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经济学理论基础更为切合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现实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必须对“经济人假定”进行深化的修正与拓展。以此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逻辑架构。为此,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经济人假定”作出修正与拓展。
(1)单纯追求物质利益——→需求的多样化: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2)单一的人格资本化——→人格多样化: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3)个人为唯一利益主体——→利益主体多层面:私人利益、群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4)单纯核算物质性成本—收益——→成本认识的全面化:物质投入、人文投入、生态投入。
对上述拓展出来的概念阐述如下:
(1)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根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现实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认识到人类不仅追求个体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利益,而且也追求精神满足、追求人类成员间的和谐、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由此而必须把人类的行为追求划分为:物质需求(material needs)、人文需求(humane needs)、生态需求(ecological needs)。物质需求指,出于人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性而产生的需求。反映的是人类个体对物质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占有与使用,如出于生存目的的衣、食、住、行以及出于规避风险和保障预期的物质储存等;人文需求指,出于人类个体的精神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目的性而产生的需求。既包括个人对非物质产品(如,文化、艺术、教育等)的精神需求,也包括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如,个人社会地位、个人社会价值、团体利益、民族自尊和利益等);生态需求,出于对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性而产生的需求。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关系、人类作为自然中一员的追求(如,对人类整体利益、后代利益、地球生态利益所承担的责任)。
(2)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在同一社会中的人们,由于处于不同的需求阶段,而每一种需求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不同、因而其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也不同的,所以在同一社会中必然会同时存在多种基于不同需求目的的人群及不同的行为方式。简言之,可以将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划分为三种不同行为特征的人: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
“物质需求者”,是指以个体生存和发展为主要目的、以“物质需求”为主要追求的人们。主要体现为“利己”、“个人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准则(亦即,“物质需求者”通常采取“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人文需求者”,是指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以个体精神满足和融入社会关系为主要目的、以“人文需求”为主要追求的人们。主要体现为“互利”、“集体理性”、“群体利益最大化”等行为准则;“生态需求者”,是指物质需求和人文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以人类整体的传承发展为主要目的、以“生态需求”为主要追求的人们。主要体现为“利他”、“人类理性”、“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等行为准则。
可见,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的划分,是对“经济人”抽象归纳的拓展,使人类行为方式得到更全面的描述。
(3)私人、群体、人类整体。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现实出发,并借鉴“可持续发展”思想,不难认识到人类行为利益并不仅仅体现为个人利益,不同利益分别体现在个人活动、群体活动和人类整体活动之中,并且是不可分割的。因而,按照人类利益的不同,必须将人类利益主体划分为“私人”、“群体”、“人类整体”三个层面。
“私人”指个人或企业, “私人”作为行为者的特征是:追求个人或企业的财富利益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之间是非协作性的竞争关系;“群体”指团体或国家, “群体”作为行为者的特征是:追求团体或国家利益最大化,相互间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 “人类整体”是指人类利益共同体,“人类整体”作为行为者的特征是:追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利益,内在构成者之间形成协同关系。 “私人”、“群体”、“人类整体”三者分别作为人类活动的行为者以及人类活动的承受者所产生的一切关系,都是人类基本动机下的行为的反映,也是分析人类活动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的一个重要角度。
(4)物质投入、人文投入、生态投入。人类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在其社会经济活动中,无非是通过一定的投入、以得到一定的产出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中一定的需求,这就是“经济人”所谓的成本—收益分析。但以“经济人假定”为基础的经济学对资本、劳动、土地以外的投入并不予以考察(或者认为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的投入),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技术”、“制度”等新的投入要素逐步纳入经济学家的视野,这也说明经济运行中的投入成本应当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分析。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关于“生态价值”的认识,由此得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不只是物质性财富的投入,而必须拓展为物质投入(material input)、人文投入(humane input)、生态投入(ecological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