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网 中国企业投融资策略



 2005年11月28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由北京纵横合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新加坡华等通集团、《中国经营报》、商学院杂志社等举办了“创业资本,投资中国”论坛。融勤国际中国区总裁孙红伟先生参加2005年“创业资本,投资中国”论坛,并发表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非常感谢华点通给这么一个机会,与在座的各位以及网上的朋友进行交流。今天早上从上海过来,在飞机上我还在想今天给了我一个题目叫“中国企业投融资创新策略”,我重点讲一下跟创业投资相关的话题。在短短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大概用什么内容跟大家进行交流更有效,也更贴近今天的话题?今天我通过两个方面来跟大家进行交流,一个方面是投资策略,还有一个方面是融资策略。为什么今天跟大家交流这两个话题呢?首先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任何一个个人,当我们进行一个战略的时候,把这个战略付诸实施的时候,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各位想一想,如果我们希望得到资金,或者说我们手里有资金,而希望进行有效地投入投出的时候,通常我们会面临两种角色,或者会面临两种角色的转变,比如当我们手里有好的项目,希望有好的资金进入,通常做的事情是什么?换位思考,猜一猜投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当我们有好的资金或者有大笔的资金希望注入到有效的企业或者有效的项目,要想一想这些企业真正的想法和他们需要的,以及这个企业是否有效,是否真实,是否可靠,是否在未来可以取得超额的收入。

  第一,我从投资策略上来看一看,拿融勤国际和相关同行的想法、思路,跟大家分析一下投资人眼里好的项目,好的团队,好的项目报告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融勤国际简单的投资理念,每个公司都会有自己相关的投资切入点。任何一个投资者进行的投资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战略性的投资,一类是财务性的投资。我们通常认为战略性的投资,最终的目的肯定都是要追求比较好的回报,但是从短期看来,可能会更加注重战略的决策和布局,而非短期的短、平、快的收益。而财务投资,更多的从财务变现值或者收益率方面进行考虑。

  任何一个投资公司选择项目的时候首先会从四个方面考量,人的重要性、行业、项目、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组合。我逐一跟大家进行分析。

  人的重要性。投任何一个项目,首先最关键的因素是投对人,就是投这个团队和以这个领头羊为代表的团队的决策力、执行力和把决策变为执行的盈利能力。通常会考核这个团队的三大块,第一,这个团队的诚信,第二,这个团队的战略,第三,这个团队的执行力。举一个例子,90年代融勤国际曾经参与过中国十几个VC类的项目,更多的集中在当时的互联网一轮风潮里,结果是什么样的?当然有一些我们自己投资策略的失误,但是当时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是最后这个团队没有了,整个投资完全失败,有很大的诚信因素。这也是后来几年里,在整个中国的创业投资领域里,所有的投资人都希望解决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也是创投在中国进行了多年的尝试和探索之后,发现有一点跟国外截然不同的战略,人的诚信和团队的诚信非常非常重要的点。比如说在欧洲曾经进行的投资,由于是人的因素而产生的失败点,这个人在整个行业里可能会面临着非常大的信任危机。在中国我们曾经投的项目,由于本身这个团队的原因所产生的非常不好的后果,但是这个团队经过了一年、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后,又出现在其它行业里,而且用同样的手法来对待投资人,所以这方面非常重要。

  第二是战略。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北极,从这里走去北极,但是方向却是在往南走,因为我们开汽车太慢了,坐火车,因为火车太慢了,我们坐飞机,大家想一个道理,我们的技术越先进,手法越高明,其实离我们的目的越远,背道而驰,所以目的的重要性、战略的重要性在这儿一览无余。制定非常好的战略,有了好的目标,有了好的方向,但是如果执行力不到位,对我们来说是海市蜃楼。每年可以收到大量的案例,每年收到大量的DP。我的邮箱每年都要清空好几次,原因很简单,每天都要收到很多。但是我们发现不是我们的点子不好,不是整个战略勾画不明晰,也不是说整个Idea不吸引投资人的眼球,最后大部分夭折的原因在于执行力的问题,一个很好的思路的产生,如果我们认为它有一定的难度,把这个思路转化为我们理解的现实的生产力和能够产生财富的生产力,以及具体的办法和实现手段,那一定是难上加难的,所以在这点大家一定要认真的估量和考评自己以及这个团队的执行力。我们的诚信如何,战略能力如何,而我们的执行力又如何?这几块构成了整个投资者对于团队,对于人的重要性的考评。

  第二块是我们对行业的看法。通常任何一个行业分成两种,一种是朝阳性的行业,还有一种是周期性上升的行业。业界也有一些说法,认为这个行业里本身不存在朝阳或者夕阳,只是在这个行业所处的阶段里找什么样的比较好的点,或者找比较好的实现手法,或者进行比较好的创意,或者实现路径的细分。我们更希望通过朝阳,或者用周期性上升的行业来分析。当我们对于整个经济周期分析的时候,通常会认为有一个上升周期,也有一个平稳周期,还有下降周期,继续的上升周期。我们知道在上升周期,跟着上升周期所进行的投资策略,我们本身的项目处在上升周期的阶段,实现的难易度一定是倾向更容易的层面。

  第三,我们所认为项目的核心力。对于核心力众说纷纭,有些人核心竞争力是这个公司的战略能力,有些专家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公司的执行能力,还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公司的财务能力,还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公司的营销能力等等等等。中国有一位学者有一个定义,算是在所有里比较恰当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是指别人不可复制的,或者在一定周期里别人不可复制的,或者说在短期里别人不可复制的,而这个短期一定给你有足够的时间,在这个行业里成为领先者。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说,在我们分析的要素里,每一个项目的主体所承载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能力是别人不可复制的,或者别人一定周期里不可以复制的,或者在短期里不可以复制,但是给你的短期实现是可以在这个行业里出类拔萃的实现。我们认为当我们观察一个项目的时候,战略清晰了,目标明确了,实现的手法和路径,也就是执行能力到位的时候,我们要看整个团队我们认为最核心的点是什么?营销能力和销售能力。我们经常在中国遇到一些项目,在中国国民经济计划里或者几年的科学计划里非常好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缺乏有效的市场接纳能力,非常好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在现实的市场面前却一塌糊涂,一败涂地。所以我们认为当以上几个问题解决了之后,有没有一个有效的营销团队,有没有一个有效的把我们的战略和执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而这个生产力可以带来正的现金流和正的收益的一种能力。

  一个好的战略,一个好的执行,加上一个好的营销能力,基本上具备了可以吸引到资金,甚至是比较大块专项资金的基本点。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在中国有这样的现象,比如某个朋友有五百台彩电的指标,他会很高兴,因为一夜之间,也许一个新的百万富翁产生了。十几年前中国处在一个短缺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产品都短缺,而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走了美国50年以上的道路,走了西欧100年以上的道路,从卖方市场转入了买方市场。中国现在的状况是什么?如果哪位朋友手里有500台彩电,赶快要降价卖掉,不然巨大的亏损就出现了,因为在“巨无霸”面前,可以通过种种降价的手法,500台彩电让你的利润是负值的情况,我们是绝对的卖方市场,买方市场的东西越来越少。在这种状况下怎么办?哪些企业可以脱颖而出?难道我们可以说TCL的彩电一定会比长虹的彩电好很多倍?为什么某些厂的效益就非常好,而某些就不太好?在同质化、产品质量越来越同等的状况下,用什么战略,用什么方式进行?很好的营销能力,这也是我为什么提出这点的原因。

  下面跟大家探讨一下对投资策略的分析,一个是定量的分析,一个是定性的分析。定量分析的时候,融勤在投资的时候通常会参考大概70-80个数据,有些企业可能会参考的少一些,但基本都在50个数据以上。列几个比较重要的数据,比如成长速度是不是高于GDP平均的增幅,在行业里的增长速度。比如说生产的产品或所处的行业,在资本市场上是否已经有一些可以作为标杆或者说作为对比的企业,我们要看公开股票市场上,这个行业或者这个产品所在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是不是比较高。还有这个行业的企业并购业务是一潭死水还是波澜壮阔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不是比较高,还有足够的市场等等几个指标。

  还有一块是定性的。中国曾经在十年前融勤走的路不平坦的关键原因在于我们把定量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而把定性放在了一个略微次要的位置上,也就是对于中国的本土化的问题。

  经过我讲的案例,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中国如果说投资,更侧重的在于投人,而不是投一些定量的指标,尽管我们认为这些定量的指标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起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人的重要性是我们前十年走的路不平坦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没有更多的注意到定性的人和团队,以及人和团队所思考,并且未来要付诸实施的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可行性,因为它还是有错位的。比如在中国的整个诚信体系的建设,我并不是有意去说在座的各位,包括我本人,我们个人的诚信。但是当大的诚信的分子过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力不从心的,这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一方面是政府要做很多工作,一方面,每个人都要去努力。

  还有商业模式。90年代,严格意义上说我们是较早的进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倡导VC。为什么后来我们在实业投资里的知名度要比在VC里大的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90年代我们几乎都在参考欧洲和北美的商业模型,而这些商业模型在中国的实践上,成功的概率没有本土的很多商业模型的成功概率更高,这就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本土化研究失策的地方。当我们看到在中国有VCD市场的时候,是很鄙意的看待这个市场,原因很简单。中国一个产品这么贵,版权的问题,中国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消费能力,中国有很独到的方法,我们拷贝。当看到短信的时候,在美国、北欧、西欧看到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没有人用,因为手机都很少有人要去看,要顾及个人的隐私,但在中国短信却解决了大部分门户网站的盈利问题,独到的商业模式,适合中国13亿人口的商业模式,按照中国的游戏规则来运行的商业模式。

  简单地讲一下投资策略,也是希望大家换位思考,在每个人手里有好的项目的时候,朋友有好的思路,甚至有好的把思路变成现实的力量的时候,看一看怎样跟资本结合,大家想一想投资人心里在想什么,换位思考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更有效的知己知彼。

  既然换位思考过了,我也换位思考一下在座的很多朋友,希望拿到资金的朋友,包括现场的和在线的朋友在思考什么问题,在想什么问题,当我们有好的项目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策略拿到一些比较好的资金,融资策略。通常企业都会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初创型的企业,一个是发展型的企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无外乎这两类,当然有些比较成熟的企业,我们也把它归结为发展型的企业,大的方面划分,这些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是衰落还是二次发展,根据企业的发展周期理论可以看的很清楚。这两类企业该怎样跟资本结合,该怎样有效地进行自己所必需的融资呢?对于初创型企业,我的观点是以自我发展为主,不排斥外来优良资源,主要是指资金的支持。对初创型企业来说,很多点是不清晰的,比如估值问题,对未来战略的实现性的问题,比如对团队的固化问题,比如盈利模型的清晰问题等等,这个时候如果把更多的想法和更多的押宝一样,把发展的成功与否押在投资人身上,这是非常不理智,也是非常不成熟的想法。拿硅谷举例子,这个地方在世界上是创业者的天堂,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而且把这个创意变成了非常好的BP,并且已经组建了非常壮的团队,而且已经得到了各种各样专家委员会认可的项目,通过率,拿到资金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也不过是20%左右,大量的怎么办?还是要发展,更何况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国家里,VC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完全成熟的国度里,应该用什么方式对待我们的项目?以自我发展为主。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我们在硅谷和欧洲的项目,还有在中国的项目,惊奇地发现,最开始是自己发展的,而且通过滚动的能力和自我复制的能力,达到了盈亏平衡的项目,未来的成功概率,比从一开始就有非常好的资金注入的项目的成功概率大了将近80倍,这是我们的统计,而且是有数据支撑的,说明什么?说明有很多困难,有很多发展方面所遇到的瓶颈是必须要经历的,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不能依靠任何外力。可能在前期会有一些外力,给你一些支持,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一定要把这个课再补一遍,一定以更大的损失把这个过程再弥补一遍。当然我们不怀疑这里一定有很好的,比如说已经具备了掌控困难能力的团队,我们遇到过,而且我们称之为“黄金团队”。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个概率是很低的,所以在创业初期的时候,我们希望团队以自我发展为主,当然这个时候跟资金进行有效的结合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一些比较良好的资金,比较优良的资源,可以让我们这个路走的更顺一些,至少可以让我们不要去付出一些不必要付出的成本。比如说我们的时间成本,比如说机会成本。所以我的观点,对于初创型的企业以自我发展为主,但是不排斥外来优良资源的支持。

 初创型的企业要非常明确的做以下四个事情:

  战略方向。

  盈利模型是否清晰。是拍脑袋的认为它可以盈利,还是可以很清晰的认识到它的盈利模型,甚至可以很清晰的认识到它的盈利模型的手法,当然不一定每个手法都是十分准确的,包括这个模型对于中国市场整体的情况,对于其它国际市场的整体情况。

  团队建设与管理,有没有管理整个团队的能力,有没有贯彻力,有没有有效的引导这个团队的能力,还有营销能力。中国现在非理性的买方市场,在非理性的买方市场里每一位生产者都很痛苦,原因在于我们需要具备更高的能力抗衡同质化产生的非均衡的竞争时代。我们希望这样的时代越短越好,政府也会引导这样的时代越短越好,最终会达到理性的卖方市场,比如欧洲、美国,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应该走的,但是对于中国一个特殊的国家,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这条道路是很长时间能走还是比较短的时间,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是完全用市场化的手段,这可能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的问题。

  对于发展型的企业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我的观点是要立足自身,不排斥财务投资者,更积极寻找战略合作者,从而实现资本与实业的良性互动。作为一个个体、个人,作为一个法人也好,自己的生存和自己的发展如果依赖于其它的外部条件,这种生存和发展基本的基础我们表示怀疑,一样的道理,要立足自身。但是不排斥财务投资者,发展型的企业基本面已经具备了自我完善的能力,驾驭能力和整个团队的团结,以及执行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于外来资金的吸纳力和对于外来资金的掌控力、谈判博弈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至少有一定的,而不是像前期几乎没有。这个时候即使外来资金,希望得到短、平、快的收益,希望得到更迅速的机会,以机会为导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也是有很多机会的,当这个发展的机会和外来资金的发展机会,在某些点上的利益点是一致的,而利远远大于弊的时候,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模型产生了,不排斥财务投资者。但是我们注意到,任何一个企业希望是百年老店,希望有更长的发展,希望这个企业承载着全体员工,尤其是创业者的梦想,实现走的更远、走的更长,真正的对于这个企业最有意义的一种资本和实业的结合是互为理解的结合,互为搭配的结合,互补短板的结合,也是可以走很长时间的结合,无疑是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通常希望对于一个产业的持有相当长的时间,希望给这个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的力量,也不仅仅是杠杆的效应,而更多的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分析、所有信息的注入,以及对于管理方面的完善等等,甚至不排除有些战略投资者,比如有几个著名的战略投资机构已经来到中国,希望参与到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甚至全世界行业的整合。如果在一个行业里已经做的相当不错,而且跟资本进行很好的结合,无疑将使我们的企业在中国行业里脱颖而出,乃至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会大大缩短机会成本,从而形成资本与实业的良性互动。

 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网 中国企业投融资策略

  大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第一,企业既不要过分的依靠外来的力量,但是也不要闭关锁国。第二,在财务投资者的时候,一定要找准点,这个点的优点一定是大于劣势的,并且采取多赢的心态,为这个点做准备,但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心态。第三,寻求战略合作者的时候一定要很清晰的分清楚资本的流向,把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真实的意图结合起来,共同的点远远大于不同的点,这就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机会,机会就产生了。

  不管是初创型的企业还是发展型的产业,在中国当我们考察一些企业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企业或者很多经营者对于总体资金的需求非常明确,但是对于资金需求的计划却极不明确,比如说最近在上海考察了一个企业,上海国资委邀请我们过去,因为我们希望中国在零售业方面有一些想法,跟当地非常著名的,甚至已经上市的零售业的老大接触,整个团队很好,国有成分非常多,应该说在国有的企业里不多见的对市场非常敏感的团队,不管是上面还是下面,在整个政府里都有一定的角色,上层非常好,中层的执行者也非常到位,包括战略的能力也很清晰,下面的员工由于采取了一些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所以整个干劲也非常足。我们在进行一个项目谈判的时候,某一个老总给我们表达了一个观点,这个项目总体的投资是15亿,大概8年的时间一个周期,我们问资金的使用方式是怎么样的,15个亿可以一次性到位是最好的,也可以一次性到5个亿也可以,实在不行,一个亿也可以,我们这个项目两千万也可以启动。当然我已经在中国接触了很多这样的项目,所以我很清晰的知道他要表达思路,因为他有很多渠道,有很多政府的支持,本身就是代表出资人在行使他的权利,所以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改变,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出资人,尤其是对于第一次接触中国这个国家的出资人,或者是有一部分不了解的出资人,这个观点他不知道如何用什么方式分析,周期到底是什么样的,希望的总体资金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15亿和两千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管是投资收益率还是杠杆效应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就是我们在中国遇到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可能随着中国市场化的方式,可能会随着中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会越来越少,但同时我也想到国际的资本进入中国的时候,也会越来越懂得中国的游戏规则,这是互相摸索的过程。

  当我们说总体的资金需求明确的时候,比如15个亿明确的时候,不可回避以下几个问题,比如资金的需求计划,我们的钱到底是解决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对于投资人来说,我的建议是大家要明晰,而且要明确,因为任何一个投资人的钱,从90年代以后,进入2000年以后,靠以前的方式,有一个BP的方式是不可以的,尤其投资的层面会进行各个层次的审慎性评估,大家必须把家丑遮的非常好,最后才发现还不如提前说出来,这样能省很多谈判的时间成本。比如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是短期的流动资金还是希望长期投资的问题,比如大家很看重的一个企业,甚至我们还谈过战略合作的投资,中国标杆式的德龙上千亿规模的企业哄然倒掉,比较大的原因就是短融长投,要做好这个准备,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从融资的角度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实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为未来做的防火墙的安排也是不一样的,另外还有到底多少钱的问题,为什么两千万可以做,整个融资计划到底是什么,这是要清晰的。

  第二个观点,在中国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甚至金融机构,尤其是最近日子比较难过的券商以及其它的融资机构,都在高呼一个问题,就是融资难,为什么中国的融资难?我不想说这个观点,因为有很多种观点,但是大家都很清晰,是中国具体的国情,是中国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因为中国现在处在上升型周期,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每一个国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投资速度一定是更大的,原因在于这时的投资可以产生更多GDP的增值和更多的实际业绩,所以肯定资本的有效供应不足,所以导致难。到底难的是什么?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其实过程不难,是执行的,而难在融资之前有没有认真的分析这个项目的可能性,我们所面对的渠道到底是哪些,第三,每一个渠道有没有自己的游戏规则等等,这些问题是大家应该在之前做出考量的,如果你认为这个项目方方面面没有准备到特别完善的时候,接触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去花太多的精力谈,因为可能性非常低。如果万世具备只欠东风的时候,从最小效能的方式着手,这是最好的选择。在融资的过程中我们要分析两个,第一是企业内部的能力,第二是外部资源的配合。企业的内部能力是融资的主决策者,比如说董事长、核心的管理层,一定要和财务达成一个至少在内部来说是信息绝对透明的状况,因为我们经常发现在跟一个企业接触的时候,从董事长、总经理的口里,有些还会专门设一个CEO,有些是放在一起的,包括从CEO口里得到的数字是不一样的,而且给我们的报表都是不一致的,当然我们知道中国有多少层的考虑,有政府层面的考虑,有银行层面的考虑,有融资层面的考虑等等,甚至会有两本、三本帐,但是至少企业内部是要透明的,企业内部的透明到底如何,这个很关键。董事长在任何程度都可以只注重宏观,而不注重微观,但是跟投资人进行博弈或者接触的时候,是宏观和微观必须都要有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二,外部资源的配合。这里含中国特殊的情况,比如政府的配合、行业的配合,比如相关协会的配合,比如说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的配合,这些配合无疑会为融资增添很多亮丽的色彩,当然有的不一定起到直接的作用,但肯定会增分不少。

  下面是整个规划,如何做这个事情,知己知彼。知己主要是自己真实的情况,而知彼主要是渠道的游戏规则。

  还有一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事情不可做,帐目情况,财务数据,合理的、有效的更正是允许的,但是全面的错误的数据是不可容忍的,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地去思考,合理的、有效的更正,这是可以的,但是大范围的、全面的、错误的数据一定是不能被容忍的,极有可能一件这样的事情导致整个全面的合作计划的泡汤,这是信任的问题,也是法律责任层面的问题。

  今天准备材料的时候,看了一下下午的发言者,还有郑总和其他几位非常专业的人士,他们可能会在上市融资以及这些方面给大家更多的思路和想法。给大家讲几个最近半年里,我在中国投资的时候碰到的企业,适合中国国情的融资创新,我觉得很新鲜,跟大家分享一下。

  除了银行贷款和上市融资之外,需要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中国的银行贷款,到今天为止,中国的银行还不能成为绝对的公司,而更多的是类似于国家的部门,当然建行、中行都在进行股份制改制,而且效果显著,但是我们面临着大的环境,面临着银行需要解决中国90%以上,甚至更多的融资问题的时候,这样的状况造成了大量的融资困难,必须另辟其它的道路。

 第一是债权融资,第二是股权融资。中国在这方面的创新度丝毫不亚于国外的企业和国外的机构,只不过是我们的制度环境和相关的平台,让我们的企业在这些方面走的不顺畅而已。比如在北美或者欧洲,银行体系、其它体系,相关的担保体系等等诚信体系都是非常完善的,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在做组合贷款、贸易融资,在中国特有的一个现象,在其它国家很少看到的固定回报的投资,在字面意义上国外是有的,比如涉及到中国的外汇监管的问题,所以在中国所进行的民意投资的现象都很值得大家深思考虑。

  在股权融资方面,比如中国的信托计划,从2004年到现在,实际意义来说成了解救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在最近的整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毕竟在一年里信托计划为中国的GDP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还有一个是私募基金。明年3月1号中国创投企业诞生,就我的观点来说,如果创投企业可以诞生,就意味着私募基金的说法,至少跟相对应的政府的政策,可能为期不远,而本身创投公司的诞生解决了私募的一些问题。

  第三是产业投资。在中国已经有了,只是大部分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最近通过跟政府进行的接触,我也发现这块投资目前整体的状况并不是非常良好,当然有政府的原因,也有专业人士不到位的问题。但是比较开明的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正在跟相关结构接触,在这块也会释放不少的资金,当然,也会有外国的大量的希望参与中国产业整合的资金进入,比如卡莱尔集团,最近在中国进行了比较大的动作,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我在中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中国有些企业进行的组合贷款,引入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有很多情况,前几年在中国出现了很严重的现象,比如三角债,我一直没有搞明白是为什么,经过一两年的实践发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企业所进行的一种自主的创新,只是我们的金融监管当局需要更有效的引导。我有一些基本的启发跟大家探讨一下,可不可以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进行这方面的合作,出一些新的产品。可不可以中资银行和担保机构,尤其是细分市场的担保机构合作。中资银行可不可以和相关的担保企业之间的合作,其实已经有很多案例,在这儿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些启示。

  贸易融资,做贸易的朋友肯定都很熟悉,但是最关键的在于我们看了一组数字,在中国做贸易的企业,其实真正的利用贸易融资的方式进行的融资行为,占整个融资行为的20%,这说明还是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我们要分析是因为银行的问题还是因为企业内部资质的问题,还是因为自己的思维习惯的问题,还是没有去叩响大门的问题。如果属于银行的问题,政府层面需要多解决。如果属于后者的问题,大家不妨去更大胆的尝试。据我的了解,跟中国的银行进行探讨的时候,整个事情属于他们的中间业务,已经越来越得到银行从业者的重视,因为中国的银行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虽然现在表面上看靠利息差所进行的盈利模型在短期内还不会被颠覆,但是随着2006年金融改革的开放,中间业务一定要占比较大的份额,所以与其等着开放的时候再做,不如提早做准备,也许会成为银行比较优质的客户。

  固定回报投资表现形式为股权投资的债权融资行为,从政策的角度来讲主要是规避中国相关的政策风险,比如说政府可能会控制整个外债规模,所以进行一些创新。就国内来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第一是国内资金资源确实非常稀缺,另外各个地方招商引资的压力导向。从国外来说,其实在整个国际的资本市场来说,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尤其是在北美和现在越来越关注、越来越把保守思想丢掉的欧洲人,其实在项目资源是上相对稀缺的,我们不要忘了中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已经很多年了,而且未来可以预见的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里,还可以保持不会超过两个点左右的增幅,如果是这样的行为,一定会有更多的资金倾向这个项目集中地。

  资本逐利的行为,也会导致项目比较多。还有政府寻租,不单是中国,在世界政治版图上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还有信托计划。最近中国在信托行业正在进行整顿,新的信息并不是特别明朗,但是我建议大家要多关注,最近两个月大家如果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跟踪,会发现又到了一个新的政策出台比较多的,比较旺盛的时间段,当然这跟中央政府要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也有关系。

  还有一个是私募基金,现在已经打开,明年3月1号大家可能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很多投资公司都在进行观察,进行转向的原因,我相信在这方面一定大有作为。

  产业投资,如果行业是比较好的行业,比如TT行业、医疗行业、教育行业、环保、生物制药等等,属于国家要扶持的行业,不妨关注一下当地的,比如在北京或者在上海科委或者相关的政府投资机构,因为他们的压力很大,一定要找到很好的项目,只不过目前整个结构和人才储备,让他们对于风险控制方面有很大的恐惧,但是这个问题一定可以很快的得到解决,因为现在的政府已经允许一些外资机构,或者允许专业人士进行某种形式的信托,或者叫做投资管理的措施。

  其它的创新,可以多盯一盯中国政府的文件,这两个措施是比较早的措施,最近的措施,比如十部委对于创投投资公司的放开,虽然历时了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探讨,但毕竟现在一部条例和法律已经出台。另外还有最近外汇管理局针对一月份、四月份两个文件补充的说明已经明朗化,到境外融资的市场现在定的更清晰了,而且只要我们的资金在180天里有一个回流的过程,其实在这方面法律已经明朗化了,具体的实施条例可以很快出台,最近到开曼注册公司新一轮高潮出现了,预示着有更多的资金通过更明确的政策保护,参与到整个中国的大盛宴里,当然大盛宴给每一个人都有很好的机会,主要在于我们用什么的慧眼、智慧和什么方法,在整个过程里把每一个人的角色发挥到极致。

  这是融勤国际简单的介绍,1994年进入中国,从1994年到2000年参与VC领域的投资。2000年以后跟政府进行合作,还有大型项目的投资和贷款的情况。2002年开始关注中国的私人企业和部分比较良好的国有企业,希望在中国进行财务投资。从2005年开始战略转移到T&T领域、教育领域,资源能源性的领域、房地产领域、电子制造、食品等等相关领域,开始在中国进行战略性的投资,也是希望和中国政府、中国企业、中国的精英和经营者一道,对中国整个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也希望得到资本的增值,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参与到整个整合过程中。

  今天的时间非常有限,非常快速地跟大家谈一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人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投资者希望在这些项目里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希望我们是什么样的项目,希望我们在项目的过程中,人、财、物的搭配情况,战略和执行能力等等,另一个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因为接触过很多企业,包括初创型的和发展型的企业,希望我的想法或多或少的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如果有一些有用的信息,我就很欣慰了,在此感谢大家的时间,也再次感谢华点通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预祝并且我们坚信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创业投资的春天实实在在的来临吧!谢谢大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931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企业专利网 金砖中国企业不“金专”

     这两年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夹层融资服务的过程中,我经常在向企业家宣讲企业经营理念。在企业经营风格和战略层面上,我认为,身处中国这个金砖国家的企业,既要向德国企业看齐,又应借鉴日本企业,融两类企业之长,才能够在异常激烈的市场

中国企业信息化网 中企动力布局中国特色企业信息化

  近日,信息化运营商中企动力在北京高调发布其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战略。中企动力总经理陈丹女士回顾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和中企动力十年成长历程,展望了未来十年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并表示:新十年,中企动力将开创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

声明:《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网 中国企业投融资策略》为网友社会全能帅小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