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事旅行近半个月,张建平先生对本人文章《商品价值漫议》的看法,昨天才读到。以下是答复。
我所关注的是实际的社会经济过程。一切经济理论(经济学说),无论是探究社会经济深层关系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还是以反映经济过程某一侧面的各门应用经济学,只有当它们真是相应层次、侧面的社会经济过程客观反映的时候,才在相应的程度上真是科学的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应用经济学。
例如,在实际达到的并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为生产某种一定量商品,相应的企业支出了一定量的社会劳动,之所以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是因为这些劳动的支出,对于社会是必然的。所谓客观的价值论,也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才是正确的。理解商品价值形成的这种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真实存在的客观性,并不会因为人们主观上加以否认而丧失其客观性。这也是主观价值论难以真正从根本上阐明深层次经济规律的原因。鄙人文章《商品价值漫议》,是从商品交换中交易双方的商品价值的实现来考察,似乎主观色彩很浓的各个交易结果,买卖双方所得到的和支出的,因为都是包含一定量劳动的商品,所以,社会具体的生产条件对企业等商品生产者的制约,使体现社会必要劳动的商品的内在价值,成为商品的市场价格所围绕的轴心。切不要忘记,这是整体的商品交易关系,货币此时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买与卖分离开来的情况下,买者在此之前必定首先是卖者,不然的话,买者靠什么支付他要购买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呢?——不必多说,买者实际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并不会改变问题的基本性质。
由此不得不说到研究商品价值问题的具体方法。旧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为何通常假定商品的供需是平衡的呢?这是为了探究客观存在的基础性原因。现代经济学家基本上是专注于供需关系的变化,而避开了研究基础性的东西。但是,即使说到供需关系的不平衡,正如实际生活亿万次地告诉人们的,任一时点,与部分种类商品的求大于供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些种类商品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一些种类商品异乎寻常的高昂价格,是和另外一些种类商品异乎寻常的低迷价格相对应的。这就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商品价值的基础不可能用商品的供需关系的变化来说明,当然也不可能以商品生产量(供应量)的变化来说明。至于引起商品的供需关系变化的具体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当代社会,产业的兴衰、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供需关系的影响就极为重要。所以,从整体上观察全社会交易的商品价值的实现,是异常重要的,甚至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包括个体或群体社会心理的变化等等),引起的商品交易价格的变化,也证明了不可能动摇客观存在的商品价值形成的基础——社会劳动的消耗。
与之不同,假如只从单个的商品生产者(企业)着眼,那就难以看清制约着全社会所有企业的基础性条件,这也是主观价值论被许多人接受的重要社会原因。
张建平先生对商品的价值问题的看法,主旨是主观价值论,而且张先生还似乎以比其他人更彻底为自傲。但是,我在《价值论文辨析(续)》就曾引用过他的两段话,现在也还有必要再引在这里:“任何产品在没有到达用户手中的前期过程中,包括设计、加工、仓储、运输、交换等都是一个价值增加过程,而不是一个价值不变的过程,更不可能是一个价值减少过程。”,“到工厂里来看一看,其实,除了‘虚’的设计过程之外,所有‘实’的加工过程其实都是一个‘搬运’过程:工人将物料从原产地搬到工厂里、从一个仓库搬到另一个仓库、从仓库里搬到流水线设备旁边、从运料车上搬到料箱里、从料箱里搬到设备上、从一个设备上取下来在装卡到另一个设备上、从设备上搬运到包装箱里、从打包机上搬到车上再搬运到仓库里、从工厂仓库里再搬到商场的仓库里再搬上货架、再从货架上搬到消费者的篮子里或车上、再从商场搬到消费者的家里或工厂里”。
这两段话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相当真实地再现了,在商品的加工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是必然地要有各种各样的消耗的,这些消耗的本质,就是相应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支出。现在,要请对社会必要劳动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基础原因的理论嗤之以鼻的人们想一想:企业的这些生产费用和流通费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怎么会不是形成商品的市场价值的基础条件呢?难道说,生产商品所必要的生产费用和流通费用的多少,竟然不是决定商品的市场价值大小的根本性原因?实际上,当人们认定主观因素、心理因素、个人感受因素之类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原因时,企业在商品生产中的必须的消耗是被撇在一边了,人们事实上忘记了或有意地忽视了,这些客观的、必须的支出,不管生产者个人好恶、无情地支配着实际的生产过程与商品销售过程,是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所围绕的轴心。这样的客观价值论与认为价值的形成决定于物理学的能量转换过程、价值是物质实体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一类看法,也截然不同。张建平也已指出过这一点。
经济学家在某个研究领域实际取得了多大成就,不是取决于自己宣称或别人恭维完成了什么,不取决于他给自己的理论贴上什么标签,而是取决于他实际证明了多少新东西。不错,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几乎不谈什么价值问题了,但之所以会这样,关键的原因却是现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方向是各门应用经济学,他们也正是在应用经济学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他们就和经济学基础理论脱离了关系。在此只举几个例子。
(1)成本分析无疑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的成本分析理论尽管和马克思的商品价值或价格理论有若干差异,但是,它们的根本基础其实却是相同的,这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以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消耗(实际费用)为研究基础的。其实,众多门类的应用经济学隐蔽的基础和立脚点正是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费用问题,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就供求曲线分析讲,人所共知,成本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引起供求曲线变化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2)鄙人在答价值中国网财政记者问中已指出,当代享有盛名的西方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十二版中就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从劳动价值论开始的”,“一个细心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同半个世纪以前的李嘉图的价格理论差别不大。马克思的洞察力的精髓是在于赤裸裸地暴露利润的性质。”——这实际就是承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反映了客观事实的,而正如萨缪尔森所指出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的。“赤裸裸地暴露利润的性质。”——这就是资本为主导的商品生产社会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关键。而对于一切经济学家,推而广之,对于一切理论家、科学家,除了要求他们“赤裸裸地暴露研究对象的性质”,还能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呢?
但是,目前至少有相当多数量的学者和大众确是认为,理论的要义是告诉人们怎么做。所谓“经济学不能没有人文关怀”、“经济学家有一个道德判断问题”这类说法,就包含着这样的要求的。人们事实上并不懂得,真正可以称之为理论的东西,不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的,相反地,某一时期流行的道德观念和新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具体的公平观念等等,是与现实的经济利益、普遍的社会倾向相联系的。
(3)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8226;斯通对社会账目即国民经济账目的研究,斯通自己就指出了该项理论与应用研究,和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重要关系。而无论魁奈还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都是以常年劳动的支出——社会产品(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为基础的。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对于度量当代各国的经济量(生产额)的重要性,现在仍加以否认的人是极少了,但我记得网站上就有一位作者认为:价值理论和会计统计、经济增长统计可以分开;会计和统计做法很清楚,大家共同遵守就是了,价值理论则问题很大(大意如此)。他想不到,国民经济核算与价值理论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4)从凯恩斯以来,直至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投资与储蓄的基本关系,认为总储蓄等于总投资,众多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但实际上,它的基础是,收入是客观的、可度量的,投资额也是如此,而决不是千万个个人主观感受、主观决定的价值的集合。相反地,如果价值真的是主观决定的结果,那么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销售额(营业额)、经济增长统计就都是任意的东西了,但这样的想象只是一种错觉而已。
由此,可以对商品的市场价值或价格与社会必要劳动体现的商品价值的联系问题略说几句了。所谓商品的价值,当然只能也只是紧紧联系于商品的市场交易的完成。所以,众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或认同其观点的其他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区分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虽然有很大的片面性,其实却也是以片面的方式反映着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两者客观具有的联系。这种客观联系并不会因为人们的漠视而不再存在。实际的商品交易中变动不定的市场价格,使人们着重关注对当前的交易影响最大或较大的因素,这时候,人们往往不会去理会也不必去理会基础性的问题;但是,即使只是着眼于单个企业的经济实务问题,如果他还要关注市场的后续走势,那么,基础性的条件,总归是会进入他的视野的。
2007-10-21
附录 张建平《与戴英马再商榷:还谈价值》
2007-10-07
先把戴先生“商品价值漫议”一文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2926前段文字引用如下:【以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表达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化,无疑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对商品价值非常重要而直观的看法。从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供给量、需求量关联变化的角度讲,这样的表达方式至少部分地再现了实际的经济过程。更具体地讲,例如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对某种商品的生产作决策时,不可能不考虑当前及远、近期的供需关系变化趋势;供需关系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量,几乎是他念念不忘的事。消费者及其他类型的需求者的情况与此类似,只是着眼的角度正好相反。与此相联系,各类社会主体在决定商品的购买时,生理的和心理的各种因素,当然也影响着具体的购买行为包括最终的交易价格】【如果更进一步说,由具体的供求关系导致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及最终达成的交易价格,就是该商品的价值】现在我们来浅析戴先生以上的话。
首先,就我所读过的包含供求曲线理论部分内容的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来说,几乎很难看到“价值”这个词。据我所知,自瓦尔拉斯时代效用论统治了西方经济学以后,古典的、尤其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价值理论基本上就退出了主流地位。现代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充斥的是“效用”二字,而非“价值”,因此,不知道“价格的变化,无疑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对商品价值非常重要而直观的看法”之说从何而来。
一本由一批西方经济学教授编纂的辞典在解释“价值理论”一词时只是把它归于古典部分,并且强调说:“只有卡尔马克思的追随者们坚持区分价值理论和价格决定理论”。 其次,在现代微观西方经济学中,基本的思路可以归结是“价格自变量”,你随便翻翻一本西方经济学微观教材,都是说消费者如何根据价格变化决定供求的,而没有说如何根据供求决定价格的。因此,也不知道先生为何说“供需关系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量,几乎是他念念不忘的事”。是说“现实”?还是介绍西方经济学思想?我所接触的西方经济学讲的都是价格决定什么,而非供求决定价格。一版再版的萨谬而森《经济学》在开讲需求曲线时写道“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人们购买一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它的价格。”并且在这一章(注:第三章)开头印上奥斯卡8226;王尔德的一句“名言”:“什么是‘精明’的人?他通晓世间万物的价码,但对其价值却一无所知”。 萨谬而森说他的结论基于“科学观察”,而戴先生的说法是引于“精明的企业管理者”,看来有的一博了。不过,西方经济学算是“价格自变量理论”还是“价格因变量理论“这一点应该不难考证。 之三,抛开西方经济学的价格自变量理论,先生说“由具体的供求关系导致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及最终达成的交易价格,就是该商品的价值”,这让人十分迷惑——先生既然谈到了交易,那么就必然要有两种商品、两个私有者才能够进行交易,一种商品和一个人,谈什么交易呢?那么,进一步,既然是两种商品,为何供求关系不反映它的存在而只谈其一?实际上,任何交易当中都存在着两个“供求关系”,商品A的供与求以及与之交换的商品B的供与求,所决定的结果的全部内容也不过是“A和B如何交换,即交换比例”。这就是“价格”——交换的比例。请问,为何这个比例变成了两种商品其中之一的“价格”? 只有“价值”概念才涉及到一种商品和对之进行价值评判的一个人,而“价格”概念是针对具有两种商品和两个私有者的交换行为而言的。传统的经济学(从古典到现代)从来都没有搞清楚这一点——价值和价格究竟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