵魂。
在稀缺论之下,一切营销理论都是忽攸,因为无须再为销路担忧;在稀缺之下,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是多余的,因为顾客会自动找上门来抢购商品;在稀缺之下,只有囤积居奇,不会有降价促销;在稀缺之下,只有民工荒和招聘会的冷清,而不会有失业和找工作难。故而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766 “稀缺之下不言经济”。
均衡本来是一种存在状态,需要用存量来表达,但是经济学却独辟蹊径用两个流量——需求量和供给量——的相等来表达,令人匪夷所思。流量是对应于时段的,一个时段内的均衡何解?九八年长江大洪水,去年全流域干旱长江几乎断流,这九年之间的水九八年一次给够了,算不算以九年为周期的一个水量均衡?难道老天爷为了均衡才弄出去年的大旱来?如果这算是均衡,那么我们就无须再抱怨那场大水和这场大旱,该为梦寐以求的均衡欢呼啊。
如果认识到均衡是两个存量——供给速度和需求速度——的对比,那么我们知道,现实当中,均衡只存在于成交的一瞬间,大多数时候不是供大于求即供给速度大于需求速度,便是供不应求即供给速度小于需求速度。
任何交换,其实都是两个稀缺和两个盈余的一次平衡过程。每一种商品,对于其让渡者来说都是盈余,而对于需求它的对方来说就是稀缺,而这种盈余和稀缺在通过交换之后就得以解决。当一种商品还没有生产的时候,可以抱怨商品稀缺,有钱没处花费,但钱在消费者口袋里,货币处于盈余状态;当商品生产过剩时可以抱怨消费者的钱短缺,但货积压在仓库里,商品处于盈余状态;而且,很多非必要的需求动机都是基于盈余而生的。既然缺和余同时存在,就不能够厚此薄彼,你说是吧?
按照咱们中国的哲学术语来说,如果盈余被定性为“阳”,则稀缺相对的就是“阴”,交换(或者说生产与消费)就是一次阴阳平衡。对于阴阳并存的这个世界,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阴阳“相互依存,对等平衡,此消彼长”,但是西方经济学人说作为“阴”的稀缺是这个稀缺盈余并存的二元经济体系的灵魂,而盈余之“阳”似乎可有可无不必提起。
如果承认既有供不应求的稀缺,也有供过于求的盈余的话,那么,我们按照数学上的柯西中值定理便可知道,阴阳平衡是从阴到阳的过程中间的必经之路。几乎每一种产品的历史都是以供不应求,求大于供的状态开始被生产的,最后以供过于求、需求被满足、生产过剩的状态结束,没有人追求那个可以自然达到、处处存在的均衡状态。
有人用“需求和既得”之差作为考量“稀缺”的指标,本人早年初读西经受稀缺论影响也就曾经定义过一个“稀缺度“的变量:稀缺度=1-既得/需求(早已弃置不用了)。如果经济学把稀缺当作灵魂,那么在供求均衡、既得=需求的时候,稀缺或者稀缺度就是零,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学还有“失魂落魄”之时?
也有人说了,均衡是一种不可以达到的极限状态,不必要担忧失魂落魄会出现。那么,这就同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状况都可以存在,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认识和现实相悖了,因为相反状态之间必有一个供求平衡的均衡点。除非能够说明均衡状态也是稀缺的,或者说均衡点是曲线上的一个间断点。
经济学近世纪以来可以说是“均衡论”的天下,但真的不知均衡之下稀缺何解,抑或稀缺之下均衡为何物。
“稀缺论”意味着一项需求是不可满足的,而我们知道具体的需求是可以满足的,而且经济学是只考虑这种可以满足的需求的。可以解释这种现实状况的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提出的“需求量有限论”,只有供给对于一个有限的需求,才能够出现供求平衡和需求被满足的情况,否则就永远处于稀缺当中。
我们注意到,经济学在谈论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时候,似乎已经忘记了“稀缺”二字。或许有人说,你不知道稀缺是什么意思。
那么,老师:请您把稀缺和生产过剩放在一起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如要形容一个人的可悲,常说:你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是的,那些在无用的、以稀缺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教育熏陶下毕业的经济学系的学生们,出来找工作并不容易,但是,当他们求职过程四处碰壁之后,他们却只会抱怨政府和厂商提供的就业机会稀缺,只会选择去啃老,而不会抱怨和自己一样投身到这个研习“屠龙术“领域的人的过剩,只认稀缺不知过剩。
如果你要解释说稀缺其实就是需求的话,我同意,需求是一切的中心嘛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818(《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19)。如果稀缺的概念真的是经济学难解难分的灵魂,我建议只使用“需求”一词好了,理由是需求涵盖了买卖双方,让渡出去是一种需求,获取进来也是一种需求,有人需要买有人需要卖,也就是说需求涵盖了盈余和稀缺两个方面。上一代经济学鹦鹉会讲需求和供给,本世纪的经济学鹦鹉只需要掌握一个词:需求(《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351)。
要不咱们就把过剩或盈余比喻为经济学的躯体吧。有灵无体叫做孤魂野鬼,有体无魂则是行尸走肉,灵肉合一才叫生动嘛。只要谈论稀缺的时候别把盈余丢在一边视若无睹就行。
同意的跟帖举手。
不同意?请做经济学命题论文:“剩”即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