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是广告营销的狂欢。

两年前已经开始广告轰炸的三株在1996年获得了20亿的销售额,秦池因为前一年获得“标王”而知名度爆增,三九胃泰的广告已经矗立在了纽约曼哈顿广场。这一切让很多初闯市场的企业家“相信”:广告不仅是最有效的营销策略,也是最有效的成功策略。广告,成了一切。1996年,“爱多VCD”投入450万推出了“好功夫”广告片,接着又投资8200万元中标央视天气预报后的五秒广告档。到年底,爱多VCD的产值就达到两亿元,1997年更是窜升至16亿元。同年,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广告,还有郑州亚细亚商场和“椰风挡不住”。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草莽营销,将很快会显现它的恶果。1996年另一场营销大战在彩电界上演。4月1日,国家将进口彩电关税下调12.5%,国产彩电业面临生死考验。长虹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3月26日,倪润峰宣布将全国61个城市的彩电价格下调18%-30%,这一举动立刻得到了其他国产彩电厂商的响应,全行业的降价行动随即展开。到年底,国产品牌彻底击溃了洋品牌占据了71%的中国市场。但是这种靠价格优势赢得市场优势的办法,虽然第一次让中国本土品牌扬眉吐气,但却可谓是饮鸩止渴的“惨胜”。几年后,全行业丧失造血机能、毫无核心技术的尴尬事实,让价格战的战果荡然无存——DVD专利费,成为日后“中国制造”无尽的痛。1996年年底,曾任联想公关总经理的陈惠湘写了《联想为什么》,这是第一本研究中国现代公司的商业书籍。同年,中信出版社推出了英特尔总裁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从中关村到硅谷,IT产业开始变得炙手可热。这一年,在北京出现了第一家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