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话的技巧主要是在提问的前提里。在回答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对方问话。如果不加分析,随口即答,就可能被对方所控制,掉进“语言陷阱”。所以,在回答对方提问之前,分析前提是成功地回答的关键。在掌握好前提以后,可以选择如下几种回答的方法。1.设定条件法对方提问的内容,有时可能很模糊,有时很荒诞,甚至很愚蠢,以致使人们很难回答。这时,我们在分析清楚的前提下,可以用设定条件的方法。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国王指着一条河问阿凡提:“阿凡提,这条河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答:“如果桶有河那么大,那只有一桶水;如果这个桶有河的一半大,那么就有两桶水……”阿凡提回答十分巧妙。因为这个问题很怪,国王故意想难倒阿凡提,他无法直接回答。只能先设一个条件,后说结果。条件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aihuau.com1问:“今天有一只黑猫跟着我,这是不是凶兆?”答:“那要看你是人还是鼠。”前者的问话很无知,回答时无法给他详细的解释。设定一个条件,其结果不言而喻,而且极幽默地讽刺了问话者的愚昧。2.答非所问法答非所问,是回答提问的一种回避战术。对方提出题问,希望我们做出明确的回答,我们却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转移话题,答非所问,让对方无法得到想要得到的答案。日本影星中野良子来到上海,有人问她:“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中野良子笑着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度蜜月。”中野良子的婚期是个人隐私,中野良子自然不愿吐露。她虽然没有告诉婚期,却说结婚到中国度蜜月,既遮掩过去,又表现了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对一些是非问句的回答,还可以采用反答法。本应答“是”、“有”,却从“不是”、“没有”方面回答;本应答“不是”、“没有”,却从“有”、“是”方面回答。如:问:“你和妻子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答:“我俩都是同一天结婚。”旅行家:“请问,从前有什么大人物出生在这座城市吗?”导游:“没有。只有婴儿。”第一个例子本应答“没有”,却从“有”的方面寻找一个话题。后者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也是一种答非所问的战术。3.巧借前提法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在回答时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其中仿照和借用问话中的情态和词语,演变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应答,是应付问话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1972年5月,在维也纳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8226;弗克兰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问题:“届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协定呢?”基辛格停了一会儿,一字一板地答道:“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会场顿时哄堂大笑。基辛格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仿照问话的词句和情态,用幽默风趣的话语与记者周旋。这种方法,很值得借鉴。4.言此意彼法言此意彼,也就是所谓的“双关”。众所周知,利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回答,具有含蓄、幽默与讽刺的功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纪晓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辩才,曾当过朝廷的侍郎。大臣和珅是个奸臣,曾当过尚书,对纪晓岚的才能十分嫉妒。有一天,纪晓岚和和珅一起到公园散步。这时,有条狗从他俩身边跑过。和珅指着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他想利用谐音双关骂纪晓岚。纪晓岚十分机敏,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弄得和珅“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却被纪晓岚也用谐音双关语戏弄一番。还有一个故事,其回答的方法也是运用谐音双关。古时候西域献来狮子,蓄于御苑,每日供羊肉一十五斤。有个员外郎叫石中立,随同僚一同前往观看。有个同僚问:“这个野畜还给这么多羊肉。吾辈当官的,每日才不过几斤,难道吾辈不如牲畜吗?”石中立说:“你难道连这都分不开?那是苑中狮,吾辈是园外狼(员外郎的谐音),怎么可相提并论?”同样是发牢骚,石中立运用谐音双关,其回答幽默含蓄,要比他同僚发的牢骚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