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家 自动控制与自动化生产



《理论经济学》第三编劳动方式的变化(8—10章)

第八章内容介绍

和以往的社会生产包括和工业化初期相比,例如和十九世纪相比,当代的社会生产究竟发生了怎样的革命性变化呢?这自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本章是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从活劳动与过去劳动的关系进行研究,是着眼于劳动方式的变化。这也是第三篇的整体内容。

着眼于劳动方式的基本特征,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产业革命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以增加的物化劳动的支出代替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并由此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目前仍远未结束的当代社会劳动方式的变化,则是以增加的物化劳动的支出,代替劳动者脑力的支出。当代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就是以这种方式得到实现的。

————————————————————————————————————

一、生产的程序性与自动化

    自马克思逝世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劳动方式的变革则具有根本性的划时代的意义。我们这里所说的劳动方式,是指与相应的生产过程紧相联系的活劳动耗费的基本特征。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纪以来的工业生产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l)手工业,小手工业师傅带少数帮工和学徒,每个工人都生产整件物品;(2)工场手工业,较大数量的工人聚集在一个大企业中,按照分工的原则生产整件物品,每个工人只完成一部分工序,所以产品只有依次经过所有工人的手以后才能制成;(3)现代工业,产品是用动力发动的机器来生产的,工人的工作只限于监督和调整机器的动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338、339页)。那么,当代社会劳动方式的变革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大致而言,有两大类型。从加工产业或更一般地物质产品生产的角度讲,是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以脑力劳动的凝结为主的产品或中间性成果例如产品的设计,则是大量原先非规则的劳动,转变成了借助计算机的辅助性操作。劳动方式的这两类变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各具体的生产过程,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转变成了按既定程序的自动运行。也就是,在相应的程度上,转变成了自动化的生产过程。

可是,生产过程的程序性却决不仅仅是当代社会才有的事实,毋宁说,无论是较低或较高的发展阶段上,实际的生产过程总是表现为客观的程序性,即以一定的工艺方法对产品的制作、加工过程。实际生产的进行,总是要以人们对生产条件或多或少的正确认识为前提,只要形成了相应的条件——总的讲就是具体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两大方面,这时候,随着过程的推移,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在这里,生产的各种准备和实际的生产过程,就是造成各种必须的条件,而相应的产品就是预定会出现的结果。通常,期望的结果也就果真出现了。因此,这里的所谓程序性,就是指对相应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和使这一过程实际地再现出来。不过,如果我们分析生产发展的较低阶段,那末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对产品的加工制作既非严密规整,而且还和劳动者非规则的实质上是非程序性的劳动联系在一起,从而是呈现出粗陋的特点。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过程也因此就必定缺乏严格的程序性,只是说,由于这时候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几乎仍然步步需要有不规则的活劳动的伴随。还可以进一步地指出,即使是单个地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生产的粗陋性质。我们这样说当然不是混淆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或工场手工业的界线。机器大生产和手工生产或工场手工业相比当然是巨大的革命性的变革,我们现在是讲自动控制的生产方式。但严格的程序性也决不就是自动控制的生产方式,早在计算机为主体的控制技术出现之前,具有较严格程序的生产流水线就已出现了。那末,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有那些基本特点呢?谈这个问题之前,可以简略地回顾一下自动化程序生产的形成过程。

(l)手工业阶段,这时候只有相当低级的程序性,生产的实际状况是和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活劳动付出的多少直接相关。一方面,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生产的面貌和结果既是和劳动者生产技能的发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同时就给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较广阔的范围。这就是说,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与活劳动的支出状况相联系,形成了实际生产结果的重大差异。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讲,劳动者实际是相当软弱的。和手工业方式相联系,生产的紊乱仍是一种必然,隐藏着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巨大浪费。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不经济就是必然的事。

    (2)工场手工业。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的关系看,工场手工业既是手工生产的延伸,一定程度上却又是流水作业的先声。

    (3)孤立地运用机器的生产。如各个工人几乎互不相干分别操作机床进行加工劳动,就属于这一类。和运用简单工具的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这样运用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但这种情况下机器的使用,实际是间断性的,从企业生产整体讲,很大程度上是非程序性地运行的。当然同样地,这种情况既给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留下了余地,而生产的明显紊乱、浪费等现象也继续大量存在。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和手工生产时期相比还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4)在使用机器基础上的单纯性流水作业。生产过程是表现为较严格的程序性,是各道工序前后相继的流水作业。但这只是单纯性的流水作业,不存在严格意义的自动控制与自动运作。一方面,这显然是生产上的重大进步,生产本身因劳动者非规则的或孤立的操作而造成的非程序性,各道工序因为不存在严格的有规则的联系而引起的生产的紊乱和浪费,很大程度上被克服了,从而劳动生产率又得到了新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流水式生产线本身既然具有相当严格的程序,它就具有巨大的强制力量。它迫使劳动者服从它那严格的程序,各个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和内容也就被严格地限定了,在很大的程度上劳动者成了生产过程的附属品,确切地讲,这是与机械性的流水作业相联系的被动式劳动者的单调劳动。生产本身虽然是以运用各种机器等较先进的劳动手段为基础,但其实各道工序仍然依赖劳动者的直接操作。此时的情况是,因为生产过程已具有相当严格的程序性,即单纯的流水线作业,所以对劳动者的操作劳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劳动者是被单纯性的流水作业相联系的严格的程序要求紧紧地束缚起来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变得相当被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扼制了。在极端的形式下,甚至会变成强制性的繁重劳动,就像我们从卓别林带有夸张性表演中所看到的。当然已经指出,单纯性流水线的建立本身是生产进步的表现,就其基本特征即相当严格的程序性而言,就是以对生产过程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为前提的。但是在这里我们毕竟看到了,单纯性的流水作业,既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退步。这其实是在客观上向我们表明了,虽然单纯性的流水作业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出现的,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在社会生产的继续发展中,这种局限终将被突破,而且也果真被突破了。

    (5)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程序性生产。机器操作、生产的程序性仍然是必要的前提,但是和以前不同,现在生产的严格程序性不但由机械化的流水作业来保证和实现,而且是通过计算机系统以及其他自动控制设备的监控来实施。特别重要的是,生产程序是存储于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接受外部信息相应地发出指令和实施操作。为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是既定的储存于计算机中的生产程序,另一方面是接受与生产过程紧密关联的各种重要信息,随后是发出相应的指令和自动完成操作。从较宽广的角度讲,计算机系统、被控制的生产流水线都属于生产现场,计算机的监控就属于生产体系中的极重要部分。不过,例如就加工工业而言,如果我们说劳动者通过运用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这里所讲的劳动手段虽然广义地讲包括了计算机控制系统,但在此计算机毕竟不是直接进行加工的劳动手段。所谓计算机对实际生产进行监测、控制,直接地也是指对其他劳动手段及被加工的劳动对象进行监控。之所以单独列出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因为它们在自动化的生产体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们正代表着自动化生产的基本恃性,是使自动化程序性生产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的基本特征

    现在,恐怕有必要简略地谈谈自动化生产现状。当代社会,即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最高的西方国家,真正达到了比较高级的自动化生产水平的,大约也只是工业生产中的相当小的部分。目前工业生产的大多数,即使发达国家,实际还只是实现了局部性的自动化生产。其他产业部门的自动化生产程度大多数还要低。一般规律是,无论那一产业,与之相联系的专用技术越发达,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也就越高,而计算机的自动控制,则是各产业的自动化生产的共同性条件。典型的例子如对航天器运行轨道和运行状态的控制与改变,航天器的科学探测或其他实用任务的执行结果,则是相应的具体产品。

办公室的自动化和范围更广的管理劳动的自动化,是另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领域。在这里,自动化主要是表现为,原本枯燥的、重复性的种种事务工作,可以借助计算机规范化的辅助操作来进行了。但是,至少就现状而言,管理劳动或办公室的事务性劳动,仍然是以包含着频繁间断的方式完成的。

如果实际生产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把这复杂的生产过程归结为可以自动执行的程序,这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很明显,这样归纳并执行的程序也有低级和高级的差别。生产程序的编制和运用,需要有对实际生产过程的比较详尽、准确的了解,并要具有相应的自动化生产得以实现的具体条件。所以,对于生产过程的程序性,我们也决不要有片面的理解,以为程序性就是简单化的整齐划一、机械地重复进行有限的运动过程。——这只是那些比较简单、低级的程序,程序的本质是对过程的因果性的有规则反映。显然,对过程因果性的了解越详尽、准确,相应的程序也就越复杂越高级。因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变化的,所以,越高级的程序就越是具有较大范围的可变性。这比候,程序本身就是相当灵活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自动地作出相应的改变,或者说,各种较复杂情况出现时的处置方法预先就包括在编制的程序之中了。但是另一方面,尽管各种较高级的程序是考虑到了一些复杂情况,以至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异常情况也会作出适当的处置,但灵活程序或较高级程序毕竟也只是某种既定的生产过程的反映,这是对某种生产过程认识的固定化。这同时就为实际生产过程及其结果规定了限度。  

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信息的自动接收、传递与处置,包括指令信息与状态信息的传递,是系统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操作、执行过程的自动化,首先取决于信息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但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与各具体生产过程的运行紧相联系的重要信息。

   可以简要地概括一下当代社会计算机的实际使用状况。计算机在以下各方面的使用,本质上是将比较枯燥、单调,很大程度上是重复性的脑力劳动,由计算机来高速地加以完成。这些使用方面包括:各种科学计算或实用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行政管理,文字资料图表处理等等。而所谓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计算技术,所模拟再现的,就是人脑稍为复杂一些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样是以计算机的运作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相对要复杂一些的脑力劳动。

从整体生产讲,一般情况是,计算机的这类运用,只实现了某个生产阶段的自动化,全部生产过程即系统性的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例如某个企业整体生产自动化程度尚低,但该企业已在运用计算机作新产品的辅助设计,这时候只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局部自动化。如果这类中间性成果成为独立的产品,例如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图纸以技术商品的形式出售,那末,就这样地独立化的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自动化程度就比较高了。还可以举信息产品的例子。信息的提供也会成为商品或类商品,当互联网使全世界的巨量信息同时涌现,而信息搜索软件使上网者很容易就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的时候,正表示互联网提供信息产品即生产网络信息产品是以相当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的。另一种情况是,计算机成了某个比较发达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中的控制中枢,比如自动化生产的“无人工厂”以及由机器人承担的任务的完成——最终由人控制完成了相应的生产过程。 

从这一简略的叙述又可以得出结论:就现状而言,即使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加工工业的很少一部分自动化程度略高一点外,工业的大部分及其他产业部门的绝大部分,要实现系统性的自动化生产,实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劳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的角度讲,系统性的自动化生产,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随着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已可以预见,人类社会必定要走向系统性的自动化生产的。 

另一方面,社会自动化生产的继续发展和进步,也永远不会停止不前。别的且不论,当人类在某一领域有了新发现,生产上有了新的进步的时候,这同时还意味着,原来某一相关方面按部就班的自动化生产方式实际就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从头再来了。诚然,这是在比原来要高得多的基础上的重头再来,但是很明显,就当前的问题而言,要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方式的自动化生产,决不是轻易就能成功的。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都永远也不会走到尽头,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走到新的起点。以近几年方兴未艾的纳米科学和技术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但研究人员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这样的工具,已可以探知单个原子的外形,而且还能够把原子四处移动。采用由体积只有分子大小的工具和机器加工的纳米技术,科学家已经用碳纳米管研制出内孔直径只有百亿分之一米的试管。直径只有0.03英寸的静电发动机的转速已经达到每分钟24万周,最高速度达每分钟60万周。人们认为,纳米技术的开发,将在生物、医学、微电子、信息、材料等众多的领域有巨大而深远的应用前景。

很明显,这一类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劳动极富创造性,那同时又是最少“秩序”、高度变化的活劳动的支出。而这样的探索性的劳动过程,不可能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过程。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新产品的产生就必定越加频繁。而新产品的研究,新工艺流程的设计、建造,必然包含着探索成分,这样的生产劳动在相应的程度上必然是非规则的、非自动化的;只有随着试制产品转化成定型产品的生产,相应的生产过程才有可能转变为高度自动化的生产。

    各种存储与输入计算机的程序,归根结底总是由人来编制的,如果说,也可以由计算机来编制出新的程序,那末,这也是运用人所已经编制出的程序的结果,就是说,是以已有的模式为基础的。与之相比,人的思维则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突破既定的模式,突破已有的程序,即突破已经形成的认识,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所以从根本上讲,计算机的认识能力就决不能与活生生的人相比美。人尽管经常只是在已有的模式、在已经获得的知识的范围内思考,而没有新的突破,但这决不是人的思维活动的最光辉方面,人的思维活动的最光辉方面,就是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模式(程序)、原有的概念。所以,尽管在既定的模式、既定的程序的范围内,计算机分析处置问题的能力往往大大超过人,但是这一点也不表示人的思维能力不如计算机。

    关于操作性动作的自动化。我们知道,单纯性流水线作业已经具有比较严格的程序性或规则性。但这时候实际操作动作的完成,主要依赖于劳动者的相应活劳动的支出,只不过这些操作性劳动是被限制在严格的程序范围内。所以劳动者的地位就变得相当被动了。单纯性的流水线作业是机械的死板的东西,在那种生产方式下,生动的人的劳动必须适应死板的机械的程序。与之相反,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体系里,严格的机械的动作,将不再由劳动者来完成,而是直接转变为各个机械的自动动作,这就是实际操作的自动化,从而,劳动者也就从单纯性流水作业的被动式动作中解放了出来。劳动者重新争得了主动权。是在新的条件下,以相应的物质与非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主动权。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了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和单纯性流水作业的本质区别。虽然从外表上看,两者都是“井然有序”的生产,都属于机器大生产——这些共同点也是重要的,但两者却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自动化生产当然也是逐步实现的,是在以往的生产成果基础上的继续前进中逐步实现的。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要实现自动化生产,必须在两个关键方面取得突破:由计算机来自动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的单调操作转变为严格准确的自动化的程序动作。就第一点而言,自动化控制有赖于崭新技术的出现,主要依赖于运算、判断能力强大的计算机。当然,就自动控制而言,也不仅仅是计算机,还有其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等,但计算机无疑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既然计算机推理的基础是劳动者对客观生产过程的逻辑认识的固定化,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比较正确的认识的特定形式的表现,所以,那就是省去了劳动者的重复性的思维即呆板的、单调的、机械的脑力劳动。也就为劳动者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所以,这也是人的脑力劳动的解放。就第二点而言,从劳动者按照外界强迫要求的严格程序从事单调的重复性劳动,到转变为同样按照严格的程序,但却不必由劳动者来亲自完成,而是操作性机械的自动动作,这当然同样有赖于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在单纯的流水线作业生产方式下,劳动者是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原来由劳动者亲自完成的程序严格的操作劳动,又为向机器的自动动作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所以可以说,单纯性流水作业,是社会生产向自动化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而自动化生产既然免去了劳动者单调的、呆板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所以这就为广大社会成员从事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新的广阔机会。简言之,自动化生产的逐步实现,乃是劳动方式的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

    现在,需要谈谈机器人。整体地讲,机器人本身就是劳动手段,但这是特殊的劳动手段。所谓机器人,概括地讲,是计算机的自动控制和在此基础上机器的自动动作在较小的统一体中的实现。它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更强。例如,由人最终控制的机器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自动完成某类特殊任务。这时候,同样是计算机程序性控制基础上的机器的自动动作。所以,机器人其实是自动化生产的另一形式。至于实际的自动化生产是采取生产线形式的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自动化生产,还是机器人形式的自动化生产,取决于有关的具体条件。例如,单纯性的有规则变化的流水作业,其发展方向通常是转化为计算机控制的生产线形式的自动化作业,而需要独立而灵活地加以处置的生产活动,可能更加适宜由机器人来承担——这就是机器人形式的自动化生产。另一方面,这两者也决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在范围相当大的自动化生产系统中,既要有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生产线,也需要有灵活操纵的机器人。因此,对于以整体生产的有机联系为基础的大企业,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和机器人形式的自动化生产,往往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一方面是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其间有实际是生产线一部分的专用机器人(或者不需要这样的机器人),另一方面是对各条生产线中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适当处置的机器人,还可以有其他的专用机器人。其次,与上述工艺性的加工过程有所不同的是该企业的管理性劳动,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的。因为这样运行的企业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活劳动的支出也是在相应的范围内更多地为物化劳动的耗费所代替了,而劳动生产率将得到更大的提高。不过,即使是发展程度非常之高的自动化生产,归根结底也还是在人的控制下进行生产的,这不仅表现在这样的自动化生产是在人给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直接地讲,是受人脑对该生产过程认识的固定化表现的给定程序的控制,而且自动运行的生产系统,仍然需要有活劳动的支出。人的最终控制,自然也包含于其中了。

  回过头来看,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从手工生产逐渐实现向机器大生产的过渡,直至形成机器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从劳动方式所实现的转变角度分析,真正的含义是以机器的动作部分地代替了人的体力为主的活劳动的支出,或者是由机器的动作完成了人的体力所难以以完成的动作。一句话,是以物化劳动耗费代替了相应部分体力为主的活劳动耗费。

计算机所代替的主要是人的脑力的支出。但是,如果从某个企业的整体生产讲,计算机的使用和企业产品的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分离的,那末该企业就还不是系统性的自动化生产。 

无论主要是代替人的体力支出的动力和加工机器,还是代替人脑力支出的计算机之类的智力机器,其使用的最终结果都是物化劳动耗费代替活劳动耗费,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促成新产品的加速产生。因此从基础上讲,代替人的体力和脑力支出的机器的运行,就都是自动化生产的物质基础;只是,真要实现系统性的自动化生产,整体生产过程就必须由代替人脑作出判断并发出指令的机器即计算机来控制。

    我们在上面说,在自动化的生产体系中劳动者重新获得了主动地位,而不是像单纯性流水作业时那样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就实际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的支出方式而言。但是很明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尽管生产也可以是高度自动化的,因而就劳动耗费的基本特征而言,劳动者也是主动的,但是还决不能由此保证劳动者取得社会的主动地位。正因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以劳动者就总是处在资本的笼头之下,从根本上讲是居于被动的、受奴役的地位;既然生产本身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是为了实现资本家的利益,而决不是为了劳动者的利益,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即使是赏心悦目的劳动,也会变成精神上无情地折磨劳动者的苦役。因此类似地,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从社会整体讲,之所以变得主动了,从根本上讲当然是由于适应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因为现在生产本身就是为了劳动者自己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当然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紧相联系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至少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核心部分达到了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和向各个生产部门的扩展,为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过渡提供了客观的基础。不过,社会生产力当然还要继续地发展,所以毫不奇怪,即使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如果基础仍然是单纯的机器生产,更不要说基本上仍属于手工业或工场式生产,那么,就直接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就仍然是相当被动的。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新的发展,生产的越益自动化都是必然的趋势。不过就现实而论,即使当代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比较成熟的自动化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比例,也还是较小的。而在我国,成熟的自动化生产更是罕见或少见。在社会总生产中所占比例极小。实际上,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某个企业的工艺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但却并非就是系统性的自动化生产。局部性的自动化生产就比较普遍了,计算机在多个环节的普遍使用,是生产过程的局部自动化的最明显特征。但是,如果计算机系统还没有从整体上控制生产过程,如果众多劳动者的操纵动作没有转化为各种机器的自动动作——当然是受设定的计算机程序的自动控制,那就不能说生产过程已经基本自动化了。

在此,不妨对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作点展望。局部性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已相当普遍,可以不必讲了。航天飞行是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系统,飞行的航天器如实用通讯卫星,其相关任务的执行过程同时就是生产过程,这些生产任务的完成,除了地球上的控制者偶尔发出的指令,主要是依赖于预先存储于航天器的计算机系统的相应程序来实现自动控制飞行(生产)的。另一种类型是试验中的“无人工厂”。那主要也是以已经输入计算机的既定程序来实现自动控制的。当然,所谓无人工厂,也只能是相对的,而不可能绝对无人的。如果说,在未越出既定程序范围的运转条件下,这样的无人工厂之内确实可以不需要人参与其间,系统范围之外的控制者则是必定需要的。其次,如果对运行的自动生产线要作出超出储存的程序范围的调整(同时包括准备好相应的物质条件),那就只能由系统外的劳动者来执行了。这其实是不难理解的。无论多么先进的自动化生产,一定量的活劳动的支出总是必然的,否则的话也就不是什么社会生产了。还可以展望一下农业自动化。目前以色列的工厂式种植业是比较发达的,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程度也会提高,活劳动的支出会更少。从遥远的未来讲,广大的自然种植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如此,而不会仅仅限制于数量十分有限的工厂式自动化种植。

 

三、活劳动耗费与创造性劳动

如果我们所面对的是整体成熟的自动化生产过程,那些方面还需要劳动者的直接劳动即活劳动的支出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生产程序的设计。这里的程序设计是指从根本上讲属于崭新的程序。这是不能从原有程序推演出来的新程序,它们是劳动者对生产过程客观规律认识的一种体现形式,以求实现对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2)与生产过程的设计或改变相联系的是新的自动化生产线的建立或生产线的局部改变。一般讲,这需要劳动者运用相应的劳动手段,建立或改变相应的生产线。在此过程中劳动者将支出相应数量的活劳动。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崭新的自动生产系统的安装,已有的自动生产系统的局部改变,很大程度上也将能够借助于计算机的自动设计及自动安装。但是,如果这种新程序的设计或新式自动生产线的安装,是突破原有界限的结果,那就总是需要活劳动的支出,而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已有的自动化生产体系。

    (3)对异常情况,即超出原有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各类问题的处置。我们已指出,无论是比较粗糙低级的自动化生产,还是相当高级的自动化生产系统,都是以一定的程序为基础的。而不管这一程序所包含的因素是相当多还是比较少,能自动处置的各参数的变动区间是比较宽还是比较窄,从而是比较灵活的程序还是比较呆板的程序。作为自动化生产,总不能越出既定程序的界限。所以,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情况,即对这种情况的处置未包括在编制并存储的程序中,那就必须由劳动者去加以处置,即需要活劳动的支出。这类问题也会部分地以自动化的方式处置,但决不可能全部地以此种力式承担,因为如果是那样,这就是此种情况不属于“异常”,已经为存储的程序所考虑到,并能自动地由相应的机器等劳动手段加以处置。

  (4)还未转变为机器的自动操纵,但又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所必须,因而也为自动化生产的正常进行所必须的直接劳动。这些操作还没有包括在程序中,不然的话也就不需要活劳动的支出了。自动生产体系的启动和关闭,一定程度上也会包括在运行程序之中,但又不可能完全被包括。例如从已存入的程序讲,生产应继续进行,但如果从不宜存入程序的某些社会因素考虑需要暂时或永久关闭该生产系统,为此,劳动者当然可以直接操作,否则他们就决不是生产的主人而是物的奴隶了。

(5)对生产系统或机器人的重大维修。这也是指没有包括在既定的维修程序中的部分。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在现实的生产水平包括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够或不宜以自动控制的方式进行这类维修。这种情况下,就要由劳动者来直接地加以控制(活劳动的支出)。

前面所述,很大程度上是指各个生产单位内的直接加工过程。如果考虑到总生产过程中重要阶段的流通过程,那么,就前后相继的不同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讲,一定程度上流通过程就是以断续的即非连续的方式进行的,本质上,这就是非程序性。此时,相应的活劳动的参与就是必然和必须的。而且,各个生产单位之间生产上的联系,总是时时发生着变化,而新的联系的建立,同样需要有活劳动的参与即支出。此外,新生产单位的形成并转入正常运行、部分原有生产单位退出生产领域,以及对剩余生产资料的处置,都离不开活劳动的支出。

与之类似,各生产单位与个人消费者、各非生产单位的联系,很大程度上也是非连续的,活劳动的支出也是必然的。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自动化生产和过去相比,如和单纯性的流水作业相比,或者和没有严格的规整动作的使用机器的生产相比,更不要说和原始落后的手工劳动相比,是大踏步地前进了,但是,自动化生产仍然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生产劳动过程。活劳动的支出仍然是必然的,这本来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否则也就不成其为社会生产劳动了。在不断推移的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的支出可以减少,可以有暂时性的停止支出(生产过程仍在继续),但就各个完整的再生产周期讲,活劳动的支出总是必然的。就这一点讲,所谓自动化生产,也就不能完全按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换句话说,永远也不会有完全彻底的自动化生产,倒总是属于不完全的自动化生产。如果把我们上面已经较详细地描述过了的自动化的基本特征抽象掉,那么,自动化生产和非自动化生产相比就并无根本性的区别。即同样是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或者作用于劳动对象,只不过与手工劳动或非自动化的运用机器劳动时期相比,同量活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价值或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大大增长了。如果我们较具体地看一看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系统,那末整个自动化生产体系或生产线,包括被加工的劳动对象;直接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各种劳动手段,以及其他为生产的正常进行所需要的劳动手段,在劳动手段中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作为自动化生产特征的计算机等自动控制设备;最后是各种辅助材料。这些生产资料,当然都是在劳动者的控制之下,是在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者正常地从事生产所必须具备的生产资料。作为包含人的凝固劳动的各种生产资料,无论是高效率的计算机还是高度灵活的机器人,以及其他各种劳动手段、劳动材料,其中都凝结着大量的积累劳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量仍然是和它们被消费的程度相对应的,这只是价值的转移而决不是价值的创造,新价值只是新加劳动的体现,事情的这些基本性质都没有什么变化。认为机器人将成为独立的力量和人相对抗,成了生产过程或社会生活过程的主导者、支配者,成了人所不能驾驭的力量,这当然只是纯粹的幻想,其实连科学幻想也称不上。至于似乎机器人或其他新技术也成了创造价值的源泉,如果仅仅从现象上看问题,确实,首先使用某种高效率新机器或采用某种新技术的企业,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赚得高额利润,而这种事实在眼界狭隘的人看来,就成了新机器、新技术创造价值的证据,由此会进一步地得出结论:新价值不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或者新价值不仅仅由劳动者所创造。但是,这其实不是什么新认识,而是旧谬误。

  我们已指出,就目前的情况讲,自动化生产还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由非自动化向自动化转化会是今后一个很长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景象,这是广度的发展。就自动化生产的深入发展而言,情况又将怎样呢?从现在的情况分析,可以粗略地指出一些重要的发展趋势。首先总的方向是,凡能转变为机器的自动动作的,都将逐步实现这种转变,劳动生产率将因此而得到提高。这种向自动化的深度发展,以物化劳动消耗代替活劳动消耗的过程永远也不会完结——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如我们上面所已经指出的,正因为是社会的生产过程,所以,无论是在多么高的发展阶段上,活劳动的支出都是必然的;但同时,物化劳动代替活劳动的过程又必然会不断地发生,因为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总趋势。所以同样很明显,随着自动化生产的深入发展,许多过去属于 “异常”,因而没有包含在既定的生产程序中,不能由机器自动处置的问题,将不断转化为常见的问题,包含在新的程序中。因此,正如我们在上面所已经指出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新程序的编制或对原有程序的修改,其前提就是对新的生产过程的正确认识,或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因此,如果仅仅是采用自动化的方法对既定的程序进行修改或编制出在表面上和原有程序不同的程序,就都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狭义的新程序概念。已经指出,本质上这不属于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为避免混淆概念,所谓新程序就是指创造性的新程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本身编制不出创造性的新程序,虽然它也可以编制出外表上和原有的程序不同的程序;它之所以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它只能在人给定的程序范围内活动,即只能在固定化了的人的一定认识的范围内进行推理,而人则既能在原有认识的范围内进行思维,也能超出原有的认识,即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形成新的概念,从而编制出崭新的程序。在这里,创造性与非创造性的界限,总的讲是清楚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当新建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或新的自动化企业,如果它只是已经存在的某个企业或某种自动化生产线的翻版,这就只是同类系统包括同类程序的简单复制或转移。又例如,吸取已有的同类程序的优点、抛弃其缺点,以编成新的程序,这样的程序也很难称为创造性劳动的结果。但是,这里也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因为,当我们讲某类已有程序的优点或缺点的时候,之所以此时能肯定其是优点或缺点,这总是以经过相应的检验、经过相应的实践为前提的。所以,这同样是经过实践得到的新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编成的新程序也属于创造性程序。

    讲到程序本身,我们看到,越是低级的程序,就越只是参数相当有限的简单动作、简化过程的周期重复;它所考虑到的实际情况是简单的,它能够自动处置的问题也就相当有限。但从外表上看,这样低级的程序就越是表现为严格的规整性。但其实从根本上讲,很大程度上这只是假象。单调的有规则的重复动作,似乎具有较严格的程序性,但这并不是程序的本质,程序的本质是对事物因果关系正确认识的特定形式的表现,是对事物运动具体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特定的方式实现对具体过程的自动控制。因此,越是复杂高级的程序,正因为它考虑到了多种多样的因素,,考虑到了许多复杂情况,它就越是能自动地处理复杂的实际生产过程。这时候就不只是简单的自动动作,而是随着实际生产变化而相应地变化着的机器的自动动作和灵活反应处置动作。所以这时候从外表上看,生产过程反而并不具有严格的规整性。但是,灵活程序的编制及其成功运用,实际正表明对生产过程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是更加全面深入了,即更加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了。事物本来就是十分复杂的,实际生产过程也会超越单调的周期重复。例如,就某条自动生产线讲,表现为物理的化学的加工参数比较有限,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比较有规则的,但和直接加工过程的联系虽比较松弛,却也属于影响实际生产进行的其他多种因素,就显得比较无秩序,而其实际影响并非单调划一的重复。显然,要将后一部分影响因素表述为自动控制的程序形式,就要困难得多。这正好表明,包含了后者的影响作用的自动化程序是属于更加高级、严密的程序,是程度更高的自动化。

    从上面的叙述中还可以看到,由人创造性地编制的各类计算机程序,在自动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编制程序的创造性劳动在自动化生产时代也必定会取得越益重要的地位。其次,和新程序的编制有紧密关系的,对整个生产体系作重要决策的生产劳动,其中包含的创造性劳动也将越益重要。比如安装崭新的生产线,或者对原来的生产线作出重大的调整,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包含有创造性成份。除了这两方面,还有对生产过程的整体管理劳动,也将越益显得重要。事实上,实际生产的重大改变,包括与此相联系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程序的重大变化,当然要辅之以相应的系统性管理。

我们从上面的叙述中已经看到,自动化生产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更加主动,这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这又为从事更多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机会和条件。归根结底,劳动者在实际生产中的越益主动的地位,正是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中逐步造成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自己争取的,其实是一代接一代的劳动者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生产本身,又正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对创造性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自动化生产及其不断发展,既为劳动者提供了进行更多的创造性劳动的客观条件,又不断地向劳动者发出了进行更多、更出色的创造性劳动的要求。而这样的交互运动必然地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未为既定程序所包括的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置,由一部分新产品的生产而引起的新程序的设计和对生产系统有关部分的相应改变,以及对未能由自动生产系统自身承担而必须有劳动者额外参与的工作,上述各方面之所以或多或少包含有创造性劳动的成份,是因为,既定的程序,更一般地既定的模式——最终表现为成功地进行的自动化生产过程,正因为是劳动者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的表现,是人的认识的固定化体现,所以从直接生产过程讲,无论多么灵活复杂的自动控制程序——全面地讲则是具体而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就都是死板的机械的运动过程。只有那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越出了自动运行的生产系统之外的各种创造性劳动,才真正是活生生的。比如新产品的研制、新程序的设计、新生产体系的安装与重大调整等等。可是,一旦在这些或大或小有所变化的新基础之上,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又形成了持续的或断续的产品流,这些创造性的劳动也就结束了。可见,自动化生产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不断地转变为新的自动化生产的过程,即转变为模式化的运动的过程。当然这决不是什么坏事,而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劳动的共通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家 自动控制与自动化生产

    随着机器大生产向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以及随着自动化生产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劳动的共通性也得到发展。不过,在简略地分析劳动的共通性问题之前,需要讲一下对劳动的共通性的错误理解问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常识性”看法,说在生产的自动化时代,劳动者只需要简单地按一按电钮就行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未,就实际的劳动方式而言,当然是极其类同、千篇一律了。但是我们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所谓自动化生产,恰恰是要把劳动者的单调的重复性劳动,包括单调的体力劳动与单调的脑力劳动,转变为机器的自动动作。而单纯的按按钮之类也是属于单调的机械动作,因而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能够转变为机器的自动控制。诚然,简单的按按钮动作,不但在机器生产的较低阶段上会存在,在自动化生产阶段也仍然会存在;但是,作为总趋势,类似这样的动作实际是不断地转变为机器的自动动作,这是没有疑问的。这是第一点。第二,我们上面的分析恰好证明,在自动化生产时代,活劳动支出的主要方面,是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简单化的、很少变化的单调劳动。因此,全社会的活劳动耗费中,创造性劳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把自动化生产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方式主要理解为简单的按按钮之类,是一种绝大的错误,是对自动化生产带有根本性的误解。

   但是,劳动的共通性在自动化生产阶段确实在发展着。第一,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自动化生产阶段,系统性管理劳动日益变得重要,对于不同的生产部门,这类管理劳动无疑有很大的共通性,而且社会生产力越发达,情况就越是如此。也就是,系统性的管理劳动,不是局限于某种特定形式的产品的生产,而是一般性的劳动形式。无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讲还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讲,情况都是如此。是一方面对劳动力,另一方面对生产资料的管理与调节。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生产部门,管理劳动也具有重要的共同特征。因此,作为管理劳动者,不管他们所在企业具体是从事于何种类型产品的生产,他们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劳动者,这是体现于他们实际类似的劳动方式中。举例讲,当代的管理劳动者,就以计算机作为十分重要的通用劳动手段。所以,一方面是系统管理劳动的一般性质,而系统性管理劳动在自动化生产阶段又日益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生产,为从事系统性管理劳动提供了性能先进而且可以普遍使用的劳动手段。第二,就作为自动化生产之特征的编制生产程序的劳动而言,劳动的共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在这里,程序本身都是为了最终实现为机器的自动动作。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各种产品的生产都分别有其特殊性,但编制出色的程序的关键,恰恰是要求把这种特殊性转变为一般的共通的语言,转变为数学的语言、逻辑的语言,就这一点讲,制作程序的劳动在形式上就是同一的。

    我们以上简略地谈了在自动化生产阶段,劳动的共通性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与劳动的共通性相对立的不同形态的生产劳动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的,无论在社会生产发展的较低或较高阶段上都将存在。从作为使用价值的各种产品或劳动成果的生产讲,无疑是这样。而从具体劳动的角度讲,即使是设计程序的劳动,在这里,是要求把生产过程转变为一般性的,以数学和逻辑为基础的程序语言,就是说,这种转变是以各种特殊产品的生产为基础,所以各类设计程序的劳动就其内容而言又必然包含了特殊性。与此类似,各类系统管理劳动也必然地分别带有自己的特殊性质,这种特殊性质同样是根源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具体特点引起的特殊性。此外还有外部生产条件的差别,系统管理的范围大小引起的差别等等。

    我们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当代社会的劳动方式正处于向新的阶段的过渡之中,即向计算机程序形式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的过渡。自动化生产虽然是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但是,自动化生产和单纯运用机器但非自动化的生产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动化生产是机器大生产之后的新阶段。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劳动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在于,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的计算机的出现及其在系统性生产过程的中枢地位;劳动者单调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由机器的自动动作所代替;或者是实现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系统性自动化,或者是实现了局部性的自动化生产;现在的对象范围则不再只是工业部门,而是扩展到社会的所有产业部门。

   “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的个人。”(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535页)

    社会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差别和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要求劳动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各产业部门的劳动形式是完全同一的,那末当然也就无所谓全面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在不同产业部门的差异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之所以事实上能够使劳动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基本条件之一,又是根源于在自动化生产时代各类产业内含的共通性。举例讲,如果是纯粹手工式的生产而不是机器大生产,更不是机器大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生产,那么,广大劳动者要想掌握多种多样的手艺在实际上也是无法做到的。不言而喻,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与自动化生产的发展相联系的,是社会教育方面的普遍进步、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的普遍提高。当代社会,那其实也是和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互为条件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39880.html

更多阅读

Veeco的MOCVD veeco机自动控制软件

注:Veeco上海培训中心启用,为蓝宝石产业最缺的人力资源培训提供最有力的帮助,该产业目前为止正如天龙等高层所说的,设备不成问题,是没人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技术。包括蓝宝石长晶、外延、刻蚀等等产业。韩国的MOCVD技术已经成熟,在韩国国内

windows7关闭自动更新与服务 关闭windows自动更新

为了确保软激活win7的正常使用请先关闭自动更新同时关闭windows7update服务若只关闭自动更新windowsupdate仍会运行 微软太不保准了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windows update---更改设置---从不通知---关闭自动更新控制面板---系统安

施工现场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五小设施

为了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提高设备的三率(即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机械效率),确保设备安全,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定。一、 适用范围1、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自有设备、租赁设备和各分承包单位自带的设备。二、 一

声明:《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家 自动控制与自动化生产》为网友人间四月芳菲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