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国企业继续发展最大的拦路虎。融资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中国众多企业的心声。一时间,林林种种的融资方式,出现在了求资若渴的中国企业面前。
由于银行贷款占中国企业融资的98.7%,而上市融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我们将这两种融资方式称为主流融资,其他的融资方式一概称之为非主流融资。
尽管从学术角度来讲,这种分类方式并不严谨,但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这种分类方法也许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中国企业融资生态调查
都说温州人有钱,温州民间到底有多少钱?
目前最权威的说法,来自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到2004年末,温州民间资本总量已经突破3000亿元!这个数据远高于目前温州全市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
有如此巨额的资金作后盾,温州的企业似乎都没有为资金短缺犯过愁。温州人向民间借钱,10万元以下一杯茶时间,10万元以上当天就有,快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借来50万元。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出现在温州市乐清县柳市镇,有人居然在3天之内筹集了6.8亿元资金投资外地的旧城改造。
温州的企业都是从家庭工厂开始,“出生”时不具备银行贷款条件。按照温州人的习惯,创业初期一般先向亲朋好友借,之后再向民间贷,做大了才去找银行。许多企业规模做大以后,依然喜欢既用银行、也靠民间的两条腿走路的融资方式。一些知名公司至今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吸收企业内外个人集资的做法。
温州民间借贷中,个人信用至高无上。温州市银监局曾对全市民间借贷做过调查,结果发现87%的企业借款都凭信用,个人借贷只有63%写借条,另有22%的借贷没有任何手续。
一位温州老板深有体会:“银行贷款可以不还,民间借款绝对不行。”事实上,温州人向民间借的钱93.3%用于生产经营。就算企业死掉,企业主也会变卖家产不惜代价还钱。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表明,以直接借贷为主的温州民间借贷出现纠纷的资金规模还不到总量的2%,远远低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根据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调查,全市30多万家中小企业,到目前为止,仍有70%的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依赖民间借贷。据保守估计,如今温州民间借贷的总量不下500亿元。
温州活跃的民间借贷,仅仅是中国企业非主流生存状态的一个剖面,资金短缺已经成了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拦路虎。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3000万户,占中国GDP的56%,占社会销售额的59%,占税收的42%,占出口额的62%,占提供就业的75%。然而,这些企业所获得的融资渠道与规模,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不相称的。
首先是银行信贷支持少。只有10%的企业能够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其次,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比例很低。企业融资的98.7%来自银行。同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很高,一般企业很难达到上市融资的标准。
最后,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中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调查表明,中国中小企业业主资本和内部收益留存分别占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股权融资占不到1%。
资金是维系企业生命的血液,资金短缺随时能让一个健康的企业转眼坍塌。当银行贷款和上市融资等主流融资的大门紧闭时,中国企业不得不为自己推开了另外一扇窗。
中国企业的三个选择
事实上,企业与资金之间的关系,至少要涉及三个维度:内部与外部融资、直接与间接融资、股权与债权融资。中国企业的非主流融资生态,就源于这样三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第一个是内部与外部融资的选择,这里区分的是资金来源。内部融资首先来自企业主(股东、合伙人)自有资金、亲友私人投资及营业利润。这三种资金从法律上、道义上都是企业主自己的。内部融资的成本低、风险小,能促使企业进入并保持良性循环。从美、英、德、加、法、意、日等西方7国平均水平来看,内部融资比例高达55.71%。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较,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的中国企业,本来应当更多地利用外部融资,但实际情况刚好相反。世界银行对成都、绵阳、乐山三个城市601家中小企业2002年资金来源结构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小企业资金的82.2%来自企业内部(利润积累及追加投入)、5.94%从亲友中借款,银行信贷占8.69%。国外企业在融资决策时广泛地遵循所谓的“顺序啄食理论”,即企业融资首选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而中国的中小企业高度依赖内源融资却是迫不得已、毫无选择地依赖内部融资!
第二个是股权与债权融资的选择,这里区分了投资人对企业的权益和义务。企业是聚合了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机体,每项资源都贡献一份力量并索取一份报酬。但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浮动的,不可能让每项资源都按事先约定的数额取回自己的报酬。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出资的股东享有企业偿清一切债务及固定报酬后的剩余,当这一剩余大于投入时股东才有收益,这就是所谓的是剩余索取权。从美、英、德、加、法、意、日等西方7国平均水平来看,企业外部融资中债权融资占72%,为绝对多数。因为在股权融资中,股东承担的风险大、索取的回报(即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但如今的中国企业缺乏诚信,大股东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侵害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极为普遍,股权融资被认为是“圈来不用还的钱”,其融资成本为零!所以,与国外同行相反,中国企业偏爱股权融资——只要有机会发股决不发债(看看我们的上市公司)。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除了极个别管理团队素质高的科技类新兴公司外,企业寻找股权投资者和与之谈判的难度极大。中国企业再一次迫不得已、毫无选择地依赖债权融资!
第三个是直接与间接融资的选择,区分的是企业与最终资本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资金,却与资金的最终所有者“老死不相往来”的融资模式就是间接融资。间接融资过程中与企业打交道的总是专业的金融机构,企业只能获得程式化的金融产品。企业在专业知识、话语权多方面处于弱势,选择权与主动权很小。应付供应商款项、预收客户款项等准内部融资属于被社会默许的直接融资方式。上市属于主流的直接融资方式,不过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可望而不可及。本来直接融资有极为丰富的模式可选择,创新的空间也最为广阔,但在严格的金融市场管制下,直接融资稍有不慎就会遭来“非法集资”的大棒!中国企业又一次迫不得已、毫无选择地依赖间接融资!
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三次迫不得已、毫无余地的选择构成了它们的非主流融资生态。
突破非主流障碍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着深层次的成因,单纯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解开这个结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共同努力,从调整风险分担和收益分配机制入手。
首先,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承担风险。
千万家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累加起来是巨大的,而投资人收益的总和却有可能是个负数。全国每天都有数千家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同时有数千家中小企业注册成立。但倒掉的企业也曾雇佣了或多或少的员工,进行这样那样的产品技术、经营模式的创新尝试,为社会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企业的投资人血本无归了,而社会并非没有收益。比如,商人将南方的果蔬长途运到北方销售是为赚取差价,却使北方人吃到南方特产,有利于南方果蔬的发展,平衡了南北两地之间果蔬生产和消费的地域性不平衡。
因此,最应当为中小企业分担风险、解决融资困难的就是政府。一是因为政府有繁荣经济、促进就业的责任;二是政府可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获得税收等实惠。市场化运作的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在没有政府真金白银支撑的情况下不可能也没有理由去承担那些风险。
尽管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体系非常发达、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行为已高度市场化,但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商业银行一般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商业担保公司也担不起这种风险。由此,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应运而生。其主要职能就是提供担保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中小企业管理局向贷款给企业的金融机构承诺,当借款人逾期不能归还贷款时由政府支付未偿还部分的90%。在1980~1998年间中小企业管理局帮助企业获得28万笔担保贷款,平均单笔贷款额24万美元,平均偿还期11年。对那些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前景较好但遭受自然灾害的企业,中小企业管理局还直接发放贷款或资助款。
其次,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金融机构,比如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和投资机构。专业化的意思就是不要成立大而泛的“金融百货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能力不比银行强,没有存在的必要。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应当各自对某个行业(比如印刷、轻纺、小五金等)有远比银行深刻深入的了解:对行业内企业经营情况一目了然、对管理团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各种潜在风险洞若观火……他们不仅以选择客户、控制风险方面的技高一筹获得生存发展机会,甚至还可以为刚入道的企业提供战略策划、经营模式设计、流程优化、团队建设等增值服务。
企业家对自家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投资人却只能雾里看花而难于决断。专业金融中介机构应当在相当程度上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租赁公司,除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外还可在庞大用户群体中调剂余缺,满足客户临时增添设备或买卖二手设备等需求、提供多种灵活的解决方案。而当客户不能按约缴纳租金时,收回的设备可以立即找到用户,使租赁公司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
第三,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提高透明度。这一措施可以消解投资人对企业的诸多疑虑,不仅会提高企业融资的成功率,还能大幅降低融资成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国际会计师所作审计,这一切也可能让许多老板感到不自在。但是,企业想要融资迟早要走上正规化、透明化之路。试想一下,又有哪位老板愿意把钱投进别人的“家天下”里让人家去玩呢?
最后,企业要摆正心态,练好基本功。投资人把钱投给企业是因为该企业在某个领域的运作效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成熟的投资机构只向“强者的最强项”注入资金,比如波音需要数百亿美金开发新机型融资不难,但要花几十亿美金建个汽车厂恐怕只能靠内源融资了。所谓没有神奇只有基础,融资乃至一切的基础就是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找投资人难,何不让投资人来找你,当然你得有一技之长!
国外企业融资讲的是,先吃什么后吃什么、吃的营养配比及吃的方法。而中国企业普遍处于资金饥渴之中,能融来什么钱就融什么钱,谁愿意投资就要谁的投资,还能奢谈什么融资次序和融资渠道吗?
对于中国企业的这种非主流生存状态,有人甚至感到悲哀。其实,各方面的不发达、不健全的确给企业造成这样那样的瓶颈,但也提供了无数令外国同行艳羡的机会。在美国,除了极少数几个IT精英,几乎所有富豪都是“世袭”或奋斗大半辈子修炼成的,而中国的富豪无一例外都是在近二十年暴富起来的。因此,中国企业不必为自己的非主流生存状态过于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