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3珍品新罗金冠 千年苏绣 家世珍品



唐人杜荀鹤曾作《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诗中描写的尽是小桥流水、锦绣繁华、渔歌晚唱。

流连于苏州城的窄道民巷内,常常会遇到粉墙黛瓦内一二女子端坐木凳上,纤纤素手,飞线走丝,蓦地便是彩蝶翩跹,或是花朵儿斑斓。史料记载,这个城市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便开始有刺绣,而这些手握绵绵绣花针的女子们便被唤作“绣娘”。

一枚针,一缕线,牵动的是苏州和苏绣几千年的芳华。

千年苏绣绣如画

在中国,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据统计显示,苏绣占中国绣品市场国内年消费与外贸出口总量83%以上,谓之“刺绣四大家族的老大”毫不过分。

aihuau.com1

苏州城建于2800年前,史书中出现最早的关于苏绣的记载,便是春秋吴时,吴王夫差为西施用苏绣设计“青莲包头”、“藕荷腰兜”的服饰。如这记载不讹,那么苏州刺绣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

 千年3珍品新罗金冠 千年苏绣 家世珍品
2500年中,苏绣从乡村僻野,走上大家闺阁,直至庙堂之高。

农耕时代的“村野绣”。古代苏州刺绣多为衣服所做,将纹身与蔽体之功能合二为一便是刺绣。苏州人早期的刺绣多是乡间农妇所为,刺绣除了为自家人有衣穿外,还可换作它物,补贴家用。吴地气候温润,桑蚕之事得天独厚。此时的苏绣技术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

关于“闺阁绣”的记载出现于唐宋时期。在江南,苏绣被称为“女红”,是每家女孩子都要学习的一门技术。普通人家的女儿学了用来补家糊口,富贵人家的女儿学习则为修身养性。白居易《秦中吟》有“红楼富家女,金搂刺罗襦”。自宋代起,“闺阁绣”逐渐走出衣饰之限,发展为一种鉴赏品。“闺阁绣”发展的高潮时期在明代,吴门画派功不可没。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这些人自小生于苏州,自然对苏绣天生就有感情,他们不但品评苏绣,而且参与创作、讨论,苏绣与书、诗、画结合,相得益彰。

宋代以后,在苏州、南京、杭州等地设有专为皇室制作日用品的织造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祖上便做了60多年的江宁织造,而曹公也专费笔墨,言贾家有一稀世绣品——“璎珞”,乃是“姑苏女子,名唤慧娘”所做,以此来烘衬书香宦家的奢贵,足见苏绣珍品是一种家世、身份的象征。这些专为皇家贵戚所做之绣被称为“宫廷绣”,图案、花色有专门的级别规定,对做工要求颇高。

如果说“乡野绣”多是出于实用之目的,“闺阁绣”算得上一种文化,那么最终走上庙堂的苏绣则已经膨胀而成为一种文化、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古艺新作锦添花

镇湖街道是苏州刺绣的传统产区之一,在古代,这里就是苏州绣娘集中的地方。如今这条古街上有苏绣工艺厂30多家,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链条产业。全长1700米新“镇湖绣品街”也已经入驻刺绣生产经营户320多家,环秀山庄内的中国苏绣研究所则专门研究如何继承并发展苏绣工艺。

今天的苏州刺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市场对于苏绣的需求远不及古代;另一方面,从事苏绣行业的人越来越少,高端人才青黄不接。但同时,苏绣也面临着巨大的机会。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苏州刺绣有更多机会走到庙堂里,走出国门,走进各国政厅、博物馆,民族的成为世界的。以苏绣技术加工的服装、工艺品、收藏品也身价倍增,受到政商界人士的青睐,成为身份的象征。

素手兰心代芳华

沈寿、顾文霞、姚建萍,被誉为中国苏绣“三代皇后”。

清末苏绣神手沈寿生于苏州一个古董商人家里,原名沈雪芝,七岁便随姐姐沈立学刺绣,十二三岁之绣作已有人愿高价收买。光绪十六年,沈在苏州创办同立绣校,其夫余觉能诗亦善丹青,夫妻唱和,画绣相辅。

光绪三十年十月,慈禧七十寿辰,余氏夫妇合作一堂八幅的《八仙上寿》图及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作为寿礼。慈禧见后,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助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送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沈寿不但是苏绣的好手,更研究刺绣针法,创造出近十种新的针法,临终前还写下著作《雪宫绣谱》。她开创的仿真绣法,光影毕现,成为欣赏性绣品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极具收藏价值,见藏于故宫等多家国内外著名博物馆。

1931年出生的顾文霞现任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馆长。对于苏绣的发展而言,顾是一个更好的传播者。她是第一个用文字向世界展示苏绣的人,曾到英国、瑞士等国家进行刺绣表演和传授技艺,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她的第二大贡献是参与复制了战国、汉、宋、明、清刺绣文物200余件,收集民间绣品多件,抢救、整理了许多宝贵资料。其中,万历帝衮服复制工艺获1984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她的第三大贡献便是创新了40多种针法和多件苏绣珍品。

2007年,顾文霞被国家授予苏绣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

如果说第一代“苏绣皇后”沈寿走出了一条苏州绣娘自立自强开拓创新之路;第二代“苏绣皇后”顾文霞在时代赋予的机遇下走出国门为苏绣赢得更多声誉;那么1967年出生的第三代“苏绣皇后”姚建萍,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与前辈绣娘相比,媒体喧嚣的时代为她带来更多曝光机会,而姣好的外貌也让她获得更多称赞。1997年,姚建萍因为在苏绣上的杰出表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应邀赴澳大利亚、荷兰等地展出。

2004年3月28日,对于绣娘姚建萍来说意义非凡,以她名字命名的刺绣艺术馆和个人网站正式对外开放,这在几千年苏绣发展史上,在一代代无量沙数的苏州绣娘中是头一次。前文所述的巴雷斯转赴苏州参加封针仪式之《和平》绣作,便出自她手。

从沈寿到顾文霞,再到姚建萍,一代代绣娘用她们的兰心素手创作出一幅幅苏绣佳作,将苏绣逐步发扬光大。同中国的其他传统技艺一样,这些绣娘结缘苏绣大多因为生自吴地,从小耳濡目染对她们的艺术生涯影响深远。至今在苏州一带,绣坊仍多以家族的形式组织,而绣娘的技术也多以母传女的形式流传下去。“苏绣皇后”的传奇仍在继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9758.html

更多阅读

2014.3.2新场古镇上 正在开发复古复原不容易 新场古镇旅游攻略

接下的一站是新场古镇。离开滴水湖再乘16号线到了新场站,镇区远离地铁,在新场地铁站转乘当地1069路公交车在牌楼西下车,从西侧的新街区步行到古镇街区,从石笋牌楼处进入新场大街,先向南至南山寺,然后一路向北,在洪福桥处顺下塘街往东至千秋

我们周围的小草3 曼陀罗、苘麻、扁蓄、小飞蓬、黄芩 华苘麻

我们周围的小草(3)曼陀罗、苘麻、扁蓄、小飞蓬、黄芩漫步在田埂、山坡、河滩、池边,时刻伴随着我们的就是那些小草。它们是那么的不起眼,只能借着风舒展一下弱小的身姿。它们又是那么地洒脱自在,悠闲地吮吸着自然的雨露和暖暖的阳光。它

声明:《千年3珍品新罗金冠 千年苏绣 家世珍品》为网友小雏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