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局,危困境地殃及全省
积极突围,结构调整图强烟草1998年以前,黑龙江省是一个烟叶生产大省,最高的年份达到170多万亩,烟叶产量300多万担,有51个县(市)种植烟叶,复烤加工企业13家,加工能力330多万担,从事烟叶生产的职工8千多人。然而,黑龙江烟叶存在着光照不足、成熟度差、生产成本高等无法克服的缺陷。1997年后,随着全国烟叶产业政策的调整,黑龙江烟叶产业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迅速暴露出来,整个烟叶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工商业烟叶库存猛增至130万担,价值5个亿,省外应收账款也高达5个亿,拖欠严重;另一方面,烟叶种植面积压缩至40万亩,不足原来的25%,烟叶收购量100万担,不足最高年份的30%,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迅速减少的收入无法支付巨额财务费用和企业日常运营费用,很快形成企业欠税、欠息、欠烟农款、欠职工工资的危困局面。在卷烟生产方面,全省71万箱的生产计划被历史形成的6家计划内烟厂、1家地方烟厂和1家计划外烟厂分享,小、散、差特征明显,牌号众多,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市场生存能力极差,并进而给商业企业的经营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困难,导致全省烟草行业的落后局面。
怎么办?黑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领导班子积极应对,酝酿和探索行业发展的战略战术。1999年,黑龙江省局党组针对行业情况提出了“二次创业”,他们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组织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争取在三年内走出低谷,初见成效。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也对黑龙江烟叶组织结构调整做出了“早调整、早主动”的指示。黑龙江省局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对组织结构调整才是解决黑龙江烟草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早调整、快调整、主动调整,才能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才能以最小的改革成本、最快的调整速度完成对烟草产业的整合。他们从提高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入手,号召干部职工反对浮躁,破除幻想,振奋精神,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烟叶方面,2001年上半年,有12条复烤线被关停;2002年上半年,17条复烤线全部关停,12家烟叶加工企业7转5停。在淘汰落后企业、淘汰小产县的同时,将种植区域向光照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转移,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卷烟方面,依靠烟草专卖法彻底关闭了计划外烟厂(东宁卷烟厂);借助地方政府的支持,对年产量10万箱以下的林口卷烟厂依法实施破产;同时,另一家年产10万箱以下的富锦卷烟厂也被关闭,进入了政策性破产的程序。
五千人下岗分流,哪里去
二十年相濡以沫,情难却企业关停了,人往哪里去?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最敏感、最复杂、最艰难的问题是人的问题。黑龙江省局(公司)政策法规体改处处长冯德文作为专项工作小组成员,负责对重点企业的指导和有关规定的解释,对人员分流问题有着复杂的体会。“大多数职工是筹建烟草企业的元老级职工,他们经历了白手起家时创业的艰难,也分享过烟草鼎盛时期的喜悦与荣耀,现在在组织结构调整中却……”他沉默了片刻,叹道:“情难却啊!”
减员增效工作是解决烟叶经销企业目前困境的一个不得已而必须为之的痛苦办法,事关职工切身利益。人员如何裁减,始终牵动着黑龙江省局(公司)党组每位成员的心,特别是王玉林局长和孙杰邦副总经理对烟叶产业的生存发展,对烟叶经销企业如何减员更是高度重视,他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常询问减员增效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指示,为减员增效工作有效进行奠定了组织和领导基础。
2001年,为实现真减员、真增效,省局规定不再实行内部退养政策,减员只剩一条有偿解除劳动关系之路。面对这种情况,职工表现出了各种心态:想解除劳动关系的,大多数有一技之长,解除劳动关系后,能找到新的就业门路;不想解除劳动关系的,对企业有一种依赖思想,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过一天算一天。有的人对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缺乏信心,特别是挂杆企业职工怕破产,感到政策还可以,先满足既得利益再说;有的人担心几万元钱一花就了,解除劳动关系后没有出路,怕今后医疗、养老没有保障;也有的人在企业干了几十年,确实从心理上、感情上难以割舍。
为了保证减员增效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使留者安心,去者舒畅,从1999年开始,烟叶公司每年都召开一次减员增效专题工作会议,针对每一时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工作要求。各烟叶经销企业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都把减员增效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强化择业观念和失业意识上入手,就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实施再就业工作,进行思想上的动员,认识上的造势,增强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承受能力。一是讲清形势。各基层企业采取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与职工现场对话等各种有效形式,实事求是地把企业现状、发展前景向全体职工交待清楚,做到既不夸大,也不隐瞒;既不消极,也不偏激;既引起心灵的震动,又保持整体的稳定。大力宣传与其死靠死守、坐吃山空,不如先走先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想,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和破除烟草行业就是铁饭碗的思想,通过形势教育,使组织结构调整与个人行为达到了有机结合。二是表明态度。随着全省烟叶经销企业的现状及国家关闭挂杆生产线时间的逼近,减员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增效问题,而是谋求生存的关键举措。减员对于烟叶经销企业而言,不是减与不减的问题,而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出路只有一条:“减则活,不减则死”。通过向职工表明企业减员增效的态度和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决心,使职工丢弃幻想,主动积极参与减员增效工作。三是政策引导。各企业在减员增效工作中,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对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和调出行业的职工,给予了高出国家规定的补偿标准。根据企业本身经营状况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采取的补偿标准也有所不同,对全民所有制正式职工执行最高不能超过2000元/年的标准,对集体所有制职工执行最高不能超过1500元/年的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企业对政策进行了严格的时间界定,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上述标准,超过规定的时间,补偿标准减半执行。另外,有的企业明确告诉职工,企业目前还有兑付工龄补偿的经济能力,现在是机不可失,要把握住、快认识、快行动,否则到了日出冰山化,树死枝藤枯的那天,一切都晚了。
同样的工作也在关停的卷烟生产企业内有效开展。
矢志改革,且把长痛换短痛
有情操作,道是无情却有情“说服职工接受现实是为了争取职工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为下岗职工考虑,尽量让他们离开企业后能够较好地生活下去。”黑龙江省局局长王玉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减员增效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不能顾及情面,缩手缩脚,拖延的时间越长痛苦越多,但它又直接触及职工的切身利益,还必须有情操作,尽量让老人有所养,适龄者有工作机会。”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黑龙江省局(公司)慎之又慎,针对企业多年形成的人员过多矛盾,从1999年开始,区别不同情况、不同时机,采取了相应的减员政策。一是有计划地清退无编制人员和临时工。过去一些苦、累、脏、险工种正式职工不愿意干,只好雇用临时工顶岗,使企业增加了不应有的负担。为解决这一共性问题,除个别企业仍留有少数临时工外,各企业对这部分人全部予以清退,为富余人员腾出了岗位。二是彻底剥离集体职工。由于历史原因,集体职工和多种经营企业、主业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各经销公司的多种经营企业与主业完全脱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企一制的管理办法,集体职工一律剥离到多种经营企业。没有多种经营企业的集体职工,也与公司脱钩,由专门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实行与主业的雇佣关系,待有条件后,自办多种经营企业,自负盈亏。三是建立内部退养制度。凡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经组织批准,实行内部退养。从2001年开始,除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外,不再实行此项政策。四是解除地方合同制人员。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对地方合同制人员,不管以什么形式和理由招用的,合同到期后一律不再续合同。五是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凡是黑龙江省局(公司)微机在编的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批准、劳动部门仲裁公证后,按《下岗职工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办法》,并结合企业的经济状况,发给一次性的安置补偿费,从此与企业脱离各种关系。从2001年开始,全省只执行此项政策,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员增效。六是系统外调离。按照黑龙江省局(公司)规定,职工自愿调出烟草系统,发给1万元生活安置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企业为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参照有偿解除劳动关系标准,发给的生活费标准略高于黑龙江省局(公司)规定。也有的企业对调出系统外的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没有执行省局的规定,不发给生活安置费。七是下岗待聘分流。从2001年开始,各企业为加大减员增效工作的力度,对在企业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中落聘的职工,实行待岗制度。待岗期间只发给基本生活费,如待岗期满仍不能竞争上岗者,按劳动法规定,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这一办法也促使一些不能竞争上岗者,不得不走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和调出系统之路,实现人员的彻底分流。
以上各种分流办法中,有偿解除劳动关系是针对在编职工的主要办法,是分流人数较多的途径之一,比其他办法更艰难,更容易出问题,也是组织结构调整的攻坚内容之一。因此,黑龙江省局(公司)一方面严格按法定程序运作,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为他们再就业谋求路子。首先,各企业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创新用人机制,规范分流人员工作行为,减少和避免不稳定情况的发生。一是因岗设人,统一机构设置、统一工作岗位,坚决杜绝因人设岗现象;二是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新机制;三是实行职工优化组合,建立末位淘汰制度,林口烟叶经销公司对优化组合后的富余人员实行公司内待岗,执行待岗工资,累计时间超过6个月仍未上岗者,按下岗职工管理,发给基本生活费,三年后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勃利烟叶经销公司对本年度竞岗落聘的后10名职工,出示黄牌,下一年度仍竞岗落聘,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四是改变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合同制。
对于富余职工,如何对他们在行业内进行分流或解除劳动关系,是对有情操作的一个极大的考验。这些职工中,有在企业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栋梁之才,有慕名而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有复退军人,也有职工子女,分流还是解除劳动合同?行业内分流吧,全行业已经人满为患,行业人均劳效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行业内分流的空间实在太小;解除劳动关系吧,理通情不通。不少企业长期挣扎在破产的边缘,许多职工处于待岗状态,企业已经没有能力解决职工问题,单靠企业自己显然行不通。但是,改革得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人的问题总要解决。因此,黑龙江省局(公司)举行业之力,对转业兵、大中专毕业生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统一分配,又在行业内筹集数亿元资金以高于政策规定的补贴与部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