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com热潮让企业在IT投资方面扔下了大把大把的金钱,而今天的软件公司则期望让企业的管理者明白——怎样才能提高IT投资的效率,同时使IT投资更好地与企业的业务相配合?答案就是:更好的管理!
巨头们的走向,往往能够反映行业的发展方向。也许是某种巧合,IBM、CA,这两个软件业的巨头,都选择了美国著名的赌城拉斯维加斯,押下了他们未来发展的新赌注
让管理说话
2004年5月24日—27日,美国拉斯维加斯, CA
World 2004又一次把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IT专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聚在了一起,作为一名跟踪报道了3次CA World的记者,我经历了2000年的辉煌,也感受到2002年整个IT界的萧瑟。而今年,一切仿佛都归于某种本源,技术本身不再是神话的缔造者,管理才是本届CA World的主题。一位来自中国广东移动的经理甚至坦言:“我来到这里并不太关心软件技术本身,我最想了解的是支撑这些软件技术背后的管理思路与方法。”
CA预告:我们正在进入“管理软件时代”
四月才刚刚被任命为CA公司临时CEO的Ken Cron,在年度用户大会的开幕式上指出:IT管理将掀开计算革命的一个崭新阶段。
在Cron看来,IT计算曾经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型主机;第二阶段是分布式计算;第三阶段是网络计算。现在,人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第四阶段:管理软件时代。Cron告诉人们,CA专注于成为CIO们的合作伙伴,使管理软件成为CIO们的“秘密武器”。他同时还指出,CA目前在业界所处的位置使其成为向企业全面提供管理软件的最佳公司。
为了证明CA的预言,新上任的管理团队在大会上不遗余力地传递着同样的信息。Jeff Clarke,同样是刚刚上任的首席运营官,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就一再强调以下观点:
——IT业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不断地为用户带来了新的、更好的产品。但同时,这也使IT应用的复杂性进入一个全新层次。
——由于IT供应商们不需要互相配合,而且他们之间也不经常沟通,因此情况正在越变越复杂。这导致的结果是:没有哪些产品能够轻松地集成,消费者不得不在众多的平台、应用和标准间挣扎。
——造成IT环境日益复杂的原因不仅有主要产品的推陈出新,还有每年发布的成千上万的软件补丁。目前每天公布的补丁有数百个之多,这大大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
——客户需要以一种完整而综合的方式来管理其全部的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存储和安全。如果IT部门不清楚支持其业务流程所需的是哪些资源,那么他们就是在黑暗中工作。一个割裂的、手工控制的IT环境不能为客户提供持续而一致的服务。怎样才能提高IT投资的效率,同时使IT投资更好地与企业的业务相配合?答案就是:更好的管理。
的确,依照CA的观点,“管理软件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尚未被有效利用的技术,并把它们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能量,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这样的提法似乎更接近“管理的本质”。
企业基础架构管理的提出
CA公司公布企业基础架构管理战略:帮助CIO将IT当业务来运作
一提到管理软件,人们马上会想到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SRM(供应商关系管理)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十分具体的软件。几年前,套件(Business Suite)组合也曾在企业中流行过——SAP的制造、Oracle的财务、仁科的人力资源、i2的供应链,还有Siebel的CRM,最后再请Tibco这样的公司来做一下EAI(企业应用集成)。这种类似于电脑DIY式的组合,有其灵活、功能强大的优点,但却难以回避花费巨大、实施复杂、周期漫长、升级维护难度极大等几个致命弱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企业还能够忍受这些弱点。到了经济低迷的时候,这就成了企业管理软件的死穴。
而CA公司则在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新策略——“企业基础架构管理(Enterprise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EIM)”,该策略旨在帮助IT部门优化企业资产、提升架构性能、确保企业安全和业务连续性,并帮助CIO们将IT当作一种业务来运作。
在EIM策略的领导下,CA将基于一套通用的服务和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环境,为企业的IT运营、安全管理、存储管理、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管理提供系列完整、集成而开放的解决方案。EIM将可增强各类管理软件的完整性,分别在用户、业务流程和数据层集成核心管理过程,并为跨平台的合作伙伴支持提供一个开放、集成的技术架构。
CA公司负责产品研发的高级副总裁Mark Barrenechea说:“客户正在寻找更加集成的解决方案以降低管理成本。当前的解决方案通常仅能分别满足某些管理规则。通过消除这种方式所带来的管理的无效性,CA可将大大降低企业的技术购买成本,并为CIO们提供更好的可视性和可控性,以帮助他们运用优秀的业务实践方法来运行它们的IT环境”。
由此看来,CA的目标是——让CIO们从每一分IT投资中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
一场有关管理的思想与技术之间的争论
实质上对“管理软件”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与路径,由此也引发出两种不同的运营思路和商业模式
人们几乎一致地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新一代的软件产品应该使企业更好地管理IT业务,这对于IT部门优化技术投资回报和将IT投资与业务目标紧密集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有激进的观点甚至表示:“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自身的财务表现,并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做贡献,IT部门必须更加积极地将业务管理规则融入到其日常的IT管理中。”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人们对于“管理软件”的内在含义其实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
其一,软件是个产业,但它的成功依赖于企业在IT投资中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其手段就是加强管理。“管理软件”是软件产业中的一部分,新一代的管理软件产品应该使企业更好地管理其IT业务,使从每一分IT投资中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
其二,管理是一种思想,而软件只是一种实现其思想内涵的技术手段,管理软件则是实现管理思想与管理技术的一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自身的财务表现,并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做贡献。
由于存在以上两种观点,尽管许多说法相近或相同,但实质上却对“管理软件”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与路径,当然,也由此引发了两种不同的运营思路和商业模式——一种以CA为代表,以产品为核心,不以行业(纵向)为切入点,而是(横向)强调对原有的IT实施综合的管理,既通过实施CA服务管理解决方案和相关的最佳实践,客户将可基于既定的业务要求来优化IT投资,并追踪交付IT服务的实际成本。IT部门也可承诺以特定的价格和服务水平来提供IT服务。此外,企业还可以更好地预测成本、追踪资产归属,并将它们与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保持一致。由于强调产品本身的管理作用, CA的产品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本次大会推出的“企业基础架构管理”便是最好的例证,因此CA的产品并不依赖“服务”挣钱,产品本身就有很广阔的市场和很好的利润。其产品也可以通过全球的直销队伍和代理渠道进行销售。
另一种以IBM为代表,以服务为核心,从行业(纵向)咨询入手,提供端对端的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IBM的产品往往是其解决方案中的一环,是其解决方案的具体体现,是相对独立的,是不兼容的。由于强调管理方案的作用,IBM的成本较大,依靠所谓“服务”获取利润的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管理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商业模式以及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这里目前我们无法断然判定孰优孰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回归“管理”的本质才是管理软件的出路!
关于CA公司
CA有限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Inc.; NYSE:CA)为全球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为企业提供基础架构管理、安全管理、存储管理和应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与服务,以帮助企业优化其IT环境的性能、可靠性和效率。CA公司创建于1976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长岛,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 CA宣布管理层人事变动 Kenneth D. Cron被任命为临时首席执行官,2002年加入CA董事会 Jeff Clarke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曾是康柏公司的CFO,惠普公司的执行副总裁 Greg Corgan被任命为负责全球销售的高级副总裁 ,曾担任IBM全球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 许多人希望,在这样一个关键的交接时期,来自不同IT公司的高级管理团队将有助于CA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能博采众长。
国内“管理软件”无法回避的几个问题
小而全的产品战略能否走得远?
管理软件行业已经呈现出整合态势,提供全线解决方案的大厂商正在成为市场的绝对统治者,对提供同样产品的中小型厂商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国内厂商由于起点低,目前大都提供“小而全”的解决方案。而他们所提出的概念,矛头都直接指向SAP这样的巨头,这样利用概念去搏别人的品牌,以“小而全”迎战“大而全”,胜算到底能有多大?
概念营销玩得起吗?
回首这几年的IT业,几乎是一部一轮又一轮概念炒作的历史。但掷地有声的概念,都是那些巨型公司耗费巨资才完成的。如果国内企业一定要推销冠以高档概念的产品,即便引导的概念没有错,一旦市场出现需求,结局也多半是花落他人手。几年前大家炒作ERP的概念,最后受益最大的却是几家国外公司,就是很好的明证。
是否完成了营销思维的转换?
国内管理软件厂商大多是从财务软件起家,相对于管理软件,财务软件客户需求相对单一,且购买行为更像是一次性消费,厂商在售出产品后只需提供相对简单的售后服务。这使得财务软件的市场营销更类似于面向大众的产品营销,一年打下几百个单子也不稀奇。而管理软件的客户需求复杂,投资巨大,实施周期较长,客户与厂商之间的“捆绑”关系,使得客户的购买心理与购买财务软件时截然不同。国内厂商必须完成从B2C营销思维向B2B的艰苦转化。
有没有能力选择客户?
国内厂商之所以“小而全”,是基于国内市场庞大、需求层次多的判断,他们普遍认为,在这么大的市场里,拥有一块自己的份额并不难。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客户。中国企业数量众多,资质良莠不齐。在大众营销思维指导下的国内厂商,很容易陷入与低质客户合作的泥潭。一些厂商因急于进入某个行业,甚至顾不上能否收到钱。项目实施的结果不是被拖死,就是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