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第二阶段 成渝经济区的「双子星城」—黄力泓
改革开放后,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央。的确,大西部幅员大,包含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12个省市。总面积约6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70%;人口约3.3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4。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西部地区的产值一直很小。12个省市的国民生产毛额仅占大陆的17%,不成比例。
「前进大西部」的口号,因此一直喊得很响亮。国务院在2000年提出第一波「西部大开发」策略,计划以资源输出提高西部经济成长,包括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四大项目。 但当西部开始成长之际,东部沿海却更是突飞猛进了,东西差距仍然持续扩大中。 大陆大西部其实先天资源丰富,但却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与沿海「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热况,形成严重的梯度落差。大陆中央因此自2006年起,再次启动第二阶段「西部大开发」,将加快都市建设、发展强势产业链列为新目标。 成渝特区 西部开发领头羊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指数显示,在全国31个省市中,蒙古、青海、宁夏、云南、新疆、西藏等六个资源最丰富、输出量最多的西部省份,刚好就位居竞争力排行的最后六名。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黄力泓分析:「这显示,单靠资源供应并不能改善西部落后的问题,所以,第二阶段的西部大开发加进了「以点带面」的新策略,先发展单一城市,再进行邻近城市的连结,逐步像墨渍一样扩散出去。在这个「以点带面」的策略下,由重庆与成都组成的「成渝经济圈」显然已经成为大西部的领头区域。」成渝经济区拥有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区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城市密度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座,常住人口8000多万,有实力与大东北竞逐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中国第四极」。今年8月,重庆直辖十年因建设三峡有功获得肯定之际,中共国务院又旋即宣布,在成渝地区成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别于开放改革前沿的深圳特区,这是实践「以点带面」的全新「特区」概念,也等于是西部第二阶段开发的试金石。 H型互补产业链 外商投资热 成渝经济区内的重庆与成都人口分别为2808万和1059万,且相距只有260公里,是难得的「双子星城」。黄力泓巧喻的指出。其中,重庆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具备制造业、能源、化工等产业基础,成都的高科技、航天、观光业则稳坐西部第一把交椅,但双城发展障碍都在于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你看看,就在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的南北,各拥有一排密密麻麻的都市群,而且每一个都叫得出名号,」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院长黄力泓指着地图解释。「西侧从绵阳到宜宾,东侧从南充到江津,正好是各具能源、航天、重工业、高科技的特色产业链,若再由成渝两城之间做交通连结,就成为H型的互补架构,」黄力泓补充说。为营造外资西进诱因,2000年至今,中共中央已在大西部投入超过2兆民币进行基础建设,并提出多种免税措施;这次,成渝双城被中央相中,除了先前的食品、房地产等「人头生意」热潮高烧不退外,现在物流、高科技、汽车配套等也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城乡改革实验区已经启动,都市化将提升消费力,连零售业也看好未来五年内西部将再造一波扩点荣景,」黄力泓说。由成渝经济区领军的中国西部已进入新一波投资热潮,投资者正前仆后继,展现不可忽视的未来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