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要想超速而稳健的发展,就必须走产融结合的道路,但产融结合并非一定要像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通用电气那样开银行、办金融;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更现实稳妥的道路可能是借助金融的力量,但不要被金融所控制,因为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运作金融业务的能力、经验和环境。
德隆的崩盘,并不能完全抹杀一度作为中国“产融”结合典范的德隆模式的试验意义;德隆的盛极而衰,恰好为中国企业“产融”之路增加了一个价值不菲的经验值——尽管这对德隆本身并非好事。
前几年关于德隆的“是”说得很多,不了解这些“是”,就很难全面了解现在的“不是”。
这些“是”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它在资本市场上强大的抗跌能力——在中国股市处于长时间的低位调整时,它却逆市直上,创造了资本市场的神话;另外一点就是它的“用资本去提升传统产业价值”的产业战略。截至目前,德隆染指的产业五花八门,旗下控制的或参股的相关产业企业更是多达数百家。
可以说,资本市场上的坚挺,为德隆赢得了“中国股市第一庄”的称号,也为它在产业领域的收购扮演了造血机的角色;而它在产业方面的声势,又使其俨然成为战略投资者的中国典型和产融结合的典范,反过来为股市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概念。两相结合,德隆简直不火都不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德隆模式”的两翼。
但从2003年年底开始,“不是”的声音强了起来,并在今年4月完全占据了主流。大致的情况是:
德隆大量的股权质押引起了人们关于德隆资金链断裂的猜测,又恰逢央行实行紧缩政策,同时,已然开始的牛市行情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三重因素相互作用,结果就是德隆股价向低位调整;股价的下跌,又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关于资金链断裂的猜测;事情发展到后来,便失去了控制。结果是在很短时间内,德隆旗下上市公司的市值疯狂缩水100多亿。最后,德隆很难再从股市融资,其他的信贷渠道也基本上被堵死,资金链断裂几成事实,顺带连产融结合的战略也受到怀疑甚至否定,缺乏了资本市场这一翼的“德隆模式”再也无法飞起来。
这,就是德隆由盛而衰的一个简单速写。如果做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正如硬币两面的质量、密度和转动速度保持一致时,整枚硬币才有可能向前滚动一样;只有产业和金融适当保持一致,企业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高速又不失平稳的发展道路。
这种类比用在德隆身上,那就是,最初“用资本去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的提法,为投资者和主管当局提供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前景,为融资埋下很好的伏笔;接下来,把第一笔或前几笔融资用于收购上市公司,并对其产业进行有效提升,此时,德隆这枚“硬币”开始向前滚动了;但后来,当这枚硬币的惯性和速度大到一定程度后,风险就越来越大,承受风险的力量反而越来越低;结果,德隆为了保持“硬币”滚动的速度,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外部的融资,越来越没有时间消化收购来的企业和产业,当国家开始紧缩银根和加强金融系统风险控制时,便对德隆造成了致命的一击,这时,产业和金融开始由过去的相互促进转而发展为相互递减。
由此看来,德隆所遇到的问题与“德隆模式”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德隆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只不过到了后来由于一些或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才走向了反面。我们更不能因为德隆出了问题就怀疑“德隆模式”的价值!
那么,有效的“德隆模式”到底是怎样一种模式呢?笔者以为,它的核心就体现在德隆一直宣称的理念中,即“用资本去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就是说,金融是工具,是资源,而提升产业的价值才是目的。但是,到后来,在德隆的业务中,产业沦落为了金融的奴隶。
这就是说,德隆问题的核心,恰恰是德隆没有彻底贯彻“德隆模式”!这一点对广大成长型企业而言,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要想超速而稳健的发展,就必须走产融结合的道路,但产融结合并非一定要像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通用电气那样开银行、办金融,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更现实稳妥的道路可能是借助金融的力量,但不要被金融所控制,因为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运作金融业务的能力、经验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