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解释
按照一般教科书的解释,假设生产量等于销售量,则边际产量变化等同于边际收益变化。其与边际成本变化方向相反。边际收益或边际产量递减等价于边际成本递增。短期内,固定投入不变,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固定投入为零,边际变动投入先减少,后增加。一般关注的是边际成本曲线递增的部分(这与经济学研究对象或研究任务有关)。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成本递增或边际收益递减。经济学教科书的一般解释是: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组合比例。在此点之前,固定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量变动投入可以与多量的固定投入结合,产量增加;到达此点之后,与等量变动投入结合的固定投入减少,生产效率下降,完成同样产量需要的变动投入增加,从而产生边际产量递减或边际成本递增。
二、边际收益递减在农业生产中的存在及其解释
对边际收益递减现象的研究是从农业生产活动中开始的。迄今的教科书的解释大多以农业为例。同一个地块,随着劳动力或化肥投入的增加,产量先递增,达到最高产量后递减。当然,这里假设:技术不变;变动投入具有均质性。上述一般解释是纯理论或抽象的。即使假定“最佳比例”存在,为什么与等量变动投入结合的固定投入减少后会导致生产效率下降?上述解释似乎存在同义反复。对农业生产边际收益递减的进一步解释是,超过最佳组合点之后,过多的变动要素投入导致“拥挤”,因而边际产量下降。“拥挤”仅仅涉及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地理空间的影响,对“拥挤”与边际产量下降的关系缺乏有力的说明。
但是,至少在农业生产领域,边际收益递减或边际成本递增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何在?
传统解释似乎忽视或回避了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生产是典型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这决定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这种依赖的特殊性在于:土地不仅提供生产过程的物质载体,而且是生产过程得以完成的若干基本要素的直接提供者。广义的土地不仅指土壤,而是指一定的地理空间。农业生产中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空气、阳光、水分及营养附着于其上。其中,除营养成分可以通过土地的不同等级计入土地价格而成为有偿使用的因素外,空气、阳光、水分(自然降水,不包括影响土地等级从而可以计入土地价格的人工引水等)均是“免费”使用的因素。同有偿使用的“经济资源”相对应,简单叫做“自由资源”。在土地面积即农业生产的地理空间一定的情况下,一定地理空间里的“自由资源”也是一定的。于是,在土地面积相对于劳动等可变投入较为充裕时,等量的可变投入可以利用的“自由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劳动生产的效率较高。如果可变投入具有均质性,当可变投入持续增加,所使用的“自由资源”减少,于是生产效率下降。可见,边际产量或边际收益变化的原因在于“自由资源”贡献的变化。
这一解释与传统解释的不同在于:其一,引入了“自由资源”的概念,将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的关系发展为“自由资源”与可变投入的关系,使解释具体化;其二,将边际产量及生产力的变化归结“自由资源”贡献的变化,实际上是坚持了传统解释里的“可变投入均质性”的假定(没有这一假定,边际收益递减或边际成本递增就失去意义)。传统解释中,一方面可变投入是均质的,另一方面又出现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减,这里似乎存在矛盾。其三,这一解释实际上接受了最佳组合点的假定,但这种组合应该是土地(作为地理空间土地)、自然资源、可变投入之间的最佳组合。其四,这一解释承认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地理空间对生产效率的制约作用。但是,将土地作为地理空间的影响与作为“自由资源”供给者的影响作了分离。
三、边际收益递减存在于非农业经济活动中吗?
一般教科书很少解释非农业生产活动中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偶然涉及也语焉不详。似乎认为存在于农业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自然存在于非农业经济活动中。这里可能存在“合成推理”的问题。
工业生产主要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当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的“自然再生产”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从而边际收益递减会有不同的表现程度。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得以产生和推广的。应该说,这一时期是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现象的。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同样涉及“自由资源”作用的问题。如陈葡萄酒的生产需要一个自然窖藏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增加的劳动投入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现代生产越来越有力地摆脱着自然因素的作用,至少,“自由资源”不再像农业和传统工业时代那样,对生产过程有着如此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如果固定投入的效率是不变的,如果可变投入是均质的,那么,边际收益是不变的。甚至,如果考虑技术进步(这意味着要突破短期的概念,但实际上,传统经济学里,长期内也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可能会呈现递增。在技术变化的条件下,可变投入的均质性在时间上已经发生了变化。
边际收益递减吗?这个自经济学诞生之日起就成定论的问题可能还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