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宾馆不靠海,宾馆内部最高档的会所却叫“海上皇宫”,其位置隐藏在宾馆一侧的副楼之中,从外表来看,毫不起眼。由宾馆正门而进,记者跟随会所经理穿过数个七弯八拐的走廊,才来到会所的门前,经理熟练地按下密码,“宫门”随之而开。 穿过门口的红木屏风,长廊的一侧墙壁上是放红酒的酒橱,摆放名贵白酒的玻璃橱柜则在走廊尽头的黑色大理石柜台后熠熠生辉,墙角挂着的“孝庄太后全身坐姿图”据说是古董,在高雅的交响乐中穿过长廊,往右一拐就是会所的主体。 这是一座两层的圆形小楼,透光天井中间是一个小喷水池,一座旋转楼梯连接楼下5个、楼上3个包房。这些房间的名字均取自国内外的宫殿,与会所的“皇宫”之名相贴切。

包房有近百平米,包房内部的装修中西合璧,西式法兰绒镶金色花纹的沙发,巨大的落地窗,使房间充满暖意,而在沙发与饭桌中立一面浮刻“松、竹、梅、兰”的四扇中式红木屏风,又让房间凸显高雅。 由于正值中央厉行节俭之风,经理出言谨慎,只说这里是葛洲坝集团高档接待场所,在业内饶有口碑,而大厨手艺不凡,尤擅烹饪海鲜、山珍等高档菜肴,包君满意。 出了“海上皇宫”,往宜昌市西边驱车不到20分钟的路程,却可以看到葛洲坝集团的另一番景象。在长江边的西陵山上,这里遍布上个世纪70年代的红色砖楼,楼下则是随意搭建的各种石棉瓦为顶的窝棚,虽然阳光强烈,但窝棚间却阴暗潮湿,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停滞,可以闻到一股历史的霉味儿。 葛洲坝集团近万名退休老职工就居住在这里。40年前,人们从全国各地赶赴这里修建葛洲坝,而40年后,当年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变成了垂垂老者,只有言语中偶尔露出的乡音,提醒我去询问他们从何而来。 阳光温暖的日子里,老人们会走出阴冷的窝棚,聚在一起,打牌、下棋、聊天,他们皱着眉头抱怨退休工资太低、福利太少,他们笑着回忆年轻时建设葛洲坝的经历,傍晚,他们又各自回到自己住了半辈子的家。 而这个家也将在不久之后失去,随着西陵山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棚户区已经开始动工拆迁,虽然由于拆迁补偿问题,一些老人仍在顽强地坚守,但更多的老人已经准备离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