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一)



《理论经济学》第四编(上)社会再生产考察(11—13章)

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介绍

 

本章运用了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新的表式。这是因为,虽然马克思的再生产表式,就其基本原理讲,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也是适用的,但是,这一表式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所以,以这一表式来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事实上总要遇到重大的困难。

运用新提出的社会主义再生产表式,本章考察了以下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1)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的扩大再生产。其中详细地分析了此种类型扩大再生产的特点,论证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造成两大部类比例变化的基本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2)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因劳动者数量增加而引起的扩大再生产。分别研究了以上两类性质不同的扩大再生产之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者数量增加一起发生时的社会再生产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本章的研究暂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关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劳动部门,我们以后再专门进行研究。

第一节分析,当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表式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问题时,什么是难以克服的困难。新的社会再生产表式的提出也是与此相联系的。

———————————————————————————————————————

 

    本章运用了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新的表式。这是因为,虽然马克思的再生产表式,就其基本原理讲,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也是适用的,但是,这一表式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所以,以这一表式来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事实上总要遇到重大的困难。

运用新提出的社会主义再生产表式,本章考察了以下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1)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的扩大再生产。其中详细地分析了此种类型扩大再生产的特点,论证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造成两大部类比例变化的基本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2)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因劳动者数量增加而引起的扩大再生产。分别研究了以上两类性质不同的扩大再生产之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者数量增加一起发生时的社会再生产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一、社会再生产的表式问题

    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公式是:

    Ⅰ.c+v+m

    Ⅱ.c+v+m

    m是工人创造的但为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v是工人的新加劳动的一部分,这部分产品的价值等于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撇开进行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就新加劳动进行分析,资本家其实是什么也没有付出,工人是用自己劳动产品的一部分支付自己,另一部分则为资本家所攫取。因此,不管资本家把m中的多大部分用于自己的消费,把其中的多大部分用于积累,m都是剩余价值,是工人的剩余劳动的体现。就资本家用于积累的部分而言,不管资本家是把这些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不变资本,一部分转化为可变资本,还是全部转变为不变资本,那总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因此,在资本主义下剩余劳动和积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所得到的只是自己劳动力的价值,用以维持工人本身的不断再生产,他的新加劳动的其余部分不是他作为工人所能得到的;这是他的剩余劳动,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占取了工人的剩余劳动。而积累与否以及积累多少这是资本家的事,并且,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必然要被资本家用于消费,但那当然不会改变它是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性质。因此,在资本主义下即使Ⅰ(v+m)=Ⅱc,即资本家用于积累的部分等于零,社会只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剩余劳动本身仍然继续存在,只不过它们全部为资本家个人所消费了。在这里,我们不必把其他各种剥削者,例如地主、食利者等引进来,假定社会只是由工人和资本家两部分人组成就行了,因为把其他的关系引进来不会改变事情的性质。所以,在资本主义下工人的新加劳动的一部分必然地为资本家所攫取,他得到的消费资料的价值,只能等于自己新加劳动的一都分,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表式:

Ⅰ.c+v+m

Ⅱ.c+v+m

既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表现,又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这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必定要归于资本的所有者,不然的话也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也就是,m作为资本家无偿占取的一部分社会产品或产品总价值中的一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是确凿无疑的客观事实,而不管m被生产出来后是怎样使用的。另一方面,即使在资本主义下,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实际却只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即一部分是劳动者新支出的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另一部分是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的再现。因此,当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当资本的所有者与生产劳动者趋向统一的时候,当从总体上讲,新创造价值全部为劳动者——同时又是资本的所有者所拥有的时候,原来意义上的剩余价值也就不再存在了。现在的资本,也就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资本了。我们所使用的定语是“不完全”,这是说,一方面,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无论就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讲,还是就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讲,资本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社会分配机制,其最终消亡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既然同样地从作为历史必然性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看,作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形式的公有制意味着资本所有者和社会生产劳动者两者逐渐合为一体了,继续原封不动地使用马克思的表式以分析社会再生产,就难免会遇到重大的困难。

   马克思考察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当然也是完全适用的,这已经为社会主义实践所反复证明。但是,如果把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公式现成地搬用过来,假如是考察简单再生产,就同样是Ⅰ(v+m)=Ⅱc。可是m是什么?v又是什么?假定m仍然代表工人(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v代表劳动者的工资,似乎问题也就解决了。但是,Ⅰ(v+m)=Ⅱc就表示着常年劳动将全部体现为消费资料,即没有积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已经消除了剥削,因此,从本质上讲,社会成员就是劳动者自身(丧失劳动能力者的存在以及还不具有劳动能力者的存在对问题性质毫无影响),所以,如果撇开非生产劳动者以及暂时还未讲到的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社会成员就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劳动者自身。但既然年产品中消费资料所包含的劳动量是等于常年劳动量,劳动者就一点也没有提供剩余劳动,因为全部新加劳动都体现为消费资料并且被劳动者自身所消费了。可见,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劳动者的工资决不等于v,而是v+m;第一部类的劳动者是这样,第二部类的劳动者也是这样。请看,预先假定了m即剩余劳动的存在,但在社会仅只维持简单再生产时,m实际恰恰并不存在,或者说m必须等于零。就非物质生产劳动者和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关系讲,如果社会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物质生产劳动者所得到的消费基金的价值,仍然等于他的全部新创造价值,只不过这时候他所生产的一部分消费资料,实际是用来和非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例如和精神劳动成果相交换了,因此,这是不同性质的劳动成果的交换,这里所实行的仍然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如果我们是考察扩大的再生产,诚然,m的或大或小的部分是用于积累了,因而可以说这一部分是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但是,只要m没有全部用于积累,那末m的其余部分就仍然是归劳动者自己消费。因此,m仍然不等于剩余劳动,剩余劳动要比m小。例如假定表式如下:

    Ⅰ.4000c+1000v+l000m=6000

    Ⅱ.1700c+425v+425m=2550

其中Ⅰ1000m+Ⅱ425m=1425m。很明显,两个部类用于积累的量必然小于1425。另一方面,如果预先假定表式如下:

    Ⅰ.4000c+l600v+400m=6000

  Ⅱ.1200c+480v+120m=1800

其中Ⅰ400m+120m=520m。但是,社会生产的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却等于Ⅰ1600v+Ⅰ400m-Ⅱ1200c=800。可见,这个表式中的m等于520并不反映实际情况,如果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不变,则剩余劳动必然大于520,因为常年劳动中的800是体现为生产资料了,v的一部分实际是剩余劳动。而如果这些生产资料不能被用于积累,那只有或者储存起来,或者浪费掉(撇开对外贸易)。如果我们把这800生产资料按比例平均分摊在一、二部类,则表式就是:                 

Ⅰ.4000c+1384.62v+615.38m=6000

Ⅱ.1200c+415.38v+184.62m=1800

第一部类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等于615.38,第二部类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等于

184.62。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消费量只能分别等于1384.62和415.38,而不管下一年的生产中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劳动者是否增加了。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一)

    可见,对于社会主义再生产说来,剩余劳动本身正是需要论证的事,而不是预先假定劳动者提供了多少剩余劳动。需要论证,在怎样的条件下劳动者提供了剩余劳动,并且,劳动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的量又取决于什么。

    在社会主义下什么才算是剩余劳动呢?或者说剩余劳动指的是什么呢?第一,在社会主义下,必须有积累,才可以说劳动者是提供了剩余劳动,如果没有积累,劳动者就没有提供剩余劳动。因为,如果没有积累,那就表示新加劳动是全部体现为消费资料了,而这些消费资料又正是由劳动者自己消费的,这和资本主义下的情况根本不同。

    第二,为了使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实际能够增加,从而使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能够增加,首先必须为未来的劳动者预先生产出相应数量的生产资料,这个任务只能由现实的劳动者来完成。但是,撇开劳动日长度和年劳动日数的变化,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不变,他们的常年劳动量也就不变,因此,为了给未来的劳动者准备好相应的消费资料,必须减少社会所生产的消费资料的价值总量。也就是,常年劳动的一部分必须体现为生产资料,这一部分是用于积累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为了使劳动者总数能够实际增加,每个现实的劳动者,实际是社会成员的平均消费量都必须相应减少,这一点和资本主义下的情况也是大不相同的。在资本主义下,如果资本家要进行积累,他只能从攫取的剩余价值中取出相应的量,从而就要减少他自己的生活消费量,因为按照一般规律,工人所得到的工资是等于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并且,不管雇佣劳动者总数是否增加,不管对于原有的雇佣劳动者还是新增加的雇佣劳动者,这一点都是正确的。而在社会主义下,随着现实的劳动者为未来的劳动者生产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从而包括劳动者自己的生活消费量都要相应减少。而新增加的劳动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从那儿来呢?只能来源于数量已经减少了的社会所生产的消费资料总量中,而不可能有其他的来源。但是实际上,这些新的劳动者在还没有成为劳动者之前早就已经是现实的消费者了。因此,实际上并不存在预先为增加的劳动者生产消费资料的情况,相反地,作为还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作为未来的劳动者,现实的劳动者则确实一直为他们生产着消费资料。一旦他们成为实际的劳动者,他们的新加劳动就将或者转化为生产资料,或者转化为消费资料,而他们生产上所消费的生产资料也将转化为产品的一部分,从而社会年产品将相应增加。但是,如果说一旦未来的劳动者成为实际的劳动者之后,他们的新加劳动的一部分就可以和他们所获得的消费资料的价值相抵,那末为使他们能够实际地进行生产,总必须由其他现实的劳动者预先为他们生产出相应数量的生产资料。况且,谈到社会主义生产,不管社会所生产的消费资料有多少是归未来的劳动者消费,另外有多少归现实的劳动者消费,但总归是被社会成员所消费了。而在社会主义下,总的讲现实的劳动者和未来的劳动者、过去的劳动者也是利益一致的总体。因此,对于社会主义说来,常年劳动体现为消费资料的部分(通过两大部类的交换),全都不属于剩余劳动,而不管这些消费资料是怎样分配到各类社会成员中去的;只有常年劳动体现为生产资料的部分,才是剩余劳动,才是积累。所以,在社会主义下,剩余劳动与积累,两者是一致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实际已经看到,在社会主义下常年劳动有多少体现为生产资料,有多少体现为消费资料,从而积累和消费各占多少,正是取决于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在社会主义下,常年劳动(新加劳动)首先是一个总的量,其中体现为生产资料的部分,是用于积累的,同时,这个用于积累的部分又是社会主义下的剩余劳动;常年劳动的另一部分体现为消费资料,这是必要劳动,其中没有包含剩余劳动。因此,我们以新的表式:

c1+n1

    c2+n2

来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其中n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全部,c是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特别重要的是要研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对再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理论和实际两方面都向我们表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前提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数劳动者生产上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或者说产品中过去劳动部分和新加劳动部分相比有增大的趋势,即c与n之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马克思对此有许多重要而明确的论述。我们在此仅举一个例子。马克思考察简单再生产的公式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他考察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例子是:

Ⅰ.5000c+1000v+1000m=7000

    Ⅱ.1430c+285v+285m=2000

    关于后一个例子,马克思明确指出:“其中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般平均比例是1:5。这种情况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与此相应,社会劳动的生产力也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生产规模在此以前已经有了显著的扩大;最后,在工人阶级中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的所有条件也已经有了发展。”(马克思《资木论》第二卷58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可以把后一个例子改成简单再生产的公式,如果社会资本总量和第一个例子时相同,就是社会的全部c+v=4000c+1000v+2000c+500v=7500,那么后者的公式就是:

Ⅰ.4464.29c+892.86v+892.86m=6250.01

Ⅱ.1785.71c+357.14v+357.14m=2499.99

如果新创造的价值总量和第一个例子时相同,即社会全部v+m=1000v+1000m+500v+500m,

则后者的公式就是:

Ⅰ.5357.14c+1071.43v+1071.43m=7500

Ⅱ.2142.86c+428.57v+428.57m=3000

而第一个例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如果是考察社会主义再生产,新加劳动首先是作为一个总的量而出现的,我们以n代表v与m之和,上面的三个表式就有如下列:

    (l)4000c1+2000n1=6000

2000c2+1000n2=3000

(2)4464.29c1+1785.71n1=6250

1785.71c2+714.29n2=2500

(3)5357.14c1+2142.86n1=7500

2142.86c2+857.14n2=3000          

    很明显,第二个例子和第一个例子相比,第一部类所占比例增大了。那末,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如果撇开劳动日数和劳动日长度的变化,社会新创造的价值总量的增加,实际表示了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的增加。现在要问,如果撇开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的变化,——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之下,社会人口总数或物质生产劳动人口总数的增加、基本不变或减少都可以是正常的,即都分别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也确实可以把物质生产劳动人口总数的变化撇开,——那末,社会再生产又将是什么形式?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如果说是扩大再生产,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扩大再生产?这种条件下的再生产是怎样扩大的?可见,考察劳动生产率变化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确实是非常重要。运用表式:       

 c1+n1

          c2+n2

就能具体地进行考察,从而对上面的问题作出回答。而再生产的扩大当然首先是社会产品的价值量的增大,而且不是名义上的例如以某种货币计量的产品的价值量是增长了,但实际可以并没有增长。这里的价值量实际可以看作劳动量。社会产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增长,在这里相对说是一个次要的问题。至于随着物质生产劳动者总数的增加而发生的扩大再生产,当然同样应该进行考察,而运用表式:

          cl+n1

          c2+n2

也能够进行考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9446.html

更多阅读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流程管理理论研究与中国实践(一)

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流程管理在全球兴起的背景、失败的原因,流程管理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重点介绍了笔者在为中国中小企业进行流程优化与流程管理导入的咨询服务中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总结。本文简述了流程管理的理论创新,首次将流程与流

创新与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与创新建设(一)

最近在做创新文化的项目,针对这个话题,简单谈几点看法。    中国社会从不缺乏创造力中国社会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创造力,除了尽人皆知的“四大发明”,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丝绸:对人类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革命性的

净水器市场 如何做大中国净水器市场的系列探讨(2)

在上篇《如何做大中国净水器市场的系列探讨(1)》中,笔者总结了影响净水器市场做大的一类重要因素:应用环境。净水器的工作环境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由此,对净水器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想把中国的净水器行业做大、

声明:《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一)》为网友童心未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