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循环经济针对当前我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我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60年代,始于人类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 二、西方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由于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传统不同,制度、体制、机制不同,所以各国在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实践方面有较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是在逐步解决了工业污染和部分生活型污染后,由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引起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后,产生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归纳起来,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经理了三个阶段: 末端治理阶段。末端治理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中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20世纪70、80年代,德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都经历过末端治理过程。这个过程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成本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生态治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提出了生态治理的循环经济理念,并通过立法加以实施。生态治理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深生态治理阶段。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还形成了深生态治理理念。深生态治理是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主张将制度、体制管理、消费、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将生态治理的领域从生产、环境领域扩张到管理、文化等生活领域。深生态治理理念主要体现在绿色运营管理、绿色消费、绿色文化等理念上。如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建设。从三个层面上进行推动: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要把垃圾视为有用资源,分类存放。要进行绿色消费。 三、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还需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阶段,投资率高,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浪费大,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因而必须注重两端,一方面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相应地削减废物的产生量。因此,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从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探索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最先是从工业领域开始,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拓展到包括清洁生产(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等三个层面。 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 小循环——在企业层面,在企业大力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使企业产品通过绿色标志认证,打破“绿色壁垒”。 中循环——在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从而达到废物产生量小,甚至零排放。 大循环——在社会层面,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使公众自觉参与节约资源,减少垃圾,循环利用。并发挥对污染企业的监督作用。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设循环型社会。 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于我国资源消耗大、需求大的现状尤其具有迫切意义。而且资源再生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缓解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马莉莉,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2月 [2]鲍健强, 循环经济概论 科学出版社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