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企业家协会 十论东莞企业家 1



这些是东莞的典型现象,但并不只是东莞独有的现象,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产生一些颇具普遍性和共性的东西,探索更多真正市场规则之下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理论。

讨论并非只是为了应对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题,而是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更多实效性的意见和建议;质疑也并非是对历史乃至曾经那些辉煌的否定,而是为了找寻出过去发展中的一些不足,在现实中出发,从而总结出一系列更具科学性和战略性的方法和举措。

aihuau.com1

总论——产业优势劣势论

并不是所有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并不是过去合理的现在也是合理的。

我们不可否认,当三十年前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虎门生根发芽并引领这一模式在东莞遍地开花时,东莞的产业结构从那时起便打上了一个时代深深的烙印。而这一模式在不经意间,对以后东莞、珠三角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是凭着一股热情和比较简易的加工贸易形式,再加上显而易见的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东莞在这一轮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奠定了轻工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财富的极速增长也为东莞的城市发展增添无限光彩,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到了今天,东莞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美丽大都市。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东莞目前现有的主体产业虽然在过去的三十年创造了令莞人骄傲的辉煌,但若想继续引导潮流、营造持续性的发展动力,依照现有的模式则已经难以维持如此庞大的经济总量,对于东莞发展的宏伟目标来说,更是成了一块不小的绊脚石。

今天,这种矛盾更加凸现。

从个体看,东莞并没有形成强势的企业品牌,但从集群产业看,东莞形成了几大特色支柱产业,如电子产品、服装、家具、鞋业等,在这些行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中,东莞绝对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凭这一点就可以说明东莞各个行业在全球市场网络普及率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但是,如何发挥东莞的这个集群效应优势,是当前一个急待探索和破解的难题。在这一点上,厚街镇组建成立大企业集团,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为提升东莞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一大思考和实践。

但是,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政府与企业之间如何更好地配合,以寻求最大程度上发挥最大效应,切实推动一系列的转型和升级。这看似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命题,却更是东莞目前急待破解的一个难题。

表面上看,产业的发展似乎永远是政府的事,但从另一方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性指导不可能让每一家企业都能成为受益者。因此,企业如何发展,那是个体的事情,个体完全有自主权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

但即使是有了这样的自由,东莞企业家们却似乎没有利用好这种“天生的自由”,而是倾向于享受加工制造业所带来那一丁点儿利益的欢愉。由于这一庞大群体的追求,东莞早已成为了加工制造业中心,而这种建立在“随时都有可能被他人复制、超越”基础上的产业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就直接导致当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来临时,它必定又会成为东莞的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久而久之,它又可能演变为一大“包袱”。事实上,按照今天的真实情景来看,这一点已经逐渐地成为可能,继而转变成现实。只不过,这种现实有些无奈。

而这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要么转型、要到转移、要么破产,对于个体来说,这是必由之路,对于整个东莞来说,却又是升级换代的一次重要革命。而且,企业根据其所处的行业发展规律以及自身的特殊性,制定出不同的发展策略,这种策略不仅在内部要以行业和自身为出发点,更要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即善于利用政策的优势和独到的前瞻性。从现实看,东莞企业家最欠缺的正是这些。

毫无疑问,如何利用产业优势、规避劣势,或者如何将产业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这不光是政府所关心的问题,更是企业家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市场与计划的完全融合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政府不仅仅只是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指导,更要对微观领域内的诸多事宜了如指掌,同样,企业也不能只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救赎和发展,而要在深刻认识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基础上,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同频共振。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只有从最深处学会如何处理好此类发展中的矛盾,才有可能在明天绽放异彩。

二论——为什么大而不强、广而无根?

东莞不乏数万员工和产品遍布各地的企业。但从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产品覆盖率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指标而言,东莞的一些大企业并不强大,一方面,它们大多以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为基础,另一方面,它们缺乏有力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一来,可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它们很难适应外界的变化,也就是一旦人力资源和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它们就可能马上面临着转型或者迁移的可能,而缺乏扎根本土应有的牢固根基。

这一类的典型代表是港资和台资企业,它们的根本目的是利用当地的各项便利条件赚到更多的钱,但当这种局面越来越不利、可能性越来越小的时候,它们可以无所谓处在哪里,只有足够高的利润才是“正道”。

而且,大多港资和台资企业在东莞投资规模往往只不过是扮演着一个加工生产基地的角色,不管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团,还是资金薄弱的小工厂,都难以摆脱这一模式,这就更注定他们的不确定性。即使他们在东莞生存发展了数十年,但从根本上来看,他们与东莞的情感远远没有达到坚不可摧的地步。另外,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甚至没有什么竞争力,它们靠着微薄的利润来支撑企业正常运转,因此,在生产力各要素成本稍有上升时,一些外资企业便熬不过这一关,到了这一步,不管愿不愿意,迎接它们的只能是曲终人散、倒闭破产。

支撑起东莞经济繁荣的另一股力量民营经济,目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从数十万家民营企业所创造的财富和它们在社会上的核心影响力来看,依然表明东莞的民营经济总体并不强大,而且,依照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已经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和谐秩序发展,即使是淘汰率高居不下的民营企业当中,能够幸存下来的那部分企业也只不过是有了喘气的余地而已,更大的挑战还在未知的领域中。从东莞民营企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它们在没有多少经验的前提下,刚开始只能是以学习港资和台资企业为主,这样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按照目前的情况看,东莞大多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与当地外资企业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实体依然不够扎实稳定。这样的一种模式,它并不能支撑本土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在他的《伟大的商业机构与造富》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国经济过去2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造富’功能。可以说,即使是在全世界,中国经济的‘造富’能力也堪称一流,这无可置疑是件好事。然而,在创造伟大商业机构方面,我们却落后于发达国家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今天这个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商业同样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之一。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诞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在主流市场与主流行业能够‘披荆斩棘’、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伟大商业机构,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地由大变强,才可能为中国打造一个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社会结构。而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的经济基础。我相信,未来的中国,需要也即将诞生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

诚如斯言,这些话用在东莞企业家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或许,无论怎样细致的描述都难以直击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在许多看似纷繁复杂的事务背后,总有一些可循的规律,这些才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最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再如果纵深去看待这个问题,则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解释东莞为什么会是“看似大却不强、看似广却无根”的一种企业形态的典型,而培育企业再生之道和解决诸多发展问题的“大道”,也尽乎其中。

三论——为什么总将眼光盯着欧美?

东莞很多企业尤其是遍地开花的加工制造企业都有一个“通病”:他们时刻注意欧美市场动向,眼光死死盯着那里的市场波动情况,因为他们的市场通路也基本上一样:他们生产的那些技术含量并不高甚至毫无技术含量的廉价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就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

东莞16000多家外资企业中,港资和台资占绝对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外向型程度极高,他们以往大多都以开发国外市场为背景,而在内地设厂后,原来的市场策略和营销观念并没有多大变化,东莞只不过是一个生产中心,再通过香港这样一个平台,将“东莞制造”的产品派散到世界各地,这种商业模式持续了近三十年,一直是呈现多赢的大好局面。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之下,东莞民营企业中很大一部分也以此为榜样,成为众多加工制造业大军的的一员,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他们看似辉煌却危机四伏的路子。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平坦,企业的成长更是跌宕起伏。

当东莞的企业家们为自己的产品在欧美等地畅销而沾沾自喜时,他们似乎忽略了市场的本质规律,即他们所生产的那些基本上没多大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何会在那些国家畅销很多年,支撑这种繁荣现象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实质?

就因为这种“偶然”的市场秩序维持了数十年,很多老板已经被灌了迷魂汤一样,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将这种“偶然”当成了“必然”,继续迎合着“必然的市场”。本来,数十年的时间,足以优化一个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状况,可以拓展更大更广阔的市场,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足以降低在出其不意时产生的意外风险,另外一方面,如果企业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方面多下功夫,培育自己独特的研发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不至于落到今天处处被动的局面。但是,在扑朔迷离的市场变化中,这样的欣喜局面并没有大范围地形成,随众心理导致了一大批企业依然过着“小国寡民”式的生活。

然而,从大环境的发展来看,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紧密,世界的一举一动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尽管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从具体的行业来看,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外贸关联度比较高的行业,更受其影响巨大。先看两个最基本的事实:一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迫使许多中国中小制造企业身陷困境,有的甚至四面楚歌;二是人民币升值使那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资产“缩水”,成本陡然升高,这样的结局让那些本来利润就不高的低附加值制造业企业雪上加霜,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

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一方面,相对于国内各大品牌来说,受惠于中国内需市场的不断增长,业绩突飞猛进,再加上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逐年加强,国内一大批品牌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丰富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同时,正伺机全球化战略布署;另一方面,世界各大公司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中国的新型消费市场令他们兴奋,在经过长期冷静的观察之后,他们在对中国市场充满好奇的同时,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并大力拓展其在中国的各项业务,结果自然是大获丰收。

在这种大趋势之下,东莞大多制造业企业位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在长期“内忧外患”的“不公平”竞争之下,既没有品牌优势,又缺乏技术优势,进一步看,还缺乏持续增长的目标市场和网络资源,发展后劲已经明显弱于长三角、环渤海等中国经济热点区域的众多企业,也根本无法与邻近的广州和深圳相比。正因为造成如此局面,难免使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实际情形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在这个全球化很早就已经到来的时代,当全球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时,东莞大多企业家却将眼光紧盯着欧美,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东莞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进步,事实上,这种病态的“全球化市场” 背后缺乏核心的支撑,甚至是一种“反常”现象。如果把握不好,这会导致什么样的局面呢?正如“蝴蝶效应”一样,难以琢磨的国外消费市场那边稍一风吹草动,国内制造企业这边就有可能掀起大风大浪,甚至船沉人亡,这样的悲剧并不是预想,实际上在现实当中正在一步步地成为事实,甚至成了一种趋势,达到了某种规模。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2008年随着美国金融大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美国国内消费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对华贸易的锐减,而东莞因为其扮演的特殊角色,不可避免地遭受沉重的打击,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等待美国经济好转”仍然是很多企业的最后一步棋。

如此危机不一而足,尽管如此,很多企业还是抱着侥幸心理,游走于危险的钢丝绳上。在改良企业市场化思维的道路上,东莞的企业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面对没有硝烟却异常残酷的现代市场战争,东莞制造业企业,你是否真正理解全球化的意义?是否能够真正痛下决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四论——为什么有实力却无品牌?

胡润将东莞与东北、北京、福建、武汉一起并称为“中国五大富人聚集地”。在他眼中,“东莞的水很深”。

东莞的很多老板确实很有钱,这基本上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是,在大量钱财的背后,很难找出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或产品品牌。也可以这样说,在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的今天,东莞企业家这种强大的个人财务实力和弱小的企业品牌之间存在的差异隐含着某种病态的成份。

 东莞市企业家协会 十论东莞企业家 1
品牌,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愁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当可口可乐公司“即使有一天可口可乐公司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也能在第二天重新建起来”的品牌感召力渗入每一个人的心中时,当麦当劳、肯德基风行全世界时,当消费者习惯于常年累月地使用自己习惯的品牌时……没有人怀疑品牌的效用和影响力;但是,另外一种情形是,当许多中小企业终日为自己的产品销售四处奔波仍难见成效时,当他们的货品摆在超市的货架上却被消费者视而不见时,当他们的企业和产品在社会上默默无闻时……他们正在遭遇品牌所带来的无情的折磨和煎熬。

长期以来,或许是由于太过务实的性格,造就了东莞老板“落袋为安”的一大特性:即眼前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财富,至于实物之外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塑造则似乎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当世界巨头们为自己的品牌战略工程绞尽脑汁时,东莞的老板们往往忽略技术的研发提升和市场策略的创新思路。这些在平时一些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却从一开始就拉开了差距。

关于这个问题,从外部环境来讲,一方面,东莞本土有实力的智业机构少之又少,有的也只是表面上华丽、实际上粗枝滥造的实体,由于互相之间太过于“了解”和极度不信任,即使有企业愿意聘请“外脑”来为自己的企业献言献策,基本上也轮不到本地机构来“指手划脚”,这其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诸多隔阂,直接导致对立局势;另一方面,外地的大牌机构来到东莞,也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东莞似乎是个不需要品牌的城市。在这样一个既特别务实、产业结构又很特殊的城市,谈品牌与营销,大多时候就显得与现实格格不入,这个在全球很火爆的概念一到东莞,突然间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兴奋点”。品牌理念在东莞的“遭遇”,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或者表达了对某种事物的一般反应状况,但这样的一种普通现象却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东莞品牌的缺失,从整体到局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形式。

当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以上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虽然有时不可小觑,但就企业长期发展而言,它们的深化影响力毕竟有限。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创新力的开拓力,品牌的塑造关键依然在于企业自身内功的修为程度。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东莞企业自觉地创建品牌的意识还不够强、范围不够广,还没有真正将品牌工程上升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高度上来。因此,东莞缺乏品牌的力量,根本原因不在于实际操作方式的失当,而在于思维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从内心深处还缺乏品牌竞争力的危机意识,缺少市场经济竞争下的真正能够构建企业核心体系的忧患意识。

而对于东莞企业来说,品牌的缺失,意味着诸多市场份额被其他竞争对手无情地抢夺,长期以往,“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外界对东莞企业和产品的认知度并不高,市场忠诚度日渐偏低,企业按照旧有的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维系日新月异的新型消费市场。

今天,东莞的大多企业依然挣扎在品牌的边缘,艰难地生存着,这是一段谁也无法忘却的日子,尽管大浪淘沙的日子每天都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艰难,更加难以让人琢磨。

如果前三十年,东莞痛失了塑造一大批品牌的机会,那么,退而求之,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东莞企业家要真正耐得住寂寞,即使富裕了也不要忘记创业、成业等各个阶段的艰难和未来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也不要因为眼前的一些小利益而丧失了长远斗志,而要真正做到“退而结网”,“深挖洞、高筑墙、广积粮”,通过日积月累和精心准备,从而打造出一批真正具备品牌影响力的现代和谐企业。

品牌虽不是万能的,但品牌总是有着特殊的竞争力。如果在下一阶段再错失良机,则将使东莞企业雪上加霜,甚至出身未捷生先死。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在今天看来,其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

五论——为什么转型总是慢人一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0891.html

更多阅读

解析火影忍者十大经典战役1 火影忍者精彩战役剪辑

解析火影忍者隆基泰和和道国际十大经典战役1隆基泰和公司怎么样火影魏少军忍者十大经典战役全解魏少军地的疾风传递希望,轰隆基泰和的疾风传递希望,轰天的迅雷泛起涟漪,岁月如流,引来动荡之世,命运相连之人,聚集于此。目录索引:(排名按照时

转载 欧美十大摇滚乐队1-5 欧美经典摇滚乐队

原文地址:欧美十大摇滚乐队1-5作者:暴风雨中的海燕1.TheBeatles————披头士乐队约翰·列侬(John Lennon)【1980年12月8日被暗杀】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吉他手 乔治·哈里森(GeorgeHarrison)【2001年因病去世】鼓手 林

声明:《东莞市企业家协会 十论东莞企业家 1》为网友小男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