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管理工作的体会 我的科研工作体会



名人名言: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 I.Newton)

一、科研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经典观点是认识过程是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我从事科研工作,也是经过了这两个认识阶段后,才进入到实践过程。我的科研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在1995年—1998年,研究生期间,那时,我们还听不到或者很少听到现在的研究生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说法,“怎么读研究生,老师也不上课了,那些老师尽糊弄我们”,“那个老师怎么还不如我们懂得多”,“老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老师,我们做什么课题啊,怎么做啊”……诸如此类的太多了。尽管我那时的思维还停留上研究生之前,还不具备很好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地能力,还不具备很好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地意识,还不具备很好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地主动性。但是,我在导师的殷切期望下,老师们的教导下,在师兄们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兴趣驱使下,参与了老师的一些重大课题,并随着导师到各地调研,协助导师做好每一项科研项目。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在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现场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过程中,自己感觉到收获很多,主要是了解了科研的方法和路子。同时,要发表了一系列跟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1998年,研究生毕业后,离开学校以后我们就要完全独立的进行学习和科研了。从1998年-2002年,由于各种原因,我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或者在合适的单位没有得到适当的职位升迁,曾一度成为国家各大报刊(比如《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国际商报》等)的自由撰稿人,并在开辟了专栏。但总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因而开始着手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科研工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取向作一些铺垫性工作。 第三阶段是自主科研阶段。从2002年-至今,在纵向和横向科研方面承担和主研了一系列重要项目,科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作为项目主要研究者或核心成员,先后主研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建设部科技项目计划、省(市)软科学项目、省(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政府各委办委托的咨询研究项目等30余项。在这阶段,我的科研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和质量意识也在逐步提高,科研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的新的局面,但是原始创新的研究还很少。并深感在科研中要把握宏观,克服盲目,增强自主性。要多思索,避免被时髦及具体工作赶着走,而学科交叉则是开阔视野,拓宽自己科研路子最好的办法。当然,做学科交叉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隔行如隔山”,一定不假。由于传统的学科界限,加上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很不利于学科交叉。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创造有利于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氛围,对于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应该给予更加宽松的政策,而不是拿原来那种相对狭隘的学科来衡量科研成果,那样会限制科研创新的。此外,跨学科研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创新,而方法学的创新又往往是最困难的。只要努力吸收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方法学的突破,来为自己领域的科研服务,我们一定能得到原始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二、科研态度

 做科研管理工作的体会 我的科研工作体会

1、兴趣和志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做科学研究,兴趣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兴趣,我们就能从科研中得到“发现”的快乐,就能克服困难坚持下来。如果对学术研究兴趣盎然,我们就能够从中得到快乐。我认为快乐、兴趣和不断的探索是做一个科研研究最最重要的动力。对于一件平常人看似很枯燥的事情,对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却觉得没什么,只是觉得好玩。如果你不把科研看作很快乐的事,那也就谈不到创新,谈不到可以坚持下去!因此,我觉得一定要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如果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兴趣,不管具体是什么行业,包括现在最最热门的几个专业,我劝你尽早转行,因为你缺乏兴趣。坦白的说,大家好多人以后并不会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从事科研之路,那就一定要对科学有追求和向往,否则,从事科学研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

当然,在我国,我们往往不能够“选你所爱”,那么不妨试试“爱你所选”。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人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

2、勤奋。“勤奋--最强的工作态度”。时下,谈起某人成功,流行的是归功于IQ﹝智商﹞、EQ(情绪智商)、MQ(道德智商)之类的时髦话语,而提起勤奋,则觉得老土。尽管有人认为,最优秀的人往往是“懒汉”,勤奋的人未必成功;尽管不少人们不再相信“勤劳能致富,勤奋是美德”,但我依然坚信“天道酬勤”和“勤奋成就梦想”,并不断地耕耘勤奋。我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我能够拼命干活以挣取面包。学者以研究为业,学术研究是一种艰辛的劳作。漫漫学术路充满着荆棘、坎坷和艰难。科研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要有所创新,更是不易。因而我常常是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撰写阅读心得,为创作一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积累素材,象蜜蜂酿蜜一样忙碌,象老母鸡孵蛋一样辛苦(这是我妻子对我的评价)。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做不了多少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不过只要你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之所以能够各类重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这么多论文,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语)勤奋工作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诸多幸福和乐趣。我将继续勤奋不辍,一如既往地在这个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道路上艰苦跋涉。

3、达磨。“达磨--支撑生命之根”。达磨是了解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恰当行为,即“各司其责”。一个军人的达磨是杀死本国的敌人;一个医生的达磨是救死扶伤,甚至拯救自己仇人的性命;一个教师的达磨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等等。我想,一名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的达磨自然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重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本职工作的使命感,这是从事科研职业并堪负使命不可或缺的。要敬重科研事业,就要潜心研究业务,不浮躁,耐受得住寂寞。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敬业的,如果你让我干什么事儿,我不但会好好干,而且有点儿不能自拔,干一个事儿会很投入。尽管科研工作非常辛苦,但我还是不怕坐冷板凳,一如既往地孜孜不倦地求索。我之所以能够在科研路上拾得几朵小野花,这要归功于我充分地认识到并实践了我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达磨,也得到了一些来自达磨的恩赐。

4、执著。“执著--坚强才能赢”。执著是一种意念,一种状态。哪怕会像露水一样渗透枯黄的稻梗,阳光起来,也可能消失无痕。“生命有其必定要成就的意义,必定要完成的任务。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不致沦为一片荒芜。人类的生命,究其本质,原就是要奉献于某个目标”(约瑟·欧特加·加塞特语)。科研人员一定要有“梦想”,并不断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梦想”;如果连梦想都没有的话,那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我拥有自己的科研梦想,并执著于此,使我不至于浮萍般漂游。“荷花,向天空奉献美丽;小草,为大地奉献服务”(泰戈尔语)。我对良知的执著,不亚于荷花向天空;我对科研的执著,不亚于小草为大地。科研工作是艰苦的工作,要有毅力,需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往往需要研究者长时间的呕心沥血,多涉甘苦的累积。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苦其筋骨的钻研、磨练和奋力跋涉,方能孕育和创造出有分量的学术精品。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科研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方能修得正果。

5、诚信。诚信,是人类的发展史上相互间交流沟通的砝码。它的存在使人与人之间有了亲和力和凝聚力。诚实能使一个人保持正直,赢得信赖。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把诚信解释为诚实守信,还不够积极;但若把诚信解释为真诚与自信,那么诚信一词就大放异彩。尽管诚信与灵魂的答案还差一级,但是就职业道德这一层面上来说,诚信就是最核心的答案。缺乏诚信就没有公信力,就没有真正的“身价”。所以我们要牢记老子的一句话:“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我这个人很厚道,这是许多跟我打过交道的人对我的评价。尽管从古而今,总是有人在那里“工于心计”,但人们最后还是宁愿相信“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原因在于搞算计实在太难了。因而,我从来不“干人”,而是尽量多“干事”。人生在世,最好还是象康德所说的“不把人当手段,而把人当做目的”,去堂堂正正的为人行事,而不要像老鼠般总是在搞着阴谋算计。在科研工作中,我也是一样,从来不算计别人,比如一些人在编辑面前说我的坏话,想办法要编辑不发我的稿子,而我却是尽量成全别人优先发表他们的文章,结果呢,能给我发稿的杂志是越来越多。我现在是苦于写不出那么多稿子,因而现在还欠好些杂志的约稿债。

6、心存感激。勤奋、达磨、执著只是我取得成绩的内因,亲人和朋友、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爱抚是不可或缺的外因。我感激关心和爱抚我的每一位领导、同事、亲人和朋友,是他们让我感受了生活的美妙和温馨;要感激因对我要求严格而心存异议的每一位“对手”,是他们时刻给我警钟,鞭策我不断前进,并慢慢学会了克制和忍耐。心存感激,使我在科研之旅中,即使经历了漫漫长夜的痛苦煎熬,却因感觉到黎明快要到来而热泪盈眶。心存感激,使我心态平和、心态积极、知足常乐而不忘进取。

三、治学境界

境界,这个词大有韵味和“境界”,简言之,乃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所表现的情况也,如文学境界,艺术境界,思想境界,哲学境界,精神境界等。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学者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观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宋代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词句)。二是寻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宋代词人柳永《蝶恋花》中的词句)。三是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说的是治学境界,即疑、求、悟三阶段。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境界。今人对此三种境界做如下理解:入门儿前茫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经,上下求索的执著与忍耐;工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一境界,就是这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境界。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要有“朋”,通过同“友”“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这种境界,正如王曦之在《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列坐其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现代人组织各种“学会”和“研讨会”,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对这两个境界,《论语正义》这样解释:“‘时习’是成己,朋来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验己之修功,又得以教学相长之意。”第三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象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君子”了。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做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如果在人生的不顺、社会的不公面前牢骚太盛,心理太不平衡,一“愠”而弃学从政从商,或者一“愠”而消极怠惰,失去奋斗的高标,还能在学问上有什么成就?只有那些心灵超脱尘俗,不为繁华所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高境界,同时也在心灵上达到高境界。

王国维的“三境界”,是只限于治学,最多是限于成就事业而言的,而孔子的“三境界”,已经超出了这一范畴,把治学和修身都包括在内,并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巫继学研究员将学者区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饭碗而学术。民以食为天,实惠价值取向,无可厚非。然而踟躇于此,心感绠短汲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水衙门,而今更为零落。不幸偶有以学问为生计者,真如独登高楼,极目漫漫崎岖道,诱听身外致富潮,清苦何时休?第二种境界:为学术而学术。学问奥妙无穷,治学至高无上。学问价值取向,令人尊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术探索苦心志,劳筋骨,乏其身。纵然家徒四壁,心力交瘁,依旧矢志不渝。象牙塔,十字街,青云路,炼狱门。第三种境界:为人类而学术。科学,人类文明的灯塔,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类价值取向,驱人奋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术与社会、与人类命运相系。它已不在楼阁经院,不在权势圈,也不在名利场。它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与冷静的阅读思索的联结点。身处五色世界,却清湛似水,不动如山。这正是学人悉心其中的物欲阑珊处。

把治学的目标订在什么尺度上?各人的要求自然有所不同。司马迁含垢忍辱,穷一生之力,写出传世之作《史记》,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句话,就成为后世学人的追求目标。司马迁所说的“成一家之言”,其实是学术上的最高追求,虽然未必人人都能达到,然也应该心向往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研究人员分为三种:一种人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科学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他们特殊才能的机会,他们之所以喜好科学正如运动员喜好表现自己的技艺一样;一种人把科学看成是谋生的工具,如非机遇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生意人;最后一种人是真正的献身者。这种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知识所做的贡献却极大。”  

那我本人目前处于治学的哪种境界呢?从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来衡量,我大概处于第二种境界吧,还处于“求”的阶段,还谈不上“悟”;从孔子的“治学三境界”来看,我也处于第二境界,即处于“有朋自远方来”这样一个境界,还谈不上“人不知而不愠”;如果按照巫继学区分的三种境界,很惭愧,我自认为我还处于第一境界,即“为饭碗而学术”。如果按照司马迁的要求,我乃银河系里的一颗大米,微不足道也!按照爱因斯坦的分类,目前我是属于第一种人。

四、科研环境和方法

方法论的重要性:

“跛足而不迷路的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培根( F.Bacon)

“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     ——拉普拉斯( P.S.Laplace)

科研方法研究是一门深邃的学问。

1、正确认识当今科研发展趋势。(1)科学研究的团队性。像陈景润、居里夫人,面对铺陈的纸笔,忙碌于林林总总的实验仪器之中,在“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冥思苦想之中,猛然间闪现出思想的火花,获得科学的发现。然而,今天,科研的形态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研的复杂性使得科学明星的作用日益退居其次,今天时代的一个重大变化便是科研团队的出现,科研进入了“大科学”时代。(2)科学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融合性。一是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接合部是最容易实现突破的地方,成为科研兵家必争之地。二是学科新模式的建立,如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三是用一个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另一学科的问题;四是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的协作研究,甚至是跨学科、跨行业、跨地位的协作研究等,攻克重大难题。(3)科学研究的竞争性。科研的竞争愈演愈烈,争夺优先权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科研成果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第二就是重复,失去创新意义;科研的竞争已经没有国界。(4)科学研究的创新性。科研的本质和灵魂是创新,因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前沿意识、超前意识。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创新,如果缺乏批判精神、怀疑精神,要想实现大的创新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是要自觉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三是要靠知识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再有,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创新是有层次的,有大的创新,也有小的创新;有整体性的创新,也有局部性的创新;有突破性的创新,也有渐进性的创新;有理论性的创新,也有技术性的创新。只要我们正确定位,不懈追求,总是可以选择适合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科研课题来。

2、始终坚持科学研究要从实际出发的基本态度。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不能“唯书”,不能以僵化的态度对待前人(包括伟人)在书本上提出的理论原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得好:“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观察出作品”。实践出真知,要写出一篇有较高质量的经济论文,除了需要有必备的经济理论功底外,善于从具体的经济实践中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和总结归纳是关键。古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如同人需要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饮水一样,学术研究也需要培育良好的学术生态,净化学术环境。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论语·卫灵公》) 。把这个话用到我们搞科研的人身上来说,就是你有什么样的研究手段;或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你有什么样的研究平台。科技基础设施是科研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磨刀不误砍柴功”。搞科研,我们需要一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当然,精良的工具、器材要靠人熟练掌握,灵活使用,开拓创新,才能发挥其多种功效。充分运用现代科研手段是提高科研成果档次的重要方法。

4、强烈的问题意识。科研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的。爱因斯坦说过:“系统地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一问题重要得多,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只需要计算或实验技巧。”爱因斯坦找到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才诱发了对“相对论”的思考。所有的科学大师、思想家可以说都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天才”。一个人如果没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就意味着思维的钝化和故步自封。因此,外国许多科研机构非常重视培养研究人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常常拿出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训练其提出问题的技巧。我们要提高科研能力、加强问题意识,要多思考问题,勤于发现问题和疑点,努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5、做好科研工作需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创新意识。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书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科研创新意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依据自身素质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或原理等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和欲望,处处、时时、人人都可能有创造和创新。科研人员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必要前提。具有科研创新意识的科研人员,一般具有思维的批判性、独特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特征和奉献精神、高尚理想、坚定信念等人格特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6、处理好科研工作中“专”与“博”的关系。“专”与“博”是相对的,又是辩证统一的。要沿着“专—博—专”的路径发展。首先要“专”,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其次,要“博”,因为广博得知识才可以让我们眼光开阔,看得更高,想的更远。真要想作出一点成就的话,除了那一个点之外什么都不懂得人,肯定没有什么大出息的,也会让别人瞧不起!!!不看文献,不看书,不学习,就是井底之蛙,在怎么吹,充其量也就是夜郎自大。唐朝诗人杜甫早有古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大诗人关于读书与写作关系的经典概括。我们平时所说的“博学多才”,顾名思义是指只有博学才能多才,这也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不学无以广才”的意思。“博”是基础。博学的标准是“博大精深、融会贯通、纵横捭阖、运用灵活”。“博”相当于喜玛拉雅山;“专”相当于珠穆朗玛峰。没有“博”的基础,“专”是“立不住”的。但是不能一味求博。因为毕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庄子》内篇“养生主”)。因此,我们力求做到博与专结合,“博”到一定程度,就要求更高层次的“专”。

7、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毛泽东讲了一句著名的话:一个领袖和一个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别人认为是错误的东西。错误到头了真理也就出现了。这曾经启发了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的经商思路。一天深夜,他悟到:企业家不要拘泥于现实中各种各样的道德批判。他回忆道,在刚开始做生意时,有一个人说他不好,他就睡不着觉;若干年以后有100个人说他不好,他睡不着觉;今天有100万人说他不好,他很高兴,因为“至少有1000万人在注意我。”在科研路上,我们也要有敢于坚持自己的勇气和魄力,当然,明显有悖常识且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东西,我们不能盲目坚持!

“在最后突破、豁然开朗之前,那在黑暗中对感觉到了却又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进行探索的年月,那强烈的愿望,以及那种时而充满信心,时而担忧疑虑的心情——所有这一切,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体会。” (爱因斯坦语)

五、科研技巧

进行科研工作是科研专业人员的任务和义务。只有通过科研工作,才可以使科研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不进行科研工作的科研专业人员,是不合格的。就是你的水平再高,如果不进行科研工作,科研专业人员的价值则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也不会有较高的知名度。学习科研方法,并不一定、也不可能都去什么科研机构专门学习。开始可以参照杂志上的文章“照着葫芦画瓢”,请内行修改。随着科研经验的积累,合科研方法书籍的学习,就慢慢地由“入门”到熟悉,再到提高。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科研技巧。

欧阳修《卖油翁》这个故事向人们揭示了“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古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以此自矜。而卖油翁只略表赞许,曰:“无他,但手熟尔。”他把一个油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将油通过钱孔灌入葫芦中,钱孔却不曾溅上一滴油。真可谓妙哉。陈尧咨的超人本领和卖油翁的绝技,是天生就有的吗?非也。卖油翁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的确,老农能辨别风云,善治理田地;演员翩翩起舞,表演精彩动人;雕塑家的作品玲珑精巧,形象逼真;诗人的作品脍炙人口,耐人寻味;……人们总会向他们发出各种赞叹;了不起啊,了不起啊!岂知所有这些,哪一样不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日夜苦练的结晶。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此所谓:“业精于勤。”年轻人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

六、简短的结语

科学需要传播,知识需要互补,学术需要交流,成果需要展示。人间四月芳芬尽,学术之花始盛开。愿我们的学术之树常青,学术之春永恒。

陈柳钦于2006年1月7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8785.html

更多阅读

读《做一个自动自发的员工》有感 自动自发心得体会

|2009-09-17| 阅读 次读完《做一个自动自发的员工》一书,我受益匪浅,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句、生动鲜活的职场事例,淋漓尽致的讲述了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适时调整心态,全面挖掘自身的潜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理解 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强调领导工作要以人为管理工作出发点,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教育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我对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之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考是: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

关于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 班级管理中的几点体会

关于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工作的直接管理者,班级管理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教学上,我们常说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同样应“因师而异,因班施策。”在

《做一片美的叶子》 做一片美的叶子 我想

<<做一片美的叶子>>课文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大树走去。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

经销商管理制度 经销商管理工作的两个前提

经销商的管理问题几乎是每家厂家的营销管理层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管理成效直接影响到业绩和各项计划的推进,从战术层面来看,经销商的管理问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厂家自身业务人员对经销商的管理能力,二是厂家对经销商的管理策略制定

声明:《做科研管理工作的体会 我的科研工作体会》为网友眼神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