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三:合理的“权威效应”》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

某美国心理学家,给大学心理学系学生讲课时,作了个实验(没有找到出处)。课程开始前,心理学家给学生介绍了一位客人,德国著名化学家,然后请客人讲话。

  客人用德语口音很重的英语说,他发现了一种液体,并拿出一个小瓶。他说这种液体有强烈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可以用来测试嗅觉。他要做个嗅觉研究,所以现场要测试学生的嗅觉能力。接着他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学生听到他打开瓶盖的声音,等了一下,他让那些嗅觉灵敏,并先闻到气味的学生举手。不久,不少学生都举了手。然后这位化学家,做了记录,离开了教室。

  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呢?其实只是蒸馏水!化学家其实是学校的德语教师。对于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学生都举手呢?这就是权威效应,学生举手因为那是个“德国著名”化学家,而不是因为真正得闻到了气味,或者说他们以为自己闻到了气味,更或者说他们比赛谁的嗅觉更好,于是闻到了气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闻到气味,这里有“从众效应”的因素,这里有“社会助长”的因素,这里更有“权威效应”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个权威,而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学生还会说闻到了吗?没有类似的对比实验,给出答案,但我想权威在这里起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你看看,这就是典型中国人的推断,如果有人问:郝老师,你怎么知道的?我无言。)

  “权威效应”在社会上也普遍存在,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安全感。即便是错了,也是和权威错在了一起,给自己找到了借口。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了“权威效应”。“从众效应”和“社会助长”,我前面的文章已经说过了,讲师在授课时,如何使用“权威效应”呢?

aihuau.com1

  讲师首先要看起来,象个权威,看起来,象个专业讲师,就象医生在病人这个“客户”面前,要看起来,象个经验丰富的好医生一样。如果你去医院看病,一个穿着翻毛领红大衣,露着小蛮腰,脑袋上花枝招展,这样的一个二十岁小姑娘,准备给你看病,你能对她信任吗?是不是满头白发,满脸沧桑,目光慈祥,带着口罩,穿白大褂,脖子上带着个听诊器,说话凝重,这样才象个医生呢?

  有人说讲师的外表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内容。正确!但外表是学员看到你的第一接触点,如果前面那个心理学实验中,那个所谓的权威也不注重外表,会有那样的“权威效应”吗?我怀疑。所以讲师的衣着,还是要考究一些。比如我现在穿的鞋,都是系鞋带的,用线缝的而不是胶粘的,颜色是黑色的,看起来很正规的皮鞋。

  我听过让我最高兴的评价是:郝老师往那里一站,看起来就象个讲师,能打85分,等上完课,就能打95分了。这是我2007年12月在石家庄上课后,企业对我的评价。在我上完课,还有个讲师接着上了两天,听说经历了“滑铁卢”。客户对他的评价是形象上不象个讲师,在内容也不合适,还很傲慢。到底是因为形象,还是因为内容,而上砸了,我不知道,但形象的问题一定有。

  讲师除了靠衣着打扮,来树立形象以外,还要注意头衔。还是用医生来类比,我们去医院看病,在候诊时,墙上有医生的介绍,上面有年龄,有职务,有工作经历,有头衔,有获得的荣誉。这些资料,会不会影响你选择,找哪个医生看病呢?

  讲师要把简历适度包装一下,否则你就是课程内容好,就是授课技巧高,但没有机会上课,怎么能让企业知道呢?如果你是培训经理,在内容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是从民企出身的讲师,一个是从跨国公司出身的讲师,你会选哪个?你选了那个看起来简历不错的讲师,即便是做砸了,也可以和老板和学员交代:没想到呀,没想到,就连那个大公司出来的讲师,都是这种水平,看来培训行业确实是太烂了。如果你选了那个从民企出来的讲师,万一做砸了,你怎么和学员和老板交代呢?他们可能怀疑:这个小子为什么选那个人,是不是吃回扣了?你有嘴也说不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培训经理选择那些简历看起来好的讲师,也就有道理了。那怎么样是简历看起来好的呢?比如说在跨国公司有多年经验,比如说国外名校博士,比如说取得某些荣誉,比如说给那些大公司上过课,比如说在那些高校里兼职,比如说有多少著作,比如说多少年讲师经验,比如说是某大师弟子等等。

  但在目前的培训市场上,讲师已经过度包装了!

  很多讲师看起来年龄不大,以前也没听说过,但号称是美国某大学博士,号称在某跨国公司做过高管,号称取得过什么荣誉,号称中国第一什么什么,号称某大学教授,他把这些都占全了。看到这样的讲师,我常常想,这个讲师要真这么厉害,为什么做讲师呢?在企业做个高管,每年收入300万,不是比做讲师强多了吗?纯粹走入了魔道,而不自知,这哪里是讲师,简直是骗子。

  我这里所说的通过包装简历,树立讲师的权威形象,说的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地修饰,而不是彻底整容,那还是你吗?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三:合理的“权威效应”》
  第三个讲师的“权威效应”,就要靠讲师的气质了。讲师是授课内容的专家,所以要显得从容一些,不要毛毛躁躁。讲师是有不懂的问题,但只是这个企业现在的问题而已,通用的解决办法,讲师早就有了,于是从容是可以做到的。一个自信而从容的讲师,“权威效应”,自然就有了。

  还有就是开课前,让公司的老总或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部门,对这次培训表示期待,对讲师也吹捧几句,也可以树立权威形象。但这个办法要慎重使用,强调得过分,学员可能会逆反,他们想:真的象人力经理吹嘘的那样厉害吗?那挑战一下看看?大多数学员也是你讲主题的专家,所以这样的吹捧一定要适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2112.html

更多阅读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五十:赫洛克效应》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无论你做什么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都不可避免评价别人,别人也不可避免地评价你。当然我这里说的评价,并不是背后搬弄是非,而是对那个人有自己看法。那被评价的人,对别人的评价,怎么看呢?回感谢对方的评价,还是不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九:立场预警》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如果我站在你面前,对你说:注意听着,下面我要说服你。你的感受是什么?直观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你是不是在心里念叨,就你那个小样儿,还想说服我,我老爸老妈还有我老婆,这么多年,都没把我怎么地,就你?我遇到了你的抵触,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八:框架效应》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讲师在引导学员时,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如何说,比说什么,更重要!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塞勒,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下四原则。  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比如升职了,还获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七:比较教学法》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在说使用“比较教学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实践,所谓教学法还要靠教学效果来校验,郝老师常说“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法的唯一标准”。  老师准备上神话故事课,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先选择两个自己熟悉的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四十六:组内互动教学》

系列专题: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前面分析了这么多心理学效应,结论是很明显的,那就是让学员分成小组,并在培训中动起来,交流起来,自己找答案,要比讲师独自演讲,学员学习的效果更好。但这又有了个新问题,讲师到底如何促动小组研讨呢?如何保证小

声明:《《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三:合理的“权威效应”》》为网友偏执的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