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并没有向定位服务中涉及的商家收取任何的费用”,中国联通市场部总经理李为冲2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业内人士认为,收费是迟早的事,一旦用户数上升到一定程度,移动运营商靠定位服务坐地生财的日子就不再遥远。
“还要等多长时间将取决于手机的价格”,一位手机经销商说,“就中国联通而言,目前其CDMA手机的平均售价为1600元,但能使用定位服务的手机价格普遍超过2500元,这导致现在使用定位服务的用户只有总数的4%左右。而比较互动视界手机网页浏览业务,低于1500元的手机也能使用,其使用率已超过50%.”
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正在等待这一市场的兴起。
市场扩展迅速
定位服务被认为是短信息之后移动运营商的又一杀手锏业务,其实早在2003年年初,中国移动便已显露出了进军移动定位市场的“野心”,在GPRS业务中即已捆绑了此项业务。而在2003年中期,中国联通也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开通了一项名为“定位之星”的新业务。
根据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和通信信息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的手机定位服务2003年的营收为1600万美元,且该业务将在未来3年内高速增长,至2006年,手机定位服务收入将达到12.55亿美元。虽然其他一些市场研究机构及业内人士对于手机定位服务的市场规模与业务增长速度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定位服务将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又一重要盈利引擎,无论是市场规模,又或是盈利前景,这项业务都有可能继SMS(普通短消息)、MMS(多媒体短消息)和数据服务之后,成为移动运营商又一块“奶酪”。
市场瓶颈待破
短信,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沟通应用模式获得了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成功。根据CNNIC的调查,2003年仅国内各大网站从短信息服务获利就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而被运营商们寄予厚望的定位服务也有望形成与短信息服务相比拟的市场规模。
从根本上说,短信所解决的主要是信息沟通问题,而定位所解决的则主要是信息搜索问题,因此很可能两种应用的用户规模不在一个重量级之上。
制约定位服务迅速普及的几个瓶颈分别是:体验成本、服务规模和应用习惯。运营商需要为定位技术体验的获取成本定一个合适的价钱,这样才可能吸引用户积极参与尝试;短信息从不起眼的“小应用角色”迅速成长为一个“产业”,除移动运营商在不遗余力推波助澜外,手机制造商和网站居功至伟———手机定位服务也需要类似的同盟来协力支持;此外,用户能否接受并习惯于定位服务也是一个问题。
尽管如此,手机定位服务仍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服务。在一些发达国家,把手机定位服务引入抢险救灾、低龄教育已是屡见不鲜,随着应用模式的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用户欣然接受了这项新的手机数据业务。而据了解,中国联通“定位之星”的业务内容也包括了针对中小学生的家长监督模式,家长可以通过定位查询,查询出孩子的位置,起到监督的作用。
市场需求井喷
市场人士认为,两方面的因素支撑着手机移动定位应用的光明前景。一方面,中国的手机用户总量在全球首屈一指。截至今年9月,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据,国内有2.5亿人在应用手机与他人沟通,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应用乘以如此庞大且仍在持续增长的用户基数都将产生匪夷所思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应用需求来看,不像短信息那样仅停留在沟通层面,定位服务可以打造出丰富的应用类型,例如用于个人在陌生环境下的特定地点,如宾馆、商务场所、娱乐设施等的查询,用于对处于被保护位置的弱势对象老人、儿童的位置追踪。
目前,欧洲移动运营商的定位服务用户总量增长迅猛;美国和韩国的电信主管机构分别要求其国内运营商最迟在2003年年底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日本的所有运营商则早已开始推广同样的业务,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移动运营商的技术起点并不低,起步也并不晚。
以中国联通“定位之星”业务为例,其采用了美国高通公司“gpsOne”解决方案。gpsOne在美国、韩国、日本已拥有数以千万计的用户,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先进、部署最广泛的定位应用解决方案之一,具有定位精度高、受周边环境影响小、图形化信息服务以及全国漫游支持等诸多优点。在已开通“定位之星”服务的三大城市,用户已能够通过手机短信、无线Wap和登录网站随时查询到定位终端所在的位置,及周边相关设施的信息。
公众安全、交通运输等行业级用户已开始尝试应用手机定位服务来节约开支、提升效率,而更多的个人和家庭用户亦在不断加入到此类服务的用户群落中:对于时常出差的商务人士、关爱家人的父亲或儿子来说,手机定位不啻为开启未知的钥匙和维系亲情的纽带。就这一点来说,手机定位服务也很有可能像短信息服务那样“后发而先至”,待需求井喷,便极易在短期内“聚敛”到比国外更庞大的用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