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18岁的程浩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牛逼在哪儿?”在回答中他称自己为“职业病人”,并给网友讲述了自己从出生便开始的求医生涯,从活不过5岁的预言到如今给自己挑选了20岁的生日礼物,程浩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 2013年8月21日,程浩去世。23日《新周刊》发布独家专访《牛逼程浩背后的母亲—妈妈再爱你一次》,文章回溯了程浩与母亲李哲20年的相伴过程,至今已累计超过13万的微博转发,被无数媒体转载。 “身残志坚”早已变成一个被各路英雄污名化的词语,在被包装的英雄坚强外表背后,我可以感受程浩的真诚,却难以感受他的绝望。很难证伪这样一个命题:媒体所完成的,不过是继无数次消费不幸后的又一次消费罢了。似乎,对这个媒体而言,程浩这一生究竟留下了什么文字是不重要的,事情只要贴上“励志”的标签,在中国就会有很大市场。读者觉得感动,转发微博,下载APP,涨粉丝,增加媒体情怀,这是一条可以永远被重复的经典营销路。
![炖鸡汤需要焯水吗 中国需要好鸡汤](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560526517111.jpeg)
不过,除了这些,依然存在着另一种理解程浩的纬度。他不仅仅是“悲剧”、“励志”的符号,关键是,在如你我一样的环境中,程浩的心灵还能真实而正常地活着。纵然APP里放有编辑故意挑选了“很值得看”的几篇文章来塑造一个“励志”、“坚强”的人来让大家感动落泪。我们更看重的是,程浩可以成长为一个普通的男生,开玩笑、打趣,甚至说脏话、掉眼泪,在生硬的“励志”、营销符号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一个真切、实在的人。 珍贵的是真实和正常,这是程浩真正价值,也是程浩带给我们的正能量。 虽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我不太愿意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架势来,这里面总有某种自鸣得意的成分,会使得一个有幽默感的人觉得你在装腔作势”,但是,当正常成为稀缺品,常识成为危险品,面具成为基本生活用品,“真实生活”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的时候,真实而正常的程浩,真实而正常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