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金融职业经理人 金融海啸与职业经理人的危机
不久前,美国国会就雷曼公司破产案进行了听证。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威克斯曼如此责问雷曼前总裁富尔德:“雷曼公司破产了,而过去5年您的收入却高达5亿美元,您认为这公平吗?事实是:您用别人的钱去冒险,却为自己赚了很多钱!”这让我想到了张维迎教授的企业契约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不对称,这为判断企业家索取企业剩余价值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企业家的“自杀倾向”在金融海啸发生之前,人们都不怀疑雷曼公司是华尔街金融创新的领先者,也都默认了雷曼高管的天价激励和不断刷新的奖金纪录。富尔德在2000年的收入是5200万美元,到2006年超过了一亿。2007年的华尔街,人均奖金超过30万美元,就连高盛公司一名资深保安的收入都超过了股神巴菲特十几年不变的10万年薪。职业经理人对自身利益的追逐与企业所承担的过度风险成正比,在2007年的奖金盛宴与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间,我们看到了贪婪与恐惧的人性,也看到了华尔街盛极而衰的鲜活案例。恰如维迎教授所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没有企业家的企业不可能是成功的企业。若换一个角度看,企业家的贪婪也会使企业走向过度投资和过度风险,多数企业的失败也是由于企业家的“自杀行为”。aihuau.com如果我们把企业的经营者区分为资本家和经理人,哪一类企业的“自杀偏好”较高呢?是资本家型的企业还是经理人型的企业?我想应该是职业经理人的企业。由于企业经营的成败悬系于职业经理人的创新精神,结果是成也创新,败也创新。现代商界,一将成名万骨枯,几乎每一个行业都要经历春秋战国,进入三国演义。行业成熟的标志是企业巨头的垄断,而垄断的腐败则体现为烫金的招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贪婪在创新的名义之下转变为企业家的铤而走险,超出股东和消费者承受能力的高风险却隐藏在金光灿灿的品牌之下。危险的“经理人基因”当人们痛惜具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公司破产之时,却常常忘记在雷曼的金字招牌背后,原始股东已经被多次洗劫过了。雷曼公司的盛衰证明了成功企业的另外一面:铁打的营盘,烫金的招牌,流水的股东。多数企业死于企业家自杀式的贪婪,这种风险来源于企业法人制度的本性。把企业的“企”字拆开看,中文是“人”和“止”,即人到此为止。由此可见,企业法人制度从诞生伊始就要超越人的局限,要超越哪些局限呢?一是人的生命局限,二是人的风险局限。为了超越人的生命局限,法人替代了自然人,股份制替代了家族制,因为法人的生命可以无限延续,股份制可以超越家族制的血缘关系。自企业制度产生以来,企业就有了两种基因,就像人的染色体X和Y一样,两种元素万变不离其宗,其一是资本家的基因,其二是经理人的基因。资本市场的发展极大地强化了职业经理人的基因,从而催生了现代企业制度和职业经理人阶层。因为整个经理人阶层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企业创造价值,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企业的资本收益。因此在金融海啸的惊涛骇浪之中,职业经理人的风险偏好相继转化为企业经营的流动性陷阱,危机像病毒一样扩散,并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从金融业传染到其它行业,从美国金融市场传染到其它国家。因为在海啸面前,不会游泳的老幼妇孺与奥林匹克的游泳健将都无能为力,所有避险的工具和技能同时失效,并转化为加剧或放大风险的因素。风暴过后,职业经理人们也许该重新寻找自己的行为准则了。
更多阅读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本质性认识 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认识此本质是看清目前形势与发展趋势之方向的根本所在第一部分为何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是全球性的,是海啸性的,如何定性1的确是可以比拟1929年的全球的大萧条但是又不相同1929年不仅是金融危机而且是经济危机也是全球性的2008年仅
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金融海啸下的白酒企业应对之道
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09年俞发凸显出来,尤其是出口外贸单为主的企业,所受到的冲击更大,不是被关闭,就是被迫减少定单,但是也有部分外贸出口企业的日子却随着此轮危机的到来生意越发红火起来,因为许多企业倒闭后导致定单更加集
第15节:金融海啸寻根问底(三)(3)
系列专题:《金融危机的惊天秘密: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我们的问题是,金融海啸真的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错在疏忽监管吗?如果再回到五年或十年前,美国会加强监管吗? 事实上,不要说再回到十年前,即使现在,美国仍在走着放松监管的路子。布什
第14节:金融海啸寻根问底(三)(2)
系列专题:《金融危机的惊天秘密: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2003年,格林斯潘在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上作证时表示,金融衍生品工具可以把风险从风险厌恶者那里转移给风险偏好者,监管这些产品是错误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华尔街坏孩子
第13节:金融海啸寻根问底(三)(1)
系列专题:《金融危机的惊天秘密: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有读者不明白了,问为什么华尔街投行要设计出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呢?因为谁都想赚钱,谁都不愿意承担风险,都想把风险转移出去。商业银行想赚钱,不想承担风险,把次级贷款加一点利息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