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春晚营销观察
一.过早爆光:在春晚前,网络、晚纸等媒体把“春晚”节目一一爆足。包括赵本山小品《说事儿》的台词全部抖尽。象“我们做专机的,拉砖的拖拉机”语言类的笑料重在包袱,观众只有在悬念当中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语言类不同歌曲类的节目,一首好歌百听不厌,传唱百年。小品、相声重包袱,过早抖掉包袱,透支了的娱乐节目兴奋度。
二.假唱:年年喊打假唱,可狗年春晚还是假唱。只有最后一个节目关村是真唱。
三.节目排例陈旧:节目单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打破过去的排序。如猪年开场语言类节目先上。来个化装相声《猪八戒取媳妇》,一开始来个满堂采。
四.舞台设计没有理念:不管舞台灯光设计再好不能体现本命年的元素都是失败的。如猪年把猪的元素溶入设计中,胖胖猪为本命年吉祥物。每年春晚以生肖通过全国人民参与,电视直播,由专家和公众评选选出最佳吉祥物。
五.演员老面孔太多:每年看来看去就是那么几张脸。给一部分新生力量上,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六.节目主管部分一手包办:语言类的节目不要局限于某几个创作人员,全国海选语言类节目,让全国观众参与央视选拔。导演也要全方位竞争上岗。不能老盯着那几个,可以在全国以电影导影、电视导影、舞美、等组成一个导影组参加竞标。
七.节目受观比例不对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关注打工者城市命运,关注新时代的农民,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材。
八.主持人不参与节目表演:有位主持人已参加了三届春晚的小品表演,为什么不能给些机会让新人上。
九:花钱过多:春晚每年都花去很多钱,倡导节约办春晚。
十:套子太多:为了脱俗,地方性的节目很少搬上来,更多让原生态作品上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