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经济的红火不在于引进一两场盛大的演出,而在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变革所引发的自我救赎
一年之际在于春,经历了极不平凡的2008这个鼠年的中国人,都在精心规划着已经到来的牛年,期望着新的“拐点”的出现。当然,这个“拐点”不是什么由盛及衰,更不是什么乐极生悲,而是否极泰来。
随着“春晚”的落幕和元宵节“大火”被扑灭,“别太CCTV了!”成为了新的一年里,世间对“铺张奢华”、“自以为是”、“盲目自大”、“不管不顾”、“惟我独尊”现象的另类警语。的确,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我们有足够引以为豪的资本,但绚烂往往是暂时的,就像元宵之夜的焰火,是不能持续的,一旦膨胀,绚烂的焰火便会引发可怕的灾难。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拐点”的真正含义以及“警示”的作用意义,就在前不久,我还是从CCTV上看到一则关于“后奥运经济”的报道,大意是,奥运会结束后,奥运场馆的经营者们开动脑筋,积极商业运作,开发旅游、大型演出以及奥运命名产品等,报道中特别提到了2009年即将在鸟巢上演的图兰朵,阵容庞大、布景豪华、值得期待,以此证明奥运场馆在后奥运经济时代,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
稍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人,一听到这则新闻就知道还是“太CCTV了!”。奥运场馆的经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可借鉴,区区几百万张门票和一两场“铺张奢华”的演出,如何能抵得上“数以亿计”的场馆日常维护费?
本人的一位朋友有幸于今年初参与了在奥运场馆举办的一场大型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据他讲,除了亲身经历了不菲的场租和一流的设施之外,同样也感受到了场馆经营者们“CCTV”般的经营思路——
我经营的是奥运场馆,是中国的独一份,潜台词是你爱来不来(“惟我独尊”);
我这里有奥运概念,你想用就要加钱(“自以为是”);
我只管场馆的出租,其他的事你负责(“不管不顾”);
总之,奥运会给经营者们留下了一座“金山”(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坐在金山上的只有一帮“守护者”,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把住这座独一无二“金山”的入口,财源便会滚滚而来。
其实,这位朋友的亲历也不免有些偏颇,我也认识几位奥运场馆的高层“经营者”,至少他们还是相当清醒的,因为他们知道,随着2008的逝去,奥运品牌的价值如同奥运场馆一样,需要精心维护,否则绚丽的光环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消磨,尤其是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会加剧这种褪色。于是,我们看到,他们在新的一年里,精心安排大型的演出,用心开发奥运相关的系列产品,大力尝试新的商业模式。
但殊不知,后奥运经济的红火,真的不在于引进一两场盛大的演出,而在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变革所引发的自我救赎。说白了,影响后奥运经济发展的不仅仅依赖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更在于对后奥运经济的定位与认知。一句话——后奥运经济应该是服务经济而不是场馆经济;后奥运经济能否发展,不在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而在于服务管理意识以及方法的确立。
几年前,曾经在北大和清华参加了两届“服务经济”的研讨会,老实说,当时没什么太深的感受,只觉得是一个新的学科。几年之后,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这个“拐点”,我才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企业要想在这个严冬生存下来,发展下去,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确立真正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模式。
依照服务经济的概念,服务是一种客户的体验过程。客户的参与是直接性接触,是贯穿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很多服务的产品实际上是客户与服务提供者共同创造出来的。由此看来,奥运场馆以及奥运概念本身并不是什么“金矿”,而只有在服务的过程中,在客户的体验过程中才能产生金子般的价值。
对此达成共识并不难,难的是人们在习惯了焰火般的速度和绚烂之后,我们的经营者(其实应该是管理者)愿意不愿意开展一场真正的管理变革。有人曾经对世界上领先的商业杂志作过统计,发现在过去的70年里,以“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为题或者摘要的文章超过52000篇,“产品创新”的文章多于3000篇,当今时髦的“战略创新”(包括“商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文章超过600篇。而把“管理变革”、“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行政管理创新”等词统统考虑,其文献300篇,而且这些文献大多是传播而不是创造出新的管理思想。这是人们的习惯做法。毕竟,产品的推出、模式的创新比真正意义上“管理变革”更容易,效果显得更快。
还是拿奥运场馆的经营来说吧,一旦变革开始,就要从服务意识上率先转变,“我”不再是第一位的,“客户”才是服务的中心;接踵而来的是服务战略、服务流程、服务组织、服务绩效、服务人才、服务文化的一系列变革。这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更需要管理者的决心。
2009年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在于人们从绚烂迈向了沉寂,而在于人们通过一个又一个业已显现的“警示”,终于认识到了管理变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