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09年的彼得8226;杜拉克在29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本管理著作《经济人的末日》。到1995年,他早已是蜚声世界的“管理大师里的大师”。但这位大师却迟迟没有被介绍到中国。即便1980年代初,也只有一本薄薄的台版小册子《有效管理者》开始在精英阶层流传。“杜拉克”这个译名就是此时从海外传来,并被那时的“杜拉克粉丝”延用到今。与后来“德鲁克”的译名差异,成了前后两代杜拉克拥趸的鉴别标志。1995年,《中外管理》作为杜拉克思想的追随者,开始率先深入介绍彼得8226;杜拉克。从此,这个名字慢慢被国人熟知。在国内,企业家开始更多思考管理的含义。6月,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在《中外管理》发表文章:《我的管理观》。同时,出版界对管理理论的敏感也在提升,惠普的创始人之一戴维8226;帕卡德在这一年出版了《惠普之道》。同年,中译本就由新华出版社推出。

在思考的同时,中国企业的自我发展模式实践也初有成果。区别于海尔的多元化战略,广东格兰仕依靠产能规模形成成本优势进而抢占海外市场的高度专业化模式,引起了大家关注,并开启了后来蔚为壮观的OEM大潮。1995年,出了一个另类人物王海。不管世间对他褒贬如何,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企业的质量意识,并培养了中国消费者的权益意识。此后每年的“38226;15”,都成了一道检验企业良知的试金石。1995年,马云开始做“中国黄页”;刘永好组建新希望集团;央视首次推出时段广告“标王”,被秦池夺取。台湾歌手齐秦,在这一年发行了唱片《痛并快乐着》,这个充满辩证的短语,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味的流行词汇。1995年,温州鹿城运输公司法人代表张朝荣因“红帽子”出了麻烦。他经历磨难,最终摘掉“红帽子”,拿回了营业执照,此后,民企产权明晰,回归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