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环球>>杂志刊登了记者采访义鸟商人骆金星的长文:<<瑞典中国商贸城在争议中起步>>。文章说:“(骆)集‘商贸,居住,移民’于一体的商业模式无先例可鉴。”此话不正确,华人移居海外史,就是一部遵循此例的历史,骆金星是学吃“移民(蛇头)”饭起步晚,锣鼓声重的后起之秀。香港97年前的移民风潮,80年代台湾农民的世界迁陡高潮,都是让“蛇头”赚个罐满钵满的先例。
400个摊位算什么?阿根廷华侨80年代以一个农场就移民4500家台湾农民。90年代又移民大陆农民5万多人,开业4000家杂货店,200家洗衣店,700家餐厅,60多家进口公司,200多家网吧!一年总营业额达150亿比索(折人民币为400亿)。
骆金星的经验惟一可取的是“以政治带动商业”。用学术语言是“钻了中西文化的空档”!而骆金星挺而走险的正是做了一件他最不熟悉的生意,并获得成功!这一仗打得漂亮,可评为”国际空手道”九段,值得借鉴!
我早在骆金星谈判这项目并见报时,已著文祝贺,并指出“头大尾小”的不足。既然打的是中西文化仗,瑞典方要的只是批文,借“虎”获文后,真正的顾客,也就是中国中产阶层的“西域文化”跟进不足。按日本,台湾和香港当年走向世界时,西化教育的速成学校如雨后春笋,骆老板财大气粗,日理万机,身旁大小私秘成群,却忘了顾客多为中文的初中生,如何知晓瑞典文和相关民俗法典?花了100万人民币,进入卡尔玛市如何生存?这就是“蛇头”钻中西文化的空隙可发财的窍门,而移民者必须要融合中西文化才能生存的“移民后遗症”!
真正成功的世界商战领袖,不仅能钻文化商机,更重要的是能高屋建瓯地融合中西文化于新建商城。不是开业了才来补救,而是在策划之前就要规划出一个“洋插队员们的再教育”的优秀计划,中国才能在走向世界,参与世界,融入世界,征服世界,取得有别于哥伦布的,和平崛起的最后胜利!
<<环球>>杂志记者开篇说:“它(瑞典中国商贸城)其实并不是义鸟小商品市场的翻版,而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如果成功,它的意义还将超越商业。”
我 写下它的真实意义:它是中西文化与世界大战的战例。它生动而通俗地告诉我们,走向世界的中国商业不要忘记“中国特色”!更不要忘记中国文化与商业的严重分离!中国文化参加世界大战,一定要做足中西文化融合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