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中国经济观察》透视中国对外贸易真相(全球化人才馈乏不

 《挑战:中国经济观察》透视中国对外贸易真相(全球化人才馈乏不


和讯网:我想提这么一个问题,随着我们国家企业实力的增强,尤其是民营企业机制比较灵活,另外国有企业现在积极向国外拓展资源,包括在国外购并一些石油、油田和铁矿石生产基地。我们也看到近些年民营企业,特别是在广东、浙江一些民营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一些研发中心。浙江一些服装生产企业把引发中心建立在意大利或者建立在欧洲,用国外的技术和人才为我们企业服务,这样既能适应国外发达国家的变化,也能把国外的技术资源整合。这是不是也标志着一个方向,企业竞争力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可以进行国际资源整合,把国际资源变成企业内部资源,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也是非常大的改变。

张燕生:对这个方面我的研究所和我的研究员调研了很多,去了很多地方,包括非洲和周边很多地方都做了调研,包括发达国家像美国、伦敦、日本、韩国。我们发现走出去的企业主要是四个类型,一是我们现在确实有一些国有的大企业,在国外买资源、买能源进行的一些投资,包括大企业,也包括一些银团,这方面进展是比较大的。比如我们在非洲安哥拉,有几十个中国项目单位进入做基础设施投资等。现在我们明显发现,中国现在确实开始一步一步地在构造我们自己的全球生产基地,这个方面我觉得无论是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节能优先,从各个方面来讲这个部分进展是比较快的。我们确实也发现中国人现在解放思想,把过去一些氧化铝、电解铝生产工艺这些东西在全球进行生产,配置在有资源、有能源的地方,这方面是目前走出去过程中比较主要的。

第二,我们国家竞争优势,这个比较明显是纺织、服装这些企业开始走出去。走出去既有市场的动因,也有要素的动因。市场的动因我们都知道,中国在纺织、服装,在我们自己能够达到技术和档次中间,我们在全球有着明显竞争优势。现在无论是中欧协议还是中美协议,我们在后ATC时代,中国贸易摩擦受到的制裁是比较大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很多服装企业进行全球布局。

第三类企业实际上是我们比较优秀的企业,比如华为、中兴通讯、海尔、联想,在我们国外调研的时候都能遇到这些企业国外的分支机构。当然类型不一样,像华为、中行通讯在伦敦等很多国家建立了研发中心,也就是说我们劳动力生产成本在全球有着举世无双的竞争优势,但是在研发方面我们确实有着比较大的劣势。这种情况下在知识密集型要素比较丰腴的地方建立研发中心,对我们企业是很重要的。有些企业建立他的营销中心、配送中心,我们在国外都见到了大量的案例。

和讯网:现在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我们现在利用国际的技术理念,用国际资源来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随着我们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总量、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再过10年,我们国家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能力也能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到时候我们国家跟国际市场的研发保持在接近或者同等的水平,这样最后我们整个竞争态势和格局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张燕生:首先我们谈一件事情必须要有一个时间的概念,当我们谈一件事情100年可能性是存在,如果是10年基本上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上个星期我在南京和上海调研的时候非常明显感觉到,我们在很多新产品和新技术中人才是严重缺少的,我们有北大、清华、上海复旦、华东科技大学,但是这些大学是培养受教育的人。我们知道对企业搞研发来讲他不能够仅仅是受过教育的人,还要能够掌握某种技能的人,就需要工作经验。往往在一些新技术、新产品领域因为我们这个部分市场很小,产业很小,因此我们培养的人,第一培养时间不够,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曲线太短,学习曲线太短意味着没开窍,没开窍只是说这个人没有掌握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讲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他们都是100年以上的经验积累,这个经验积累所形成知识积累的存量、流量和增量不是用我们10年、30年改革开放能积累到的,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因此,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经验,对我们发展可能是一个非常更合理的发展道路,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人才比较密集、往往需求又不足的地方,有着剩余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知识经验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对我们发展是有利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003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挑战:中国经济观察》透视中国对外贸易真相(全球化人才馈乏不》为网友請叫我丶偏執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