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SOHU,其节选了《中国经济学家骇人语录大全》。SOHU只为吸引眼球,而原文搜集不合时宜的言论,是为总结与剖析,并有数据支持。
我读了原文,因为这些数据与分析,自己受益匪浅。我以为这些言论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口不择言,过于绝对,忘记了框架;二是表明部分经济学家对于改革、腐败,或简言之对于国家治理的态度。
口不择言
口不择言型的言论,诸如厉以宁的“建议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以及张维迎的“只要抓总量增加。不必管分配”。
至于张维迎之“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我可以收费高,但我花80%在奖学金上”,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获得奖学金的覆盖面确实为100%,但义务教育只有九年而已,让国家或学校承担每年五六百万大学生的学费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刘伟之“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水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35%”,可能想要表达凯恩斯之“追求奢华的蜂群兴旺,过于崇尚节俭的蜂群凋敝”,强调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其表达方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相信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张五常也会反思自己所说的“外汇储备是可有可无的。有谁提及美国的外汇储备是多少?”。全球60%的贸易都用美元结算,美国自然不需要外汇储备。现在,不论企业或政府,手里缺现金的都面临破产;外汇储备当然很重要,除非你没有对外贸易。
而“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那时银行家、金融家满街都是,没一个懂得数学的”,仅仅是不懂数学的经济学家对数学的排斥。
国家治理
说到国家治理,这个词可能不是自己的原创,但我所说之国家治理是从公司治理延伸过来的。我们知道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了代理问题。代理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股权分散下,经理人对股东利益的掠夺;二是,股权集中下,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
国家的概念是很宽泛的,我们常说国有企业存在出资人不到位的情况,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何尝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出资成立的一个庞大企业,政府就是经理人,因为股东是亿万人民,且股权是分散的,因此存在第一种代理问题。
樊纲之“经济学家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是部分经济学家对国家治理的态度。把国家治理看作公司治理问题,现在,作为股东再看以下的言论,可能有不一样的心情。
“国有资产的流失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
“许多国有资产是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国家也不一定吃亏。”
“不妨把这些公共财产看成无主之物,谁先把它拿来卖,这公共财产的产权就算他的。”
在公司发展初期,个人能力大于组织能力,腐败也许是合理的。但随着公司核心能力的建立,组织强大、专业分工,则个人影响力微乎其微。
根据以上管控思想,我们知道如果经营一个企业应该如何对待元老问题。但有人让我们“通过腐败与贿赂的钱权交易方法购买”掌握公共权力进行公益决策、不肯轻易放弃和交出的权力。而持这种态度的经济学家还为数不少。
无论如何,我们的国家在发展、进步,治理水平也在提高;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这个语录大全,他们是国家资产真正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