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与设计的关系 公共关系非对称运行形态分析

 形态与设计的关系 公共关系非对称运行形态分析


[摘要]

 

公共关系运行形态,既具有对称性、平衡性,但更体现为一种非对称、非平衡性,其关系的运行过程也是非对称的关系运行过程。公关对象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公共关系运行的起点就具有非对称性的;公共关系非对称运行形态决定着公共关系与其他诸多社会形态的相互区别;非对称与对称的相互交织构成了公共关系矛盾运动;认识公共关系非对称运行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公共关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关系    非对称性    公共关系运行形态

 

在社会组织客观存在的公共关系运行中,其运行的两极:即作为公关运行主体的社会组织与作为客体的公众之间构成的交往关系,既具有对称性、平衡性,但更体现为一种非对称、非平衡性,其关系的运行过程也是非对称、非平衡的关系运行过程。

 

一、公关对象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公共关系运行的起点具有非对称性

 

认真考察社会关系形态中客观存在的公共关系体现出的非对称、非平衡的关系形态运行特征,其根源主要是由公关工作的对象——公众,其自身的特定属性决定的。

公众具有多元性、广泛性、复杂性等特征,正如卡特利普等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所著的《有效公共关系》中所认为的那样:公共关系“用以认定、建立和维持某个组织与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关系”①;弗雷泽P·西泰尔也认为:“公关人员需要与很多不同的公众群体进行沟通,而不仅仅是一般公众”②,“公关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经理人员与各类公众之间的沟通”③。应该说用“各类”两个字对“公众”两字加以限定,这对深度研究公众的特定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公众的多元性、广泛性、复杂性,从而决定了作为公关主体的社会组织在与公众开始进行沟通交往时,就包含着非对称、非平衡的运行特征

第一,公众往往存在于正式与非正式等多元性的组织形态中。因此,无论是作为社会组织形态出现的公关主体,还是作为个人以职业人身份出现的公关主体,在开始实施沟通交往关系时,既要面对客观存在于正式组织内外的公众对象(如企业组织内部的员工与外部的顾客、经销商、新闻机构等),也要同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公众对象进行沟通(如组织内部的各种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团体,组织外部的非正式群体等),从而表现出公关主体在与公关客体开始进行公关交往时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形态的非对称性、非平衡性的沟通交往关系。

第二,同一社会组织的公众存在于内部与外部的不同位置。因此,决定了公关主体开始与公关客体实施交往行为时,既要同组织内部公众进行沟通,也要同组织外部更为广泛、复杂的公众群体进行沟通,从而形成一元(社会组织)主体形态与二元客体(内外公众)形态的非对称、非平衡的沟通交往关系。

第三,同一社会组织内的公众往往具有不同的类型,因此,决定了公关主体与公关客体在交往起点上,就要同时与不同类型的公众,在一个非对称、非平衡的基点上实施交往行为。通常表现为:既要同处于组织中潜在公众、将在公众、现时公众等多种不同成长状态的公众群体进行沟通;也要在组织中同时与逆意公众、顺意公众和独立公众等处于不同态度的公众实施沟通交往行为等等,从而形成一元形态公关主体与多元形态的公关客体的非对称、非平衡沟通交往关系。

第四,承担公关主体任务的社会组织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所面对的公众客体,自身则具有变化频度高、周期短等特征,公众自身的任何一种变化都必然造成两者间形成非对称、非平衡的关系运行形态。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公众的变化频度呈日益上升趋势,从而决定了社会组织与公众间公共关系交往的非对称性、非平衡性日益加大。

 

二、非对称特征体现在公共关系传播行为之中

 

公共关系工作过程就是一个公关传播的过程,而公关传播中必然始终存在着公众对传播信息的未知性、不确定性。如同《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一书的作者所言的:“你甚至不能肯定你的信息是否被传达” ④那样,在一个计划期内实施的公共关系信息传播,面对多元、复杂、广泛的公众对象,通常不能确保使信息传达到每个目标公众,从而形成了公关主体信息传播的明确性、可控制性与公关客体——全员目标公众信息接受上不确定性、不可控性的非对称、非平衡传播行为。

由于公关主体要全面与目标公众进行快速有效地沟通,因此就必须采用大众传播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手段。但公众在信息反馈时,由于转化为公众个体的信息沟通行为,因此则未必采用大众传播媒介,而更多的则是与主体直接关联的信息反馈渠道,从而形成主体与客体采用信息沟通媒介上的非对称、非平衡沟通形态。

由于公关主体必须采用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手段,因此又决定了公关主体采取的是正式信息传播形式,信息传播具有公开性、透明性;而公众对信息的反馈或传播则可能会出现非正式信息传播形式,甚至“流言”,信息在局部范围的弥散性、误导性,从而形成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的非对称、非平衡的沟通形态。

 

三、认识公关非对称性特征是正确区分公关与人际关系、生产管理关系等不同关系形态的重要前提

 

界定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关系之间的区别,需要深刻认识公共关系所具有的非对称、非平衡关系运行特征。

 

(一)非对称性有效地区别了公共关系行为与人际关系行为

 

第一,数量结构的差异性表征了两者的对称与非对称。在人际关系的交往行为中,由于双方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体的私人生活的需求,因此,限定在与某一私人事务有密接联系的个体与个体之中,交往对象有相对严格的限定性。在一定的交往条件下,这种限定性越强,说明双方对这种关系的重视程度也越强,其关系的隐秘性也随之越强,导致的结果是人际关系首先在数量结构上看,往往表现为个体对个体的交往关系。同时也决定了这种交往关系在数量结构上具有很强的对称性,即通常在一个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既定的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完成的是一对一的交往需要,如果在数量上失衡(表现为在一定特定时空条件下一人对多人的交往关系形态),都会导致交往质量的下降。数量结构上的对称性也在决定了人际关系的交换过程的对称性。

而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公共关系则表现为某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与特定的但却是数量众多的内外公众关系的一种关系交往形态,而不是社会组织与一个数量上对等的某一社会组织的交往关系。公共关系这种数量结构的非对称特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即使是一个弱小的社会组织,一旦它所进行的是一个关乎众多公众利益相关的事情,它所要处理的公共关系都必然是“一对多”的关系,公关行为所牵动的是社会组织自身在数量上通常自身也难以精确统计的公众对象,于是,在社会组织公关管理中更多的就是要做公众细分工作,将数量众多的公众加以分类,以开展针对性的公共关系工作,此时,公关管理的难度也就立刻凸显出来了。

第二,共同经验范围的差异性表征着两者的平衡与不平衡。一方面人际关系在交往主客体的实际交往中,往往是由于交往双方具有较强的“共同经验范围”,而连接起来的,这是关系形成的基本前提。其中包括共同的志趣、爱好、性格、认识水平、信仰等等。另一方面,人际交往的展开与逐步深化过程就是双方“共同经验范围”的以对称性方式逐步展开和深化的过程。任何一方在共同经验范围上的失衡,都会导致关系的疏远,直至关系的断裂。因此,其“共同经验范围”,确保了这种个体对个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交往关系,具有双向对称的沟通形态。

而公共关系的运行,则是以交往双方客观存在着“非共同经验范围”这一基本现实为前提的,即公共关系执行组织与公众双方的交往中,认识水平、兴趣方向等都必然存在种种差异,公众与公众之间在共同经验范围上的差异性也很大,正是这种差异性造成了双方的沟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对称的、平衡的交往。如果组织的公众范围呈递增趋势的话,那么与公众的非共同经验范围也呈递增趋势,与公共关系组织所既有的经验范围呈递减趋势,此时非对称性也呈上升趋势。

第三,占用时间的差异性也体现着两者的对称与非对称。特定的人际关系的交往过程,是实时交互、对等交互的关系展开过程,离开了实时交互,人际关系的交往行为就会演变成交往一方虚无飘渺的幻想。既然是实时的、对等的交互过程,因此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所占用时间(或时间耗损)是对称的、平衡的,任何一方在时间表现出的不对称,便立刻意味着双方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交互过程的终结。

但是公共关系以及公共关系行为则在交往双方占用时间(或消耗的时间)上则表现出区别于人际关系的非对称性、非平衡性特征。由于公共关系行为中,交往双方通常既有实时性交互过程,但更多的则表现为一种非实时性交互关系。在社会组织以主体的地位展开公共关系活动时,主体的主动性,与作为客体的公众的相对被动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交互关系的非实时性,同时也决定了作为客体的公众无论是在主观、还是客观上并不会与主体支付相等的交往时间。在社会组织通过大众媒介的舆论效应引导目标公众时,并不会立刻能够收益到所有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相等时间投入;社会组织与公众的交互关系也不会因公众与组织交往关系所投入的时间与组织不对等而导致关系的终止。

 

(二)、非对称有效地区别了企业公关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

 

在企业生产管理行为中,企业因产品制造而形成的生产作业关系以及相应关系的交换行为,是一种线型延伸的闭式关系,其关系的交换行为和管理行为,也是一种“一点对一点”的管理行为,其信息沟通呈“集束式”结构形态。在这种“一点对一点”的管理行为中,由于管理关系连接的纽带物(或曰客体物)——产品是确定的,产品制造的要素是确定的,因此,使这种关系行为具有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原料的提供者与原料的检验者;产品的制造者与产品的包装者;产品的包装者与产品的运送者之间,构成生产流程关系中一个环节点与另一个环节点(即一点对一点)的关系,关系的上线与下线必须有一致的产品数量信息沟通要求、一致的时间信息沟通要求、一致的质量信息反馈要求、一致的运送信息沟通要求,于是使每个环节所安排的承担者在量与质的规定上呈现出的必然是对称的、平衡的关系形态。任何一个环节在时间上的不对称,导致的就是生产流程的中断。

而企业公共关系管理行为,因其内容的动态性以及对象的全员性、整体性和内隐性等特征,因此,决定了这种关系是非线形扩展的“开式”关系,其关系的交换行为与管理行为,是一种“一点对多点”(或一点对无限延伸点)的管理行为。其信息沟通呈“放收式”结构形态,即信息的发出呈放射状,而信息的反馈则呈收拢状。即使是企业内部的公关信息沟通,也决不只是简单的上下沟通、前后沟通的对称形式,而更具代表性的是交叉的、波动的、非对称性形式。无论是信息发出,还是信息反馈公众与信息发布者的公关组织两者的关系均呈非对称、非平衡运行形态。

 

 四、认识公关的非对称性特征才能逐步揭示公共关系运动的基本规律

 

任何社会组织与其联系的公众,两者之间构成的是一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这个矛盾体每时每刻都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彼此变化的运动过程中,当变化处于量的积累过程时,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反之,则处于激烈变动中。客观存在的公共关系运动,是一个从非对称、非平衡状态,向对称性、平衡性状态的转化过程。非对称、非平衡是绝对的、长久意义的;而对称、平衡则是相对的、暂时意义的。从利益机制上看,在社会组织与各类公众之间构成的公共关系矛盾运动中,当一方将自身利益追求即使是适度提升时,都会改变彼此间的对称性、平衡性,使双方呈非对称、非平衡的交往关系形态;当利益追求相交时,即使是短暂的相交,都会使双方呈对称、平衡的交往关系形态。但受组织利益最大化、个体需要求新化生存法则的影响,这种对称性、平衡性状态将很快被突破,于是非对称、非平衡状态再次出现。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非对称、非平衡行为中,都蕴涵着对新的对称、新的平衡的内在追求。正是这种对称性、平衡性与非对称、非平衡的相互交织,构成了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着的、波澜壮阔的公共关系矛盾运动。要认识这一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就离不开对公共关系所具有的非对称、非平衡的运行形态的深度把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0533.html

更多阅读

怀孕初期症状-怀孕与月经的关系 怀孕初期症状像来月经

怀孕初期症状-怀孕与月经的关系 怀孕了还会来月经吗?行经是一个连续过程,激素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子宫内膜的增厚、排卵,假如怀孕没有发生,内膜还会脱落。在经期,每天都会有重要事件在卵巢和子宫内膜里发生。

从圣经看人类与动物关系的三个阶段 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与动物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在珍惜动物的同时又宰杀动物吃肉;我们在谴责别人虐待动物的同时,自己嘴里却冒着牛羊的脂油;我们不但被别人指责为假惺惺,连我们自己也感觉矛盾困惑。人与动物究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区别和联系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亦称“宇宙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的改变。

会计账簿与账户的关系及分类 会计账簿分类标准

会计账簿与账户的关系账户存在于账簿之中,账簿中的每一账页就是账户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没有账簿,账户不能独立存在;账簿序时、分类地记载经济业务,是在账户中完成的。因此,账簿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账户才是其内在真实内容,二者间的关系是形式和

声明:《形态与设计的关系 公共关系非对称运行形态分析》为网友心有芊芊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