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



在知识管理领域,野中郁次郎(のなかいくじろう,1935- )是一颗耀眼的新星。他1935年5月1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日本著名的富士电机制造株式会社工作,一干就是9年。这一时期,正是日本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野中由此对日本企业的崛起和创造力有了切身的体验。此后,他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学习,于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但他的学术之根,依然深深扎在日本。1971年起,野中在日本南山大学经营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79年到日本防卫大学任教,1982年又到日本东京一桥大学任教,担任该校商学系教授和创新研究所主任,现任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企业战略研究所教授。

野中郁次郎在学术上,集中于研究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如今,这个模式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代表理论之一。从他的研究轨迹来看,经历了“信息管理→信息创造→知识创造”这样一个发展脉络。

野中刚到伯克利加州大学时,主修专业是营销。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导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以“信息处理”的思路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进行逻辑分析。尼古夏的研究,得到决策理论大师西蒙的肯定,有西蒙为尼古夏著作写的序言为证。野中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逐渐从营销转向消费者行为研究,再进一步转向组织研究。野中早期主要通过“信息处理”的视角来分析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关系,1974年,他出版了专著《组织与市场》。这本专著主要阐述企业是如何处理信息的。按照野中自己的说法,这一时期,他依然囿于西方管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组织是“处理信息”的机器。

后来,野中开始批判西方的组织理论。他认为,西方的组织理论建立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其中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的主客二元论和理性建构方法为这种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野中把从泰罗到西蒙的组织理论都归结为笛卡尔式科学思维的产物,认为他们无一例外地将组织视为一台处理信息的机器。比如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立足于用“科学”代替“经验常识”,西蒙的信息处理范式受到计算机和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过分强调人类推理和组织决策过程的逻辑方面。野中觉得,在这种科学理性视野下的组织,本质上是一台没有知识创造能力的“刺激-反应”式机器。他试图突破这种局限。

在野中眼里,日本的传统哲学在结合佛学和儒学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主客一体、身心如一和我他统一,恰好与西方传统哲学相反。野中立足于日本式思维,对组织是“处理信息”的机器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提出,企业并不是机械地处理来自周围环境中的信息,而是有意识地创造信息。因此,在1985年出版的《组织进化论》一书中,野中第一次提出了组织作为“信息创造”者的观点。

“信息创造”无疑是野中发现“知识创造”的起点。1982年,野中和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合作,研究日本企业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流程。在研究时野中已经发觉,现有的信息处理理论不足以解释企业创新。因为除了信息处理,创新过程还包括知识的取得、创造、运用与保存等多项内涵。也就是说,企业仅有信息处理是不够的,知识才是重点。更重要的发现在于,野中通过对许多创新者访谈时得知,创新通常来自创新者个人的信念,这些信念通俗讲就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学界称之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创新的过程就是将主观看法转换成客观语言,并努力争取所处组织的认同,最后将概念转化成具体产品的过程。可以看出,创新过程的开端其实是相当主观的且相当个人化的。也正是在这里,野中开始研究他后来极为强调的一个概念——隐性知识。

1985年,哈佛商学院创新管理领域的教授埃伯纳西(W. J. Abernathy)邀请野中和他另一个合作者,当时还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的竹内弘高参加一个研讨会。他们为这个研讨会准备了一篇文章,后来这篇名为《新产品开发的新游戏规则》的论文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之后,野中又陆续写了《从混沌到组织有序》(1988)、《“承上启下”式管理》(1989)、《冗余和重叠式组织》(1990)、《知识创造的经营》(1990)等论文。这一期间,野中开始强调单纯用信息处理和信息创造的观点无法解释日本企业所进行的独特的新产品开发过程,最终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组织是有机生命体”。也就是说,组织不仅需要处理信息,同时还必须创造信息和知识以适应环境,并能动地创造新的现实。

1991年,野中在《哈佛商业评论》11-12月号发表的《创造知识的企业》一文,标志着他进入了这一领域的前沿。这篇经典论文是《哈佛商业评论》编选的《知识管理》论文集的首篇文章,被人们看作是现代知识管理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在此基础上,野中郁次郎同竹内弘高合作,用英文所写的《创造知识的企业》扩展了同名论文的观点和实例,于1995年出版,并荣获美国出版者协会1996年度最佳管理图书奖。这本书得到广泛赞誉,日本的大前研一称其为“日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书评中指出:“作者探讨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前沿:企业学习和创造具有竞争性价值的知识的过程。与以往类似主题的著作不同,本书作者不是空谈一些口号,而是致力于揭示组织创新和学习涉及的具体的组织结构和过程。”

 价值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
除此之外,野中还撰写出版了《日美企业的经营比较》、《失败的本质》、《企业的自我创新》、《知识创造的螺旋》、《创新的本质》等著作。

自从野中提出“知识创造理论”后,他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关荣誉也纷至沓来。1997年9月,野中被伯克利加州大学聘为第一位“施乐知识领域杰出教授”;1998年3月,他荣获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政治经济社会学名誉博士;1998年6月,他又荣获瑞士圣加仑大学(University of St. Gallen)经济科学名誉博士;2002年5月,日本天皇授予他紫绶褒章。

有关“施乐知识领域杰出教授”这个职位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野中思想的一些特色。当年,知识管理的先驱施乐公司为了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特地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商学院赞助设立了“施乐知识管理学教授”职位,邀请野中担任第一任教授。但是,野中十分反感“知识管理学”这一称谓。在他看来,“知识管理”这个说法会让人们理解成“知识可以被(计算机)管理”,如果使用“知识管理”这一术语,会对这一误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野中要求对方改为“知识创新学”,由此而引起了这一讲座教授的名称争议。最终,双方妥协,既不称为“知识管理”,也不称为“知识创造”,而是取消可能引起误解的后缀,使该职位名称变成了“施乐知识领域教授”。由此可见,野中极为重视“知识创造”。不过,学界并不完全认可野中的观点,人们在谈到野中的学术贡献时,还是把他的理论归入“知识管理”范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1551.html

更多阅读

凭证中使用红字和负数是根本性的错误 红字发票与负数发票

2011年初,我们写过一篇“关于会计中的红字和负数”,最后有一个结论:在凭证中使用红字和负数是完全错误的。2012年初我们发布了财务系统后,仍然经常有人在讨论这个问题,很多朋友说很难对本公司的会计解释这些,因为在凭证中使用红字和负数是

王传利:短篇小说《次郎的铜像》

《世界日报》小说世界,2010年6月26日《世界日报》小说世界,2010年6月27日《世界日报》小说世界,2010年6月28日一当次郎的铜像从铸造室搬到展台上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环绕着展台从不同的角度端详着它。次郎具有秋田犬的典型特征:强健的

关于梁羽生小说中张丹枫和霍天都的年龄 梁羽生武侠小说全集

由于自幼喜欢历史,对年代非常敏感,有的小说情节非常精彩,但在年代上却出现矛盾,这会有鱼刺在喉的感觉。梁羽生的小说我只看了几部。据《云海玉弓缘》里描述,天山剑法是霍天都在张丹枫的指点下创立的,我忍不住算起两人生活的年代,张丹枫是生

声明:《价值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为网友男情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