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从经济学家到领导者



1908年,哈佛商学院最早推出了一个叫做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的新的学位项目,开创了全球MBA教育的先河。100年来,MBA教育蓬勃发展,业界和社会的不断反思功不可没。作为中国MBA教育风向标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企业和媒体公认的盛名之下,认真总结和思考国内外MBA教育成败得失,与时俱进,主动寻求变革,于2008年9月正式推出“新版清华MBA”,尝试把MBA教育在新的百年中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版清华MBA”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不同认知和先进理念?中国的MBA教育将走向何方?……作为“新版清华MBA”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身兼“哈佛商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理事会理事”、“亚太商学院联合会(AAPBS)主席”,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前方的遥远处…… MBA,未来领导者

说起MBA的培养定位,与人们首先联想到的“职业经理人”不同,也与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惯常的“商业领袖”等高蹈定位不同,钱颖一院长给出了“未来领导者”的新答案。“国外顶尖的商学院比如哈佛商学院,在自己的使命中不仅仅强调培养‘商业领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钱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如今的MBA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远远超越了被人们定义为“追逐利润的企业”这一商业领域。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与社会的大多数组织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除了企业之外,很多非赢利组织,包括政府机构和NGO,都需要MBA来领导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组织之间,彼此是互联互通的。

“比尔·盖茨创建微软公司,‘退休’后管理慈善基金会;保尔森(Hank Paulson)以前供职于投资银行高盛,现在是美国财政部长。”钱颖一说,“现在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或政府机构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趋势,所以有人预测,继‘商学院(Business School)’和‘管理学院(Management School)’之后,‘领导力学院(Leadership School)的时代即将到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之所以把自己的MBA教育定位于培养未来领导者,没有用‘领袖’一词,是因为在中文中,‘领袖’通常只用于个别伟大的人物。”钱颖一补充道,言语间流露出清华人惯有的严谨务实和不事张扬。

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和领导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在钱颖一看来,“职位的高低、是不是CEO,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影响力、领导力、创新力。领导者的领导力、创新力、敏锐的洞察力、先进的理念,在企业内能够影响他的跟随者,在企业外能够影响整个行业,甚至更广阔的范围。”钱颖一认为,管理者和领导者之间,并不是一定要有截然不同的区别,而是存在着很多内在联系。“新版清华MBA”的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领导者,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是商业企业还是非赢利组织,都需要这样的领导者。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管理咨询是各大商学院的优质MBA生源;相当一部分MBA毕业后又进入了管理咨询行业,而没有去做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为什么?钱颖一告诉记者,这在美国也是普遍现象。他认为,一个庸俗的解释是,大学毕业生最聪明的人去咨询、投行两个行业最多,而商学院要招最优秀的人。他进一步分析说,投行和咨询工作看起来像纸上谈兵,但却能锻炼和培养人。投行和咨询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所做的项目往往是高层次的和战略性的,比如上市咨询、战略重组等高端整合性工作,其所打交道的对象通常都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CEO、高管等企业的最高端人士。这有利于咨询和投行业的人士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具备领导者的素质。“这和中国的‘从基层做起’,把人送到基层去的培养模式不同。”钱颖一说,“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更注重内部的人才培养,而美国的公司则偏重通过市场来招聘人才。更深层次的奥秘在于,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环境更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特别是‘摆平’各方利益的能力,所以从基层‘拼杀’上来的内部人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而西方企业的领导者则更注重做事的能力,虽然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很重要。”

aihuau.com

如果说培养“未来领导者”的战略定位,是MBA教育的美好愿景、是理想彼岸的话,那么,现有的MBA教育问题在哪里?如何变革才能找到那艘接引之舟?

  

MBA教育,从1.0到2.0

“名不正则言不顺”,钱颖一院长非常重视对字词本义的正确翻译和理解。在回答为什么要对如今的MBA教育进行变革的问题时,钱颖一首先指出了如今MBA教育的认知误区。他不厌其详地向记者解释说:“在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MBA学生和学术硕士生一起,都被人们统称为‘研究生’,这是不准确的,造成了误导。英文Graduate Student的原意是大学本科毕业以后的学生,并没有‘研究’的含义在里面。”钱颖一说:“MBA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MBA学位是职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而不是做研究的学术性学位,我们不能沿用过去培养学术型硕士的方法来培养MBA。”他认为,学知识做研究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思维,而MBA教育作为高端的职业教育,只学知识还不够。MBA教育要从仅仅传授知识变成全面培养领导潜质,还必须具备必要的技能和品格,其中包括沟通技能、谈判技能、社会责任、伦理、领导力开发等。

针对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的尖锐批评,钱教授带领记者从头回顾了一遍MBA教育的历史:“今年是MBA教育100周年,但不要以为管理教育100年前才开始。事实上,在哈佛开创MBA学位以前就有很多管理教育,但大都是在企业内部或在大学之外作为职业培训进行的。那时的大学是象牙塔,不办管理教育。”钱教授继续解释说,在哈佛之前,沃顿(Wharton)1881年开办了本科的商业教育,而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在1900年开办管理硕士学位,叫“商业科学硕士”,Master of Commercial Science(MCS)。而“工商管理硕士”即MBA这个学位是1908年从哈佛开始的,MBA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学位脱离了研究型的硕士教育。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福特基金会支持的一份研究报告对MBA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份报告批评当时的MBA培养太像培训,不是教育,教的全是技巧,没有一般性理论,不够学术。这以后MBA教育就开始强调学术了。到了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又出现了另一轮的对MBA的批评,这一次是从相反的方向,认为MBA教育太学术化了。比如明茨伯格批评MBA教育是“把错误的知识在错误的时间教授给了错误的对象”。这只是近年来一系列的反思批评之一。这些批评的相同因素是,现在的MBA教育是供给决定需求,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教学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学科和学术兴趣来决定教授的内容,这不一定是雇主和学生最需要的,尤其是对未来的管理者、领导者而言。

钱颖一认为,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也是目前中国企业对MBA的期望与现实之间落差比较大的原因之一。“中国提供MBA教育的大学,一类是以原来工科为基础办的管理学院,一类是以原来文科为基础办的管理学院。”他说,“管理教育在原来的工科院校中往往是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起来的,而在原来的文科院校中往往是从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从这两个基础为出发点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实践衔接,都需要做很大的调整。”

钱院长介绍说,如果说中国目前的MBA教育是1.0版本的话,新版清华MBA就升级到了2.0版本。目前的MBA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存在偏重知识传授的缺陷,忽视能力的开发和品格的培养。其次,它是按照教师的专业学科进行课程设置,多是职能性课程,而且知识的传授以专业学科分界,形成一个个“隔间(Silo)”,缺乏多学科整合性课程,与企业现实中更多综合性、整合性问题的客观实际不符。第三,无论是基于理论的学习还是案例教学,都是基于书本的学习,不是基于实践的学习。最后,要求MBA学生写基于某个狭小领域、需深入研究得出一般性结论的学术性毕业论文,与企业管理工作中讲求“综合、全面、具体”的实际南辕北辙。新版清华MBA针对以上偏颇,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变革,设置了“能力与品格(Being)”、“必备知识(Knowing)”和“整合与实践(Doing)”三方面培养内容,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软课程没有捷径

为了让学生更加重视“软技能”的培养以增强“软实力”,清华新版MBA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开学后的前八周,让学生全身心地只学习“软课程”。有人认为,软课程所包含的“领导与团队”、“伦理”、“品格”等,恰恰是不能通过短时间内的集中学习而形成。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对悖论。对此,钱院长解释说,软课程集中授课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战略考虑,给出一个特别强烈的信号,告诉学生在清华这样一个过去被认为很重视硬课程的学校,现在非常重视软课程。二是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教学实践中发现,当硬课程和软课程在同一时段学习的时候,所有的学生几乎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硬课程的学习中,因为硬课程的作业、考核很“硬”。比如,当领导力和决策模型一起开课的时候,决策模型每一周都有很多要计算的作业,往往占用了学生的所有学习时间。现在,软课程集中授课,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具体到学习的效果上,有些软课程沟通技能、谈判技能以及写作等,通过集中学习,在短期内可以见效很快。“斯坦福在去年开设一门软课程,侧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两三个月时间的学习,对比学生的最初和最后的写作作业,发现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钱院长介绍说。“当然,对于伦理等课程,就不能要求立竿见影,需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计划中。领导力的提高需要很长时间,不可能通过一门课完成,但是在MBA教育的一开始就上领导力方面的课程,显然更有益于发掘学生的领导潜力。”

 钱颖一:-从经济学家到领导者
钱颖一进一步指出,软课程中的职业规划课,有自我测评这一环节,这是中国学生过去比较欠缺的。新中国建立后,模仿前苏联,砍掉了心理学这门学科,认为那是唯心主义,只剩下师范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在现代管理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往往是不少软课程的学科基础。“对于领导者,不但要对自我有清楚的认知,还要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对别人有清楚的认知,因为你要影响和领导你的跟随者。”

案例教学的利与弊

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案例教学,影响MBA教育多年。对此,有识之士质疑“案例教学”在中国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国人可能习惯了自古以来的通过听讲获得知识和从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方式。新版清华MBA要求学生更多地直接在企业中进行操练,是不是对哈佛模式的一种修正?

钱院长说:“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讲授式教学要高。哈佛MBA案例的撰写者必须同时写教学笔记,从各个可能的角度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理论为主线,配之以应用例子,给定某些条件后,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很多案例是开放式的,结论经常模棱两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能会有些不太适应。”

“哈佛的MBA教育,最开始也是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到法学院案例教学方法的启发,开始实施案例教学,并在哈佛商学院成为一种‘教义’,以至于极端到连会计、金融等用讲授式教学更有效的学科,也非要用案例式教学。”

钱颖一认为,讲授式教学与案例教学,二者互有利弊。案例教学比讲授式教学离现实更近。虽然MBA用的案例不像法学案例那样完全真实,但至少来源于真实的情况,写成案例后虽然总是侧重于某些方面,但综合性确实比较强。然而,人们仍然可以从两方面批评案例教学。一方面说它不具有一般性,缺乏理论条理,看待问题的高度不够。案例永远是案例,只是一个具体问题,不能抽象到一般性。解剖一百只麻雀,永远还只是局限于麻雀,不能抽象到飞禽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可以说案例仍然是人为的,而非真实的,因为所有的案例都已经把问题清理得很清楚、数据也很集中,而现实中的问题边界是很难界定的,信息和数据是散在各处的。

钱院长说:“弥补案例教学缺陷的方法,一种是借助传统讲授教学的条理性,因为有了理论的高度后,很可能就会触类旁通,关照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不同现象。现在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另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真正进行从实践中的学习,叫做‘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这种学习方法是通过现实中的真实项目,而不是清理干净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以前的案例可能是把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相关内容给你清楚地挑出来,而现在是真项目、真企业,财务信息或者需要到网上去搜寻,或者需要到政府有关部门去查找原始的报备材料。”“如果你能从一百多页的年度财务报告中找出你需要的那一页,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除哈佛外的其他商学院,大都采用既有案例教学又有讲授式教学的混合授课方式。现在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再加上‘体验式学习’,即通过实践的学习。”钱院长说。新版清华MBA中有一个新增的部分叫做“整合性实践课程”,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体操作一个项目,可以从三个方向中任选一个:或者写创业企业的商业计划书来吸引风险投资,或者针对一个成熟公司的上市或战略重组问题进行管理咨询,或者选择在清华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上来实现自己的管理架构设计。“我们与《管理学家》杂志合办的案例大赛,就是整合实践课程的雏形,现在要把它变成一个必要环节,要求每一个MBA学生都做一个。”

钱颖一认为,“如今的变革,并不是要把MBA教育倒退到职业培训。在教学方法,需要达到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学习三者之间的平衡。”在实践性学习中,学生作为参与者,面临的压力和环境,对学生未来成为领导者很有帮助。但也要看到,实践学习并不是MBA教育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MBA教育也不能无限制地强调实践,应有自己的边界。

“教育中有培训的内容,但教育不是培训。MBA项目是职业教育,而不是职业培训。”钱颖一说,“培训只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技能强化,教育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塑造,从而达到素质的提升。”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认为,商学院中甚至应该容纳看起来与实践毫不相关的学科,比如心理学,来为学生今后的管理实践带来贡献。

  

从著名经济学家到成功领导者

根据钱颖一院长的统计,在国内排名前20的大学中,大约有一半的大学,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是合并在一起的,而另一半的大学,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是分开设立的。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既包括经济学科又包括管理学科,是经济与管理合一的学院。

具体到自己的工作上,钱颖一认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难度要比兄弟院校中单一的管理学院的管理难度大很多,因为经管学院横跨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两边都需要发展。作为一名经济学家,钱颖一当院长后的第一个大动作是MBA项目,而不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经济学科。这是因为MBA项目是清华经管学院最大的教学项目,而管理方面的师资也占到清华经管学院教师总数的大多数,所以他希望清华经管学院通过“新版清华MBA”在全国的管理学院中继续发挥领军作用。

在谈到自己经济学家的背景对管理工作的具体帮助时,钱颖一觉得经济学家做管理者有一些优势,因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方式对管理工作很有帮助。“经济学家懂得得失互换(Tradeoff),清楚做什么事情都有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管理上就不会冲动、极端。另外,经济学对管理学的影响也很直接,比如公司战略、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创新与创业等领域,都用到很多经济学的分析,博弈论等经济理论对管理也很有帮助。”

钱颖一还告诉记者,自己做清华经管学院的院长两年来,在管理学院的同时,也在学习管理。他说,有趣的是,在一所大学的各个学院中,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是和市场距离最近的学院,对国际化、全球化等外界变化的感知也最敏感。这在全世界都一样。而在中国,商学院(管理学院)与学界以外的政界、商界、媒体界之间的关系的紧密程度又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和教授的言论,都很可能会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这是商学院有影响力的标志,另一方面也可能给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谋定而后动。为了顺利推出新版清华MBA,钱颖一作了周全的考虑,而且采取了很多过渡性措施。清华经管学院为了新版MBA成立了多个研究小组,改革方案是在教师的充分参与下讨论了一年之久,并汇集了所有教师的智慧,反复征求了每一个人的意见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软课程加上来,而硬课程的门数不减少,在实在需要减少学分的情况下,又尽量相对平均地减少。同时,实施新版MBA采用了渐进的方式,在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部分试行,然后再逐步展开。

在采访的最后,当记者探听清华经管学院的下一步构想和重大举措时,钱院长在以简单的“不可说”婉拒之后,又进一步以“好多事情如果未做先说,往往就做不成了”来做解释,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沟通艺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9872.html

更多阅读

徐来:从演员到美女卧底

徐来:从演员到美女卧底李婍徐来是民国年间真正的美女,不但是民国时代的美女,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她都是当之无愧的美女,她的容颜放到今天也同样是回头率极高的美眉。因为她长得很标致,在三十年代就有“东方标准美人”的光荣称号。不仅

钱颖一 钱颖一的学术水平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81年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读《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读《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这本书是2013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不但在历史学界,也在一般的读书界引起广泛注意和评论。书的作者郭静云,被称作“学术奇女”,连籍贯都不太清楚,据说是俄罗斯犹太人,叫什么卡雅,但她自己说是台湾犹太人,是

钱颖一:大学对好学生的评判标准异于中学,五个特质

梦里江河的话:钱颖一今天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开学典礼演讲中说到,“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是“好学”的五个要点,也是好学生的五个特质。我觉得,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宁愿让孩子损失一些考试成绩,

声明:《钱颖一:-从经济学家到领导者》为网友渔潅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