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400万元库款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仅仅三天,在前往都江堰紫坪铺山体滑坡、乱石挡道、险象环生的公路上,中国农业银行光华支行一辆运钞车冒着不时发生余震和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危险,小心翼翼穿行在同样艰难推进的军车、救护车的车流中。途中,面对两次摇摆剧烈的余震威胁,为了避免车毁人亡,他们被迫两度停了下来,等危险一过,又重新踏上前进的征程……他们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责任重如泰山,必须尽快完成任务。
这次特殊时期特殊的押运任务,是来自于5月15日下午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保卫处一个紧急求救电话。
“喂,喂,是光华支行吗?现在有一个万分紧急的情况:位于这次大震震中的汶川支行白花分理处,有400万现金和两只防暴枪埋在一片废墟中,目前毫无保护措施,只有几个受伤的员工在露天看守,他们十万火急请求你们帮助,需要立即将那里的现金和枪支押运回成都金库……”
接到求救电话后,刚从地震惊魂中恢复稳定、开始营业的光华支行的领导和员工们,非常明白此刻这几十公里的押运路程是如何的艰险,但灾情就是命令!想到重灾的兄弟行汶川白花分理处,在遭受毁灭性打击后,幸存的员工们在余震频袭、家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仍然尽忠职守在废墟上保护着国家财产的安全,光华支行的员工们踊跃请缨:危难时刻,轻灾救重灾,我们责无旁贷!
了解到400万库款中尚有250万元埋在地下,为了资金的安全和可靠,他们通过电话商定分期押运。第一步由汶川白花分理处的同志先将150万现金和防暴枪,想办法运到紫坪铺水库码头,然后由光华支行的同志负责押运至成都金库存放,交接地点设在紫坪铺水库码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于国家为了避免人员伤亡、减少震后损失,已对灾区道路实行了交通管制,必须多方协调押运车辆才可通行,各相关地区的行领导闻讯火速开展了工作:成都两位行长以极快的速度赶往成都市公安局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拿到了西进都江堰的通行证;都江堰的行长也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协调拿到了进军紫坪铺水库码头的通行证。
在接到求救电话短短一个小时之后,光华支行的蒋超行长和吴代润副行长就已率领9名解押和护卫队员,带着灾区急需的饮用水和食品上路了,一场特殊的库款接力的押运战斗就此打响。
当天下午4时许,历经种种磨难的光华支行押运车和汶川白花分理处的同志几乎同时到达约定的接钞地点——紫坪铺水库码头。一次从未有过的野外交接库款的场面出现了,双方工作人员在空旷的山谷中进行了一次充满温情与感动的特殊交接仪式。此刻,有谁知道这普普通通的150万元库款中蕴含着多少坎坷与传奇。
在交接过程中,光华支行的同志看到白花分理处四位押运人员满面尘灰、疲惫不堪的倦容和伤痕累累、无力举动的臂膀,不禁充满了震撼与惊愕:原来,劫后余生的汶川白花分理处员工是在阿坝州分行柏兴文副行长的带领下,翻山越岭背着150万的现金徒步两个多小时走到通水路码头之后,又坐了近一个小时的水上工具才到达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码头。
得知这一情况,光华支行的同志们都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他们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不知该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来安慰自己的同行,急忙将事先带来的矿泉水和干粮全部送给了灾区白花分理处的英雄。
是啊,大灾当前,大爱无言!在这个特别时期这些特别可敬的农行人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乏力。
随后,汶川白花分理处的员工在历尽艰险、义无返顾地完成库款安全移交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和伤痛的心灵重返家乡急切地寻找自己在废墟中失去联系的亲人……
光华支行一行9人也不敢稍有懈怠,马不停蹄、连续作战,于晚上8时20分,将其接手的凝结着非常时期非常情感的灾区库款和枪支安全押运回成都金库保管。
第二天下午,光华支行牛献英、李家龙副行长偕同省分行保卫处郑举超一起,又带上急需物品前往灾区都江堰执行第二次特殊的长途解押任务。在他们眼里,与灾区员工那种不顾个人安危无私奉献的精神相比,自己路上这点艰难险阻又算得了什么。下午6时,他们将废墟里挖出来的250万现金,克服重重困难也成功运往成都,顺利完成了此次特殊的押运任务,以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财产的安全。
他带领150名灾民脱险
2008年5月15日下午18时,中国农业银行绵阳市中心金库守押人员鲁梓洲带领平武县石坎镇灾区150名灾民成功脱险,被当地灾民传为佳话。
5.12四川汶川强震突袭,使附近的绵阳市所辖县市均不同程度遭受重创,绵阳北川、平武等地成为重灾区,损失惨重。地震发生时,鲁梓洲正坚守在绵阳市分行中心金库守护岗位上,但他对灾区每一步施救进展情况都急在心里,对每一个受困群众的成功获救都异常关注。作为曾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熔炉里培养出来的军人,此刻的鲁梓洲对国家对人民的那份赤诚突然间变得极为清晰而又具体起来,他恨不得立刻飞往灾区、投身一线,与子弟兵一起及时营救出所有的灾民,不让一个生命在人间陨落……
但此时他正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本职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不能离开岗位。
遗憾的是,5月13日下午鲁梓洲交班后,绵阳市分行组织的救助队伍已经出发。在战争中,一个战士倘若失去了战斗的机会是异常懊恼的,此时的鲁梓洲仿佛失去了战斗机会的战士,他坐卧不宁、寝食不安,他恳请领导允许其利用轮岗休息的两天时间自行前往灾区救援。中心金库的负责人面对这位铁了心要求“参战”的员工只能放行,他知道鲁梓洲这份抛弃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执着,自己是无法也不应该阻挡的。他嘱咐鲁梓洲一定要注意安全,遇有危险情况及时向他通报。
获准救援申请的鲁梓洲坚信人多力量大,他当即约了三个朋友一同前往灾区救援。他们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体信息,把救援点锁定在平武县石坎乡重灾区的被困人员。鲁梓洲一行四人简单收拾行装,采购了必备食物和一些常用急救药品后,便开车踏上了救助行程。车行至江油时,道路已被封闭。为抢时间,他们以每辆200元的价格租了4辆摩托车继续向平武开进。在平武九岭山,摩托车也被封阻,他们只好徒步前往。此时,从平武向江油撤离的灾民越来越多,鲁梓洲们便把身上携带的食物和饮用水陆续分发给了灾民。当在平武南坝看到地方救助组织人手紧张时,四人当即决定留下2人协助救助队开展营救工作。从南坝到石坎的路上,他们又留下一人协助灾民撤离。此时,鲁梓洲身上只剩下几瓶水和一些药品,4个结伴而行的人也只剩他一人。是进?是退?已没有了选择,鲁梓洲义无返顾地继续前进。他来到石坎时已是下午17:00,石坎已是废墟一片,场面惨烈,他立即投入到了救灾中去。当从聚集的灾民那里了解到石坎镇背后山坡梯田处尚有一两千人被困,无法脱险,情势危急时,他毅然决定上山营救。由于地震的强烈破坏,前往山坡的道路已被两边山体滑坡涌下的石头泥块堵塞,余震时有发生,山上碎石不时滑下,山间轰隆隆的声音经久不息。鲁梓洲凭借军队所学的知识,经过初步观察,选择了滑坡程度较轻的一边,他一路攀爬,不时躲避山上滚下的石头……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鲁梓洲最终来到山上灾民的聚集区。他这才发现山坡四周房屋全部垮塌,从周围和山上撤上来的灾民足有2000多人。这些灾民缺衣少食,饮着浑浊的山水,许多人员遍体磷伤……看着眼前的一切,鲁梓洲感到在灾民最困难的时刻,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他在部队学到的救助知识派上了用场。他一边组织青年人展开自救,一边劝诫大家注意卫生,暂时不要饮用浑水,并把受伤和呕吐人员扶到一边由专人照料。当有几个村民从倒塌的房屋抬出了一部发电机时,他上前用自己学过的机电知识帮助接线发电,解决了夜间照明问题。晚上20:00左右,平武县王副县长终于带领一支救助队赶到山上,鲁梓洲立即向王副县长汇报了有关情况。王副县长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农行人勇敢,我要为你们请功!”
王副县长让鲁梓洲一起与他到附近临时救助点休息,鲁梓洲婉言谢绝。他从晚上到天亮一直与灾民们在一起,灾民们有他相伴,恐慌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面对缺衣少食,伤者得不到及时救治,余震一旦发生山坡并不安全的现状,15日天一亮,鲁梓洲便与几位青年灾民商量,动员灾民勇敢地走出大山。但此时绝大部分灾民因恐惧加上道路被阻,不敢进行自救。鲁梓洲只得动员一些未受伤和轻伤者,协助愿意走的老人、妇女、儿童共150余人先行下山。为防止人员拥挤发生新的危险,鲁梓洲把下山人员分成前中后三队,并拉开一定距离沿着他上山时探寻的路径依次前进。在行进队伍中,鲁梓洲身背一个头部受伤的小孩,手牵一个约摸5岁大的孩子,始终走在前面。由于山坡陡峭,下坡时后背几乎贴着坡壁,上坎时几乎爬着上去,加之山体滑坡后碎石遍地,脚下不时打滑,下山异常艰难……
经过千辛万苦,鲁梓洲凭借着他顽强的毅力,终于把150余人的老弱病残队伍成功带下山,并分批带到地方救助组织在南坝至九岭山一带设立的救助站,使伤者得到妥善安置。在这次艰苦卓绝的迁移中,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整整行走了10个小时!
把灾民安置好后,鲁梓洲这才感到又渴又饿,看到武警等大批救援队开进石坎,他才匆忙吃了点饭,风尘仆仆赶回绵阳,一刻也未耽误自己的工作,又按时坚守在金库守押岗位上,真正做到了工作救灾两不误。
几天后,他只身从大山深处带出灾民150余人的事迹在绵阳市广为流传。这真是:大难降临,人神共泣;大爱相随,无所畏惧!
是啊!每当危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民族总是会迸发出那么一种众志成城、患难与共的战斗力量,我们的人民总是会表现出一种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高扬起扶危济困、互助友爱的精神旗帜。这一切,正是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真情
成都市一个普通的居民楼内,一位85岁的老太太焦虑不安,她急切地期待着失去联系的女儿的消息。几天前的强震发生时,她居住的楼房经过剧烈摇摆虽然没有倒塌,但楼体已经出现严重裂缝,那条难看的裂缝仿佛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时刻向人们警示着那场余悸未消的灾难。这些天,楼内的住户纷纷奔出家门,要么选择逃避,在楼前的空地搭建帐篷;要么已经搬走,暂离这幢不安全的危楼。总之,经历这场震撼性的灾难,居民们大多不敢居住在这幢老式的宿舍楼里。
但是,这位85岁的老太太却没有搬走,她不知道何时搬走,也不知道搬往何处。老人平常的生活都是由女儿来照顾,离开女儿的出行安排举步维艰。女儿平常倒是很孝顺,老人偶尔头疼脑热,女儿总会抽身看望,节假日常常陪伴在老人身边,与老人唠嗑,逗老人开心。而在这次大震突袭转瞬间就可能阴阳相隔的危难时期,老人却突然几天不见了女儿的踪影。
都说危难之际见真情,女儿到哪里去了呢?平时乐观坚强绝少人前掉泪的老人,这些天一反常态泪水涟涟,她为自己女儿的吉凶未卜而揪心,为电视里不断攀升的遇难人数而落泪。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见到老人这种状态,动员老人搬到安全的地方或者防震棚里去住,老人执意不走,她说我这么大年纪了生死无所谓,国家没有那么多帐篷让大家住,你们让年轻人和孩子们先搬进去住吧。居委会的人无奈,只得“遵命”先去动员其他住户,当整幢楼的居民除老人之外全部搬走以后,居委会又一次来到老人的住处,劝她无论如何也要搬出去,并声明这次如果老人不搬走居委会的人也不走。老人这才不得已告诉居委会的人,说女儿已经来电话了,人还活着,她要亲眼见见女儿,女儿不来她是不会搬走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终于明白老人不搬走的主要原因。他们随即要去老人女儿的手机号码,气愤地打通了这位“不孝女”的电话,告诫她必须把老母亲搬到安全的地方,因为目前成都市的余震不断,居委会的人要确保本小区居民的安全。
“不孝女”接到居委会的电话泪流满面,她痛心地承认和检讨了自己对母亲的疏忽,并无奈地向居委会解释:这些天自己“急事”缠身,实在没有分身之术,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确实无暇顾及自己的母亲,但保证在20日前回家将老母亲接走。
5月20日,老人在大震的惶恐无助中苦苦企盼了7天之后,终于有人登门来接,但来人却并不是那位信誓旦旦的“不孝女”,而是女儿的司机,老人见状依然拗着不走。耐心的司机只得苦劝:这些天,四川农行忘记家人和亲属的人太多了,您女儿是农行里的一位领导,目前,行里的所有领导都在十万火急组织救灾,厉国民行长始终往返于汶川、北川、绵阳、青川等重灾区现场指挥,因为灾区受困员工和家属急切地等待着组织救助;还有许多受灾行的一线员工也在废墟旁坚守库款,一直没时间联系和找寻自己的亲人,因为在农行人眼里救款最重要,人在库款在。今天,你的女儿正在灾区救助安抚脱险的员工和遇难员工的家属,请您谅解自己的女儿。
老人听到实情一时默然无语,浑浊的眼里闪着泪光起身收拾行装,因为她明白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经了解得知:这位“不孝女”是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赵蓉亲。
心中的愧疚
5月12日特大地震,地震的中心是汶川;震中的中心是汶川县映秀镇。往日秀丽优美的映秀镇,大地震时霎那间楼毁屋塌,无数房舍被夷为平地。中国农业银行汶川映秀支行和汶川县支行损失惨重,他们3名员工被埋在楼下,1名派遣员工和3名家属在大震中当场死亡。映秀镇陷于绝境,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处于瘫痪。通讯、道路、水电彻底中断。劫后余生的中国农业银行的员工们,面对满目废墟,面对废墟下无法援手相助并且生死未卜的同事,面对金库里保管的200万现金和防暴枪弹,怎么办?
在这危难之际,大家没有一个人想离开工作岗位回家救助自己埋在瓦砾下的父母兄弟和亲戚朋友。在大震过后,他们也想到了家中的亲人,想到了养育他们的父母,甚至想到了家中的财产。但是,金融行业神圣的职责让活着的勇士们忘记了伤痛,甚至不顾及亲情,更无暇顾及家中的财产。他们擦干了眼泪,面对现实,首先想到与当地政府、公安部门联系。他们担心大灾后有人哄抢国家的财产,在许多国外的影片中,他们曾见到过这样的场景。为防止震后有人哄抢金库,他们临时决定一部分人走出映秀镇告急求救,一部分人留下来守护金库。震后严重负伤的在岗职工熊英(藏族名字:尕让卓玛)和刚刚目睹已经永远长眠在血泊中妻女的退休职工冯志宇主动提出留下来守护金库。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有人趁火打劫,这两个人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他们无法阻挡妄命歹徒的攻击,一个44岁的受伤员工加上一位62岁的退休老人,在一种混乱的局面下,要坚守“阵地”谈何容易!应该感谢本地人民守纪护法。同事们分领任务出发以后,熊英和冯志宇开始了缺吃少喝、没有安全栖身之所、没有信息的守护日子。大震后的二天里,余震、细雨、寻呼亲人的凄惨声伴随着他们。那个时候在大地上映秀镇已经“失踪了”,飞机寻找不到目标降落,汽车不能通,电话不能接打。映秀镇变成了电视画面上仿真地图中的一个小红点,变成了各类媒体无法关注的盲区中的盲区,变成了无数亲朋、同事的揪心之地。就这样,两个人在艰难困苦中一守就是5天,当援救队伍到来时,他们已经奄奄一息。
地震发生后,正在成都开会的阿坝州分行副行长、工会主席熊英心急如焚,她首先想到了受灾最严重的映秀镇的营业网点。根据震级报道映秀镇很可能被夷为一片废墟,那里的员工将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他们能坚持到救助队伍到达吗?活着的员工有吃的东西吗?那里的金库还有一大笔现金!熊英心里已经预测着种种不祥的结果,她想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映秀镇,想尽早看到自己的员工。因为通讯已经中断,他不知道还有几个员工活着,她想,只要人活着比什么都好!
熊英在艰难的行进途中,她突然接到一个手机电话,近在北川的母亲遇难,亲戚们希望她能立即赶回家处理后事。熊英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她本来打算把老母亲接到家里好好伺候一段时间,因为近期太忙,她想忙过这一段时间再接母亲,她想如果早一天把母亲接到家里母亲就不可能遇难!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母女俩阴阳相隔。从此,女儿再也没有伺候母亲的权利,再也不能孝敬老人了!母亲活着时自己没有尽孝道,按说母亲遇难后她应该立即赶回去。然而,熊英想到重灾区15名干部员工的生命,想到国家的财产是否安全。熊英承受着巨大悲痛,含泪毅然决定先不看望母亲,而是前往重灾区映秀镇。熊英们不顾个人安危,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16日下午15:00到达映秀镇,她立即召开研究营救方案,将受伤滞留在映秀镇的员工熊英安全转移。她亲自和同志们承担守护倒塌在废墟中的金库任务。5月17日,员工熊英被送往成都医院,经检查,在大地震中熊英的腰肌已大面积受到损伤,并且还有骨折。5月20日,阿巴州分行派遣的后援队终于克服重重困难赶来,忍着巨大悲痛的副行长熊英才从映秀镇撤出。撤出映秀镇的熊英想起了母亲,便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地赶回家,感到愧疚的熊英,双手捧着母亲的骨灰盒回到马尔康,她要把母亲的形象永远记在心中。
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
5月12日下午,中国农业银行罗江分行正在组织召开行务会,突然一阵闷响,办公楼开始剧烈晃动起来。“地震啦,快跑!”王勇本能地从会议室的椅子上弹起来,他与行领导一道迅速组织人员向外撤离。王勇一边跑,一路叫道:“大家不要慌,慢慢撤退”。
由于全行机关人员较为冷静,处置得当,办公楼内所有人员井井有条地撤离到了安全地带,没有一人受伤。当地震带来的惊吓还未平静,为及时上报灾情,掌握第一手受灾资料,王勇又与办公室的同志一道冒着随时都会发生余震的危险,进入现场对支行震塌的围墙和震裂的办公房进行摄像和拍照,他又主动到西街分理处帮助转移设备,以实际行动拉开了抗震救灾的序幕。
下班回到家的王勇,当晚9点通过德阳广播电台收听到德阳市医院急需志愿者帮助救护伤员的公告,他就匆匆安抚好受惊吓的家人,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组织志愿者救护伤员的营救行动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王勇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得失,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他通过电话马上与德阳“网络玫瑰”的网友们取得联系,在十多分钟的时间内,他就组织起了一支12人的志愿者救援小队,立即前往德阳市医院,主动承当起帮助救护伤员、搭建帐篷、照顾伤病员的工作。在德阳市医院,当他看到伤员那痛苦的表情和满身、满脸都是血迹斑斑的伤痕时,他伤心的哭了。然而,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志愿者,他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担当起社会责任。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化悲痛为力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搬运伤员,让他们及时得到救治,减轻痛苦……一个、两个、三个……看到一个个生还者从转运救护车上被他和他的志愿者们抬下来得到及时救治后,他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在王勇们第一批志愿者精神的感召下,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也主动加入到了积极救护伤员的队伍中。当天晚上,王勇参与搬运伤员达40余人。
在搬运伤员的过程中,王勇看到那些重伤员不停的喊叫,他就走过去安慰他们说:“一定要忍住,一定要好好活着,要让家里人看到你们,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一位从什邡红白镇转运来的伤员在得到他的帮助后对他说“同志,谢谢了,我就是死了也会记得你们!”
从12日晚上9点到13日的清晨8点,在12个小时的救助活动中,王勇和他的志愿者们没有离开医院半步,他们始终忙碌地穿梭于医院各个科室间。那个时候,王勇已经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家人。
然而,有谁知道,王勇远在绵阳三台的老家也受到了这次地震的波击,房子已经变成了危房。王勇家里只有年迈的父母在等待儿子的归来。灾情发生时,他们多么渴望儿子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陪伴着老人共同度过那段恐慌的岁月,但王勇没有在家中停留一刻,他没离开救护现场半步。事后单位领导和同事都要求他回家去看一下,他却说:“德阳这里是重灾区,他们更需要我的帮助,家里那点灾老人自己会解决的”。
朴实的话语,却代表他无私奉献的心怀。
5月14日,王勇得知重灾区绵竹市救灾物资接受站急需大批志愿者后,他与另外两个网友商量后,又迅速组织48人的志愿者队伍,自驾14辆车去那里参与后勤保障等援助行动。他们到达绵竹市政府设立的救灾物资接受站后,还没来得及休息,就立即开展工作。这时,王勇听到一声呼喊:现在急需10名志愿者随车队去汉旺、土门两镇送物资。王勇二话没说,立即组织人员踏上了去绵竹土门的路程。在去汉旺镇的途中,他看到公路两边住着从大山深处退出来的灾民,就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向群众宣传避震知识,免除了群众不必要的恐慌。在绵竹市救灾物资接受站,他将随车来的志愿者分成三个小组,在当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一部分人帮助政府分发救灾物品,把矿泉水、饼干、方便面等食品开车直接送到乡镇。一部分人帮助装卸来自全国各地捐赠的救灾物资。还有一部分人充当引导员给外地来的捐赠车辆和捐赠者带路。几天来,他和他的志愿者们饿了以方便面充饥,渴了用自来水润喉,每天休息不到三个小时,他们没有叫一声苦,没有说一声累,不惧疲劳,连续作战,整个后勤保障援助行动组织得相当有序,受到了在场工作人员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