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山有水,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至此,逍遥过冬。三门峡是一个厚重的城市,有故事有底蕴,三门峡的名字本身就源于一则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阻挡大河的高山劈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滔滔大河得以东流而去。之后,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也在这里流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从此诞生了一个名为“道教”的宗教,这里也成了道教的圣地。三门峡是一个安逸的城市,它资源异常丰厚,人口总量却不大。三门峡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而且这些矿藏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而且分布相对集中、覆盖浅、易开采,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和能源开发基地。所以,虽然三门峡的经济总量并不大,但人均GDP和收入在全省比较靠前。然而,三门峡也是一个脆弱的城市。
![人们不熟悉的古诗词 亡羊补牢犹未晚](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7515386253071.jpeg)
一度,涸泽而渔的开发模式让三门峡的“金子”快速流逝,虽然成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群体,但整个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有水快流”发展到了最后就是“无水可流”,金山银山没了,清水绿山没了,整个城市的底气和信心也就没了。aihuau.com三门峡的决策层很快认识到了问题,他们迅速行动,以最快的速度扭转了这一局面。从“卖血”到“买血”再到“造血”,思维方式的转变,变成了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有水快流”到“细水慢流”,期间需要毅力无数。不过循环经济的实施,也让三门峡人尝到了可持续的“甜头”。经济模式的转变靠自我的决心就可实现,而信用的恢复则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资金的趋利避险属性,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就会成为金融“绿洲”“资金洼地”,刺激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吸引大量资金注入,不断加高加宽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反之,则会成为域外资金注入的阻力,制约区域经济活力,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制造壁垒。三门峡就曾一度遭受过这种壁垒的困扰,出现“无款可贷”的局面。就像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一样,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缺失了金融机构的支持,一个区域的经济前景自然不容乐观。但是三门峡人,却靠着直面危机的勇气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成为一个金融生态名城。??古人云,知耻而后勇。三门峡的努力也让我们诠释了经典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