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所论之“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对应的需求,而不考虑没有支付能力对应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概念。有效需求的概念几乎是每一本经济学教材在开讲需求理论的时候都会提到的。
经济学为何不谈论无效的需求这种“空想”?
在基于私有权分割的市场上,要想获得原本属于他人的一定数量的物品,没有满足他人所要求的数量的支付物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他人愿意白给你,这就不是市场而是慈善机构了。正因为如此,研究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就只能考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
但是,同样众所周知,经济学又总是把“稀缺”挂在嘴边的,声称稀缺是经济学的灵魂,是考虑经济学问题的出发点。
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迷糊了——什么是稀缺?“有效需求”概念之下,“稀缺”究竟意味着什么?
显然,有效需求以为着供给的有效性。任何一宗交换都有两个交换者,是两个交换者在交换两种不同的物品,是为2+2。两个交换者就有两个“需求”——对对方物品的需求。既然考虑有效需求,那么可以说交换当中涉及到两个“有效需求”,对应的,就意味着这两个有效需求的两个有效供给,或者说,交换当中,每一个物品都是被有效供给的,否则,就无法成交。
既然被交换的两种物品都是处于有效供给状态,那么稀缺何在?
有人会反问:如果不缺他还需求什么?是啊,问得很有道理嘛:你不缺它你要它干吗?
这就涉及到交换的基本制度前提:私有制了。
正是私有制导致了不同物品的权属差异,才会产生你有他无的局面。却原来,稀缺之缺,是没有权力的人所缺,而不是这种物品短缺,实际上这种物品并不是真正的稀缺,它只是在他人手里而已。
原来判断稀缺与否的原则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要自己没有就喊稀缺。
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稀缺”不过就是指“你有他无”的局面,只强调其中的“无”,而闭口不谈其中的“有”,就像拿一物将写着“有”和“无”两字的纸上的“有”遮盖起来,然后就说:这纸上写满了“无”。
简言之,稀缺的本质就是所有权分割而已,没有所有权差异,就谈不上稀缺了。故而,所谓的稀缺,其实是可以人为从不稀缺当中创造出来的。牛奶多到倒入海里,穷人依然缺奶喝;朱门酒肉多到臭,路有饿毙冻尸骨。
把稀缺当作经济学的灵魂,极易引起误解和争执。这种学术观点其实掩盖了可能是某些人蓄意要掩饰的东西:私有制才是经济的灵魂和基础。
私有制是以交换形态存在的经济的灵魂和基础,如此,发展经济就是发展私有制。赋予私有权的神圣地位并以法律确认保护它,也就是要奠定一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大概因为这个说法太过露骨,因此,才戴上“稀缺”的面具粉墨登场。
“稀缺”成了主角,令人敏感的所有制问题就被有效的藏匿起来了。
所以,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私有制,就要人为的制造所有权分割,用时髦的术语讲,就是要“明晰产权”。产权明晰了,私有制确立的,没有划归到你名下的、不属于你的物品就是对你而言的“稀缺”了,经济也就有“灵魂”而蓬勃发展了。
其实,私有制社会里,人人都知道没有稀缺,那东西就在那里!只是要想方设法弄(明晰)到自己手里,从而让其成为对他人的“稀缺”,这样自己就可以在受到庇护的私有制度下,享受自己的权力盈余了。
不断看到有人提出“穷人经济学”的概念,其实,这是多此一举。以“稀缺论”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学可以说就是“穷人的经济学”嘛——只有穷人才面对满世界的财富缺东少西谈论稀缺关注稀缺。而对于富人来说,支付能力多到消费不完而投资于摆设和炫耀,还有什么是稀缺的呢?
有人认定稀缺存在那是没商量了。他说桌子上缺少一杯水,你放上去一杯水,他说还缺,因为你把杯子放到桌的左边了,右边稀缺;如果你把杯子移到右边,他就说左边稀缺;你把水杯移到中间,他干脆说四周都缺。他完全看不到他所谓的稀缺不过就是杯子在桌面上的位置问题。
我们可以用分布的概念来看待这个问题。一个量在空间上做某种分布,例如正态分布曲线。这个量本就存在,因为它存在,我们才考察其分布。但是,由于分布不均,有人就说“稀缺”了——你瞧,曲线两端的分布量就很少嘛——这不是稀缺吗?
(请续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